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遊戲,她竟然放任孩子玩了一年,如今後悔了嗎?

2023-08-01     窈窕媽媽

原標題:孩子沉迷遊戲,她竟然放任孩子玩了一年,如今後悔了嗎?

hi,我是窈窕媽媽,點擊關注我

來源 | 童書媽媽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暑假已經過半,相信不少家長和孩子因為玩手機的事,沒少鬥智斗勇。

但是,有這樣一位媽媽,她的孩子不僅擁有遊戲自由,甚至能在暑假整天不被管束的玩iPad超過5個小時。

她把孩子送進夏令營,老師發現這個孩子的很多創意,竟然都來源於玩遊戲的經歷。

其實,從嚴格限制手機和iPad使用,到後來給孩子遊戲自由,這過程中孩子媽媽經歷了極度焦慮,不斷反覆、崩潰又重建,直到現在她也還在探索之中。

不過,剛剛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她又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對遊戲的認知也更新,母子關係也得到了改善。

她是怎麼做到的?

今天我想把她的故事分享給你們,希望給同樣苦惱的家長朋友們一些啟示。

以下是她的自述:

因為玩iPad

親子關係陷入僵局

兒子小時候上的幼兒園,對電子產品環境要求認真且嚴格,希望孩子儘量不看電視,家裡最好沒有電視,聲光電的玩具是不被推薦的,手機和iPad更是極度不受歡迎。

受到幼兒園的影響,那時我把電子產品視為洪水猛獸,恨不能把電視藏起來,把電子產品完全從孩子的世界裡清除,3歲之前,他不知道什麼是iPad。

然而,我發現電子產品無孔不入,根本「堵」不住,商場裡有電子螢幕、飯店裡有電視、連電梯里都有視頻廣告,走親串戚也開始陸續碰到動畫片,和朋友結伴出行,人家的孩子用手機玩兒遊戲,他巴巴地看得走不動道兒……

我們開始有限制地允許他看動畫片,一天就看一集,看完就得關,遊戲只能玩5分鐘,時間到就得立刻上交。

但3歲之後,隨著自我意識萌發,他不斷地對抗我,每次上交手機都像在割他的肉,而我對他也產生了劇烈的情緒,我們的衝突愈發激烈,對抗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於是,兒子4歲半那年,我做了個冒險的決定:放手讓他玩iPad。

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主要兩個。

第一,我發現我無法控制他玩遊戲這件事,因為他根本不聽我的話。我對他說,已經一個小時了,出去玩玩吧,他說我不玩,我只想玩遊戲;如果我強制停止他玩,就會招致他強烈抵抗,親子關係降到冰點。

第二,我也意識到,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孩子們,已然無法與電子產品隔離,未來世界必須具備網絡應對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控制和限制」一定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但,正確的解決辦法是什麼?我不知道,我既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幫助自己。所以,在看不到路的時候,我只能「被迫大膽」了一回,把iPad交給了他,並暗自奢望,他能在自由中慢慢學習自我管理。

原來我是個

控制欲極強的媽媽

之後的幾年時間裡,兒子成為了擁有電子產品自由的孩子。

可對我來說,放手的過程特別艱難,眼睜睜看著他玩卻不管,極其痛苦。

最初,我雖然做了把iPad交給孩子的決定,但內心並沒真正認可他玩電子產品的行為,我仍覺得一切遊戲都是「垃圾」。

只是希望很快得到一個會管理電子產品的孩子,可一旦進展不順利,我就立刻被打回「焦慮」原形,情緒失控。

我原以為我們的問題是:孩子著迷電子產品,而我在強制沒收和自由放縱之間找不到平衡。但我漸漸地發現:我們的問題不是應該怎麼管孩子,而是,我為什麼如此想要控制他?

回顧過往的養育方式,我看到了自己是個極度「自我」的媽媽。

我認為好就一定絕對唯一好,我認為不好就必然相當不好,不接受反駁。

我執著於用自己的方式去和他相處,希望一切都按我的來,喜歡控制一切,這導致我和孩子並沒有建立緊密的聯結。

那時,我們之間很少有基於心靈的交流,只有一些不痛不癢的對話:「餓了嗎?」「吃了嗎?」「作業寫了嗎?」最觸動我的一次是,他流著眼淚對我說:媽媽,我覺得你一點也不懂我!

