藍胖子和奧特曼,才是我的日料啟蒙

2022-06-15     愛旅遊的哆啦

原標題:藍胖子和奧特曼,才是我的日料啟蒙

每次看《哆啦A夢》,我都會回憶起童年,想起當時在動畫片中看到的各種美食。

當然,小時候的日本菜啟蒙,也都是那會兒看的動畫片、特攝片激發的。特別是,在你那年頭特想吃又沒得吃,然後拚命腦補的時候——

那會兒,你腦中為它們賦予的味道,都是你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東西。

比如,銅鑼燒的味道。

想當初,哪個超市也沒有賣,多少小孩兒天天看著動畫想著盼著,可就是嘗不著味道,堪稱童年最讓人抓耳撓腮的夢幻食品之一。

原因無他,藍胖子實在太愛吃銅鑼燒了——甚至「哆啦A夢」這個名字,在日文當中的諧音就是「銅鑼衛門」

根據網站「哆啦A夢Wiki」的統計,光是在漫畫里,哆啦A夢就吃掉了至少186又三分之一個銅鑼燒。至於像動畫里,這樣鯨吞就更多了。

這怎麼得有四五十個吧!

那時我們都在想,銅鑼燒得是多好吃的一種點心哇!然而想著盼著,等長大了終於吃到這種兩片蛋糕夾著豆沙餡的樸實甜點時,我默默走到了老北京小吃門口:

這不就是個蛤蟆吐蜜嘛!

然而,關於銅鑼燒的趣談,我也是長大後才明白。

就像咱們老把乾隆慈禧們當作中華小吃發明人一樣,日本人也說銅鑼燒的發明人,是個叫「武藏坊弁慶」的傳奇人物。

小時候不明白,長大後才知道,此公在日本文化里,約等於勇者的代名詞——他是名將源義經的家臣,傳說是位武藝高強的僧兵,後為護主戰死,身中數箭而不倒,大約跟咱們的魯智深或典韋形象差不多。

甚至日語裡有個俗語叫「弁慶流淚處」(弁慶の泣き所),說是人的小腿脛骨,一旦被打到,就連弁慶這種猛士也會疼到哭,用來比喻人的要害痛處,跟西方人的「阿喀琉斯之踵」差不多意思。

《名偵探柯南:迷宮的十字路口》也提到過這個

傳說有一回,這位弁慶在戰鬥中受了傷,被一戶老農收留,弁慶便把自己收藏的一面將軍鑼作為謝禮,老農又拿銅鑼當餅鐺,烙了倆餅送給弁慶,銅鑼燒就這麼誕生了。

雖然這個傳說沒啥科學依據,甚至據說銅鑼燒是1914年誕生的,但它已經像朱元璋和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故事一樣廣為流傳,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哆啦A夢》也玩了這個梗——

2009年的除夕特別篇動畫《追蹤銅鑼燒的秘密》里,小哆啦突然聽說銅鑼燒的發明人是弁慶,於是拉上大雄穿越回平安時代,非要吃上元祖版銅鑼燒,結果因為一通瓜兮兮的操作,改變了歷史,導致銅鑼燒不復存在了。

折騰到千辛萬苦,終於吃到了弁慶親手製作的第一個銅鑼燒,沒想到味道跟生麵糰子差不多,氣得藍胖子發燒了昏倒在地,做好的麵餅粘在它燒紅了的大圓腦袋上,烤熟了,源義經靈機一動加入豆沙……

於是,弁慶為了感謝哆啦A夢(銅鑼衛門),以它的名字命名了這款點心:銅鑼燒!

《哆啦A夢》的動畫作者們,似乎也想到了我們長大後的「幻滅」:

那些傳說中的食物,真吃到的一刻可不一定好吃哇。

當然,也有反過來的案例。比如漫畫《鏡子廣告》一集裡,大雄和哆啦給一家味道不錯卻瀕臨倒閉的點心店做廣告,在別人家鏡子裡大肆誇讚店裡的饅頭。

小時候的我看到這撓撓頭:日本人是跟咱不一樣,饅頭還能當點心吃?

