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胃健康|小麥養胃?其實它更擅長養心,夏末初秋來一杯最適合

2023-09-22     廣東省中醫院

原標題:保胃健康|小麥養胃?其實它更擅長養心,夏末初秋來一杯最適合

人們常說胃腸不好的話吃小麥,小麥養腸胃。其實,小麥粒本身較硬,直接煮著吃不是不可以吃,只是食用口感不好。所以小麥一般都磨成粉食用。小麥磨成粉以後變成兩部分東西,大部分是麵粉,還有一部就是麥麩。因為小麥的皮太厚了,而且小麥成分為澱粉和纖維,直接煮著大量食用反而會導致消化不良。 對於中醫學來講,小麥更突出的一個功效是養心。

小麥為「五穀之貴」

小麥被稱為 「五穀之貴」。「五穀之貴」的說法出自《名醫別錄》,書中提到北五穀中的黃米、小米、麻子、大豆,都是春種、夏長、秋收,經歷三個季節叫三氣。而小麥得秋氣而發芽、得冬氣而陽藏、得春氣而陽生,沐夏氣而陽盛結粒。得天地四氣最全,此與其他作物不同。能過冬者,其性多溫。唯其性溫,方能抵寒而過冬,所以它是五穀裡面最珍貴的。

小麥在我國的種植歷史有5000多年之久,是名副其實的「國民主食」,由於小麥的皮太厚,人們早早學會把小麥研磨後再食用。由整顆小麥,稍去皮後研磨而成的叫全麥粉,它的顏色暗黃,口感相對粗糙,基本保留了小麥中原有的營養成分。精製麵粉,則需要去掉小麥粗糙的穀皮、谷胚和糊粉層,最後只剩下澱粉和少量的蛋白,口感提升的同時,營養也相對打了折扣。人們利用麥粉、麵粉製作成饅頭、包子、麵條這些家常麵食,由於麵食的熱量較高,長時間食用,使人肌肉結實,養腸胃,增強氣力,所以愛吃麵食的北方人大多體型高大、身強體壯。

小麥與浮小麥同源不同效

浮小麥和小麥是同一植物來源,它們都是禾本科植物小麥的果實。

浮小麥是乾燥輕浮癟瘦的果實,夏季麥收後,選取癟瘦而輕浮的麥粒,除去雜質,曬乾,即得。可以理解為浮小麥是發育不良的小麥,好的小麥放在水裡會沉下去,而質量很差的浮小麥會飄在水上,所以它的別名又叫浮水麥。

為什麼這種質量差的小麥也能入藥?

宋代名醫王懷隱,他在給人治病的時候開出由甘草,小麥,紅棗組成的名方《甘麥大棗飲》,但是卻錯把準備丟棄的質量差的小麥當做藥材給了病人,結果沒想到效果異常地好,後來潛心研究,才發現原來浮小麥具有和小麥不一樣的功效,從此浮小麥也加入了中藥大家庭。

1. 小麥「養心安神除煩」效果佳

中醫認為它是心之谷,善養心陰補心氣,能清虛熱,止煩渴,可以治療心陰不足所致的自汗、盜汗、心煩不寐等,同時又能補脾氣,故能厚腸胃。正如清·汪昂(訒庵)著《本草備要》:「小麥,味甘,微寒。養心除煩」。

養心安神除煩是小麥的主要功能,如著名的甘麥大棗湯,即是以小麥配伍甘草、大棗,用以專治婦女「髒躁症」。髒躁指由於心血不足而引起的失眠多夢、心悸不安、多呵欠、悲傷欲哭的一系列症狀,類似現代醫學的「癔病」。

2. 浮小麥功效重在「止汗」

浮小麥性涼,味甘咸,入心、脾、腎經,有益氣養心、止汗、退熱除煩等功效, 但「止汗」功用最為突出,凡陽虛自汗、陰虛盜汗均可用浮小麥。本品可單用,如「獨聖散」。如氣虛明顯者,可與黃芪、牡蠣、麻黃根配伍,以益氣固表止汗;陰虛熱甚者,可配知母、黃柏、龜板等以清熱滋陰斂汗。浮小麥能通過益氣除熱而止汗,扶正又能驅邪,如熱病後盜汗,可用浮小麥、玉米芯煎湯代茶飲;骨蒸勞熱(肺結核)之盜汗,可選擇浮小麥、百部、百合,水煎服。

小麥怎麼吃最好?

食用小麥最好食用粗碎小麥,即含有麥胚和麥麩的小麥才是全穀物類食物。現在小麥常被加工成蛋糕,煎餅,油條等煎炸烤制食品,這類食品容易引起大便乾燥,口舌生瘡,口燥咽乾等上火症狀。同時蛋糕,油條等含油脂含量和能量都較高,糖尿病患者及高血脂,高血壓患者應當注意。

小麥除了當主食以外,煮水喝也不錯。小麥與大棗、甘草同食,就是著名的甘麥大棗湯。甘麥大棗湯不僅適用於更年期女性,對緩解人的焦慮情緒也有很大的幫助。並且,這3味藥都具有平補平瀉的作用。所以,如果心裡煩躁、情緒焦慮,可以自己做一些來喝。

茶飲推薦——甘麥茶

材料:炙甘草10克,浮小麥10克,合歡皮10克,大棗3枚(1人份)。

做法:紅棗去核,上述材料洗乾淨後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蓋悶10~15分鐘後不拘時飲用。最後可將大棗嚼服。如治失眠,可在臨睡前1小時飲用。

功效:安神定志,養心除煩補血

適合人群:適合肝鬱血虛的人群,症見面色萎黃、精神恍惚、時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煩躁失眠、女性月經量少、舌嫩紅、少苔等。

經歷了一個夏天的炎熱高溫,大量汗出容易損傷心陰,而明天就是秋分了,肺通於秋氣,在志為悲憂,心陰虛損之人在夏末初秋之際容易兼雜肝鬱,莫名悲傷欲哭、胃口不佳、失眠、反應遲鈍,不妨來一杯甘麥茶,安神定志,養心除煩補血。

保胃健康|一夏無病三分虛,試一試這個補益不上火的仙草

保胃健康 | 喝了網紅咖啡後半夜胸痛?這類患者跟風需謹慎

保胃健康 | 怎麼瘦人也有脂肪肝?常喝這杯茶可幫助逆轉脂肪肝!

醫學指導: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學術帶頭人黃穗平教授

黃穗平

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現任廣東省中醫院脾胃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西結合學科(消化系統疾病方向)學術帶頭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會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西醫整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專科專病合作發展平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嶺南(華南)中西醫結合診治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病學術聯盟主席、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嶺南梁氏流派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全國名老中醫余紹源教授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藥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團隊負責人,專攻中醫優勢病種慢性胃炎、胃癌前病變及胃早癌。擅長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內鏡診治技術,培養碩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科技廳等各級科研課題20多項。曾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獎、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和著作獎。主編著作7本,副主編著作8本,發表醫學論文180多篇。獲得「首屆嶺南名醫」「首屆羊城好醫生」「2017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稱號。

廣東省中醫院出診時間:

周二上午(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特需門診)

周五上午 (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特需門診)

供稿:黃穗平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廣東省中醫院梁氏流派傳承工作室

執行編輯:盧悅明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0e4f20937a87075e903dde9d997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