雖然孩子由我帶大,他卻更愛只能偶爾陪他玩的爸爸,爸爸下班了,他會馬上立刻扔掉iPad,iPad和爸爸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

我內心其實非常渴望養育好我的孩子,做一個「好媽媽」,可現實中不斷地被孩子否定和抗拒,我很挫敗,在沒有更好辦法處理我和孩子在電子產品上的衝突時,我只好選擇走上了解自己、探索自己、改變自己的道路。

努力只做一件事

讓我和兒子的關係變好

我開始學習傾聽、表達以及溝通,開始了解遊戲都好在哪裡,他愛玩什麼遊戲,玩遊戲的訴求又是什麼。

我還約談了一些特別愛打遊戲又打得非常好的成年朋友,他們告訴我遊戲如何讓生活變得更好,於是我給孩子買了更高質量的遊戲機……

慢慢地,兒子察覺到了我的變化,更願意跟我交談了。他和我分享遊戲中的樂趣,分享短視頻里好玩的的故事和新發現;他也會放下iPad說:媽媽,來,我們去床上打架!

也正是因為我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他開始接受一些我的建議,比如:控制一下iPad的時間,出去散步接受更多的陽光,多吃深色的蔬菜。

這個時候,我突然豁然開朗,似乎找到了處理電子產品的關鍵:也許親子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正確應對電子產品、學會自律,但孩子願意聽並且採納我們建議的前提是,我們一定要處在一個良好的關係之中。

領悟到這一點後,這一兩年的時間裡,我都在努力做一件事,就是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

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我意識到,建立一段好的關係,方法只是表象,可以有多種多樣,最重要是「心法」。也就是在我們內心,是否將孩子看作一個完全獨立的人,去尊重和對待。

我們不僅僅只是作為媽媽和孩子相處,也可以理解為一個獨立的人在和另一個獨立的人建立關係,那麼人與人之間建立良好關係的核心,在父母與子女之間都是有效的。

尊重彼此的意願,保持適度的界限,平等的對話與溝通,充分的信任與支持,而這一切都在媽媽和孩子相處的24小時里,無時無刻進行著。我舉幾個我們家的例子:

讓孩子參與家庭生活,尊重孩子的想法

我們會開家庭會議,讓孩子加入共同討論家庭規範和原則、各項事宜;對於家庭中發生的衝突,在大家都平靜後坐下來一起復盤,每個人認領自己的錯誤和責任,並一起討論疊代方案和對未來處理同一個問題的思考,同樣的,在事件中,父母和孩子都需要自省。

親子共網

我和孩子,每天都會有親子共網的時間。這個時間裡,我們會一起上網,看各種視頻、共讀國內國際新聞或者社會事件、人物故事,並一起討論各自的想法。

我還會跟他講一些網絡安全的知識。比如,我們看到一則新聞,一個小女孩因為在網絡上輕易聽信他人的話,被騙子恐嚇,因為害怕而聽騙子指示,用爸爸的手機給對方轉了好幾千塊錢,直到爸爸發現才得以及時止損。

通過這樣的新聞我們來討論:網上都有什麼人?他們會在網上幹什麼?什麼樣的人容易被騙?自己如果遇到類似的事情應該如何保護自己?

當然, 我也會看他推薦給我的視頻,比如關於動物的、美食的,然後傾聽他的感受。這一點很重要,親子共網,是我們彼此分享的過程。

大量親子戶外活動

這一年來,我開始帶著他和弟弟一起參加或者組織一些親子徒步活動,和很多家庭在自然中行走,每周自然徒步5-8公里。

最開始他是不願意的,但慢慢也覺得有意思了。不斷和自然和人建立更多的通道,會讓孩子更多地體驗到:除了網絡之外,夥伴和自然、動物與植物,也是生活中的樂趣所在,並且它們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樂觀和健康。

幫助孩子找到他感興趣的事情

了解他的興趣和熱愛,並為他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他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讓他體驗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快樂有意思的事呢。

兒子喜歡打羽毛球,我就給他報了一個羽毛球興趣班,還幫他聯繫到一個同樣喜歡羽毛球的夥伴,兩個人總是在一起可以對打,很有樂趣,他還有自己很喜歡的美術創意課。

有時爸爸也會跟他一起來打Switch的遊戲,我們還會一起選擇自己喜歡的電影或者紀錄片,在徵求全家人意願後,坐下來共同欣賞並一起討論收穫和思考,也算是一種親子交流。

親子關係變好

兒子願意聽我的意見了

親子關係逐漸改善,讓我和兒子在電子產品問題上有了非常大的進展。

特別是這一年來,他幾乎做到了真正的自律,平日每天玩30分鐘-1小時iPad,長短取決於他的作業量和完成時間,周末每天2個小時,網課期間都不用操心,完全不需要成人監護。

而且,這一年裡,他對電子產品已經有了反思意識,漸漸意識到電子產品是一個需要保持距離的存在,他甚至看到了自己有時無法脫離遊戲的無力感,他也意識到自己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是需要幫助的。

比如,他會在事後後悔自己沒有控制好,玩了太久iPad,浪費了很多時間,甚至因此耽誤了自己應該要做的工作——寫作業或者去做其他的自己也很喜歡的事情。

他說:媽媽,我想停,但是怎麼也停不下來,總想再看一會兒,可是一個一會兒又一個一會兒,時間就沒了,如果有爸爸媽媽的幫助和提醒,我更容易做到。

放在從前,我們處在對抗關係時,他根本不會聽我們的意見,而當我與兒子的關係改善後,他願意聽我們的建議,並做出積極地調整和改變。

我們有過這樣的對話:

我:你最近看iPAD的時間有點過長,導致你寫作業的時間太晚了,睡覺也延遲了,你覺得該怎麼調整一下?

