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長期被蘇州、常州管轄的縣,如何崛起成「蘇B」?

2023-01-06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無錫:長期被蘇州、常州管轄的縣,如何崛起成「蘇B」?

在江蘇省內,無論是論歷史名聲還是經濟水平,南京和蘇州都是最強的存在。

「江蘇」的省名也是來自「江寧(古代的南京稱江寧府)」和「蘇州」各一個字。

現如今,南京的車牌號碼開頭是「蘇A」。而緊跟其後的「蘇B」,卻與其他沿海省份有所不同(如浙B是寧波、魯B是青島、深圳是粵B),「蘇B」牌照並沒有賦予省內經濟實力最強的蘇州,而是給了無錫市。

江蘇各市的車牌

這就讓人十分費解了,與「六朝古都」南京以及歷史名城、曾經作為江蘇省會之一的蘇州相比,無錫的資歷非常淺。

在古代的將近兩千年來,無錫的行政級別僅僅只是一個縣份,長期以來一直作為蘇州和常州的下屬行政單位。

1820年的江蘇省地圖,無錫隸屬於常州府

晚清時期,中國被迫打開國門後,有眾多城市藉助通商口岸之利而崛起,比如上海、漢口(武漢)、青島、天津。

無錫也與通商口岸無緣。

然而,就是從晚清開始,無錫在短短几十年內逆勢而起,抗日戰爭前便已由江蘇省直管。

新中國成立後,無錫更是從縣升級為江蘇省的第一個省轄市(不包括當時的南京市)。比蘇州、常州的最終設市要早幾年。

繁華的無錫市中心

1980年,無錫的GDP排名江蘇省第二,為贏得「蘇B」地位奠定了基礎。

縱觀中國的古代近代史,那些在古代長期默默無聞的地方到了近代強勢崛起,大多數都是依靠列強開埠後吸引外來資本。例如上海、天津、青島等城市。而無錫完全沒有滿足這一條件。

那麼,兩千年來一直是小縣城的無錫,是如何做到沒有藉助通商口岸而崛起的呢?

蘇錫常是蘇南經濟最強的三兄弟

一、夾縫生存

無錫,可以算是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從公元前11世紀吳國創立於無錫梅里開始,無錫先後歸屬吳國(截至公元前473年)、越國(截至公元前334年)、楚國疆域。

公元前223年秦國滅楚,無錫屬於新設立的會稽郡。

秦國