後來才發現,裡面畫的是糰子和金鍔餅,大概因為我讀的那本是1989年人民美術出版社的《機器貓》,那年頭中國小孩可不知道那麼多日本點心,譯者為了方便理解,乾脆就翻譯成「饅頭」了。

就是這本,裡面的小夫當時還翻譯成「強夫」

那會兒因為翻譯造成的「誤會」多了去了,後果是,造就了我們對未知食物無數的美好幻想。

記得當年看《泰羅·奧特曼》,裡面那位鐵憨憨南原隊員盯怪獸的梢,突然冒出一句:「要是有碗牛肉蓋澆飯就好了」,氣得隊友要變身:「我說你別再做夢了!」

牛肉蓋澆飯?對小時候的我而言,這玩意兒還比較陌生——我們那兒很少有把菜蓋到飯上的吃法(除了喂吃飯不便的老人小孩),生活中更不太用「蓋澆飯」這個詞兒。

後來才知道,人家沒翻譯錯,不過是本土化了一下。

90年代內地引進奧特曼系列特攝劇時,譯制單位主要在上海,對上海人而言,蓋澆飯可一點不陌生——

舊上海現代化進程早,解放前生活節奏就不慢。據說,上海打從鴉片戰爭後有了洋行起,蓋澆飯就流行了,主要是受洋行里的中國雇員歡迎——他們的工作時間跟洋人一樣,也有個午餐時間,而非過去很多中國人的一日兩餐制。可這多出來的一頓正餐,既有用餐時間限制,又不好花費太多,於是飯菜合一。

結果一段時間內,蓋澆飯簡直成了上海特產,像作家、翻譯家蕭乾老先生,回憶自己30年代在上海工作時就提過一句:「我頂喜歡吃上海的蓋澆飯,因為省事,省錢,又省時間。」

比起盛行蓋澆飯的上海,可以說直到上世紀90年代,也沒有忙到人人吃蓋澆飯的程度。家裡人上班,包里揣倆鋁飯盒(後來有塑料的了),不是自帶「便當」,就是食堂解決,連路邊盒飯也不緊不慢地飯菜分盛,館子裡哪有賣蓋澆飯的!怪不得我不認識。

90年代上海飯館門前,貼著五元一客蓋澆飯的廣告

至於南原隊員的「牛肉蓋澆飯」,也沒什麼神秘的,吉野家之所謂「牛丼」是也。長大後的我何止得償所願,簡直吃到反胃——到頭來,我們也到了頓頓蓋澆飯的年紀了。

那時看電視,對陌生食物感興趣的時候多,但對外國人食俗有共鳴的時候少。

唯一的例外,大概是《蠟筆小新》——因為我們小時候也不愛吃青椒哇

新之助同學對青椒的厭惡,可以說是持之以恆、絕無二心,已經成了一種帶著執念的靈魂拷問。

據說,這一點還代表了不少日本觀眾的心聲,不少人打小就跟青椒結下過梁子,直到長大後也避之不及。

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因為日本青椒發苦不辣,品種味道不佳;有人說日本人不會吃,只懂得整個水煮,自然難以下咽;還有說法是日本幼兒園、小學配餐里常見青椒,可為了保障營養不流失,也是直接水煮,給霓虹金留下了深重的童年陰影……

不管什麼原因,總之像小新一樣誓死不吃青椒的人,好像還不少。

不過,據說日本人至少對一道青椒菜式,是絕不討厭的——青椒肉絲!

青椒肉絲,確實是一道廣受日本人歡迎的中國菜。畢竟日本傳統炒菜不算多,老百姓食肉習俗又是明治維新後才開始,對這種調味口感都出眾,還能化青椒之腐朽為神奇的中國菜,很難抵擋。

然而,今天日本流行的青椒肉絲也是魔改過的,不但加了筍絲,還要勾芡,有時就像糊糊。這要讓打小拿青椒肉絲考核廚師火候的唐魯孫先生知道,怕不得掀開棺材板罵:「糖葫蘆蘸滷蝦,胡吃二百八。」

山下智博炒青椒肉絲時就愛加澱粉

自然,日本人對青椒的愛,也與恨一起滲入了動漫——

《星際牛仔》里,像楚留香一樣住在(飛)船上,又總在行動後把錢花個精光的Spike,出場時就被搭檔的青椒肉絲蓋飯叫醒。

只是楚香帥花光了錢,好歹還有宋甜兒給他一頓乳鴿白雞、蒸魚腊味,Spike就只能吃沒有肉絲,只有青椒和筍的青椒肉絲蓋飯了。

「沒錢的時候就可以這樣叫!」

不過,看到這一幕時,我早過了電視機前瞎幻想的小時候,取而代之的是他鄉遇故知的親切,還有增加了奇怪知識的驚喜。

成年後,兒時的幻想一一達成,只是此刻口味再饜足,似乎也比不上小時候吃不著時想像中的美味——那時,對於傳說中的美食,我們總用自己吃過最好吃的東西去幻想,廬山真面目多美,也不可能比得上期望的味道。

只不過,我們總不甘於讓幻想在失望中就這麼結束,總要為自己找點樂子。於是順著當年好奇的味道,一路探究,知識上的食慾之熾烈,遠過於口腹,我們仍覺得自己還有胃口,還能吞下更多。

從這個角度來講,童年時的快樂,也沒離我們多遠。

- 完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1773346ee9d29dbd66059c1d0ffb0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