兒子:有時候是我停不下來;有時候是因為我以為寫作業只需要1小時,但是寫的時候發現1小時寫不完。

我:所以,我建議你最晚8:00要開始寫作業,如果你在9:00之前能完成作業,那麼你可以再玩兒一會,你覺得呢?

兒子:嗯,可以。

就這樣,我們始終以儘量平等和尊重的方式,和孩子保持對話,帶領孩子不斷反思和重新選擇,是我們這一年來共同在進行的工作。當然,這種對話是基於對客觀事實的思考,而不是基於我的焦慮和控制。

可能從表面上看,我們的做法和過去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孩子卻變得更加願意合作,即便玩遊戲的時間變短了,也非常滿足,就是因為我們的親子關係變好了。

結語:

我知道大家對電子產品、對遊戲很多焦慮。回顧我個人的經歷,焦慮可能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

一是對於電子產品的偏激見解,認為它絕對的不好,全是負面的(我過去的認知)。這些看法來源於社會媒體和輿論的影響,各種所謂的科學研究和專家建議,以及某些理論或理念的倡導,我們被這些信息裹挾。

實際上對錯好壞的認知,始終把我們定格在二元的世界裡,這種認知局限才是給我們帶來焦慮和痛苦的根源。

世界上並沒有絕對好和絕對壞的存在,電子產品也是中性的,錯誤的使用它才是帶來問題和麻煩的真相。

因此,我們需要做的並不是拒絕它,而是要了解它,並更好應用它來為我們服務。這樣去思考,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孩子,都是受益的。

另一方面,可能父母對孩子有強烈的不信任。

父母無法相信孩子有足夠的自制力,這種不信任其實也源於父母對自己的不信任,或者我們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自我管理,也無力給到孩子更合適的建議和輔助。

其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我認為:電子產品的管理,更多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面對,而不是孩子獨自承擔,或者父母全權剝奪。

反思我和孩子的整個經歷,不論最初選擇嚴格控制還是後來放手讓他玩,我都意識到:並不存在一個百分百正確的、適合所有家庭的方法。

唯一最重要的,只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切皆是基於對孩子的愛,而不是父母的焦慮和自私)我們和孩子都可以在不斷反思、調整和學習的過程,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方法。

最後,願更多父母能始終保持自我內在的學習與成長,通過愛,呵護並支持孩子成長,在共同面對難題的過程中,相互理解、彼此傾聽,用尊重和平等構建和諧的終身可信賴的親子關係。

馬雲曾經講過,兒子曾沉迷遊戲,大好前途一度要被遊戲廢掉,所以他發誓永不做遊戲的生意。

在深諳人性弱點、利用上癮機制的遊戲公司面前,馬雲這樣的家長尚且無能為力,何況是我們普通父母。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我們可以一時限制和控制他們,但是他們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那時他們有能力應對一切嗎?

也許,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讓他們感受網絡和遊戲之外的真實世界的樂趣、溫度和溫情,這樣,孩子總能找到自己面對挑戰的力量。陽槿和兒子的故事,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

今天的文章對你有什麼觸動?歡迎留言區告訴我們。

在我們店鋪購買的東西有問題直接私信我,保證儘快處理~~售後問題大家完全不用擔心哈,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信任。

另外大家催了很久的育兒群已建好,除了每天針對不同年齡兒童發育特點 分享育兒知識,還會有分享自用好物以及給大家談到的品牌福利、定期抽獎等活動,保證每天都有收穫~

這是我們日常分享的內容,非常乾貨哦~

添加我的微信好友後,說明來意小助理會拉你進群。

有其他育兒方面的問題也可以私信給我,期待跟你有更親密的聯繫~

End

封面 |視覺中國

陽槿 / 撰文; 曉理 / 編輯。 童書媽媽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書評論人、TEDkids智庫專家、中國營地聯盟理事,親自下場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閱讀寫作教育者,致力於用順應天性的閱讀法與寫作法讓更多人愛上閱讀,享受寫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孩子天生愛寫作》(即將出版)。

了解更多育兒乾貨

窈窕媽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0e54677677546f5c4867a431f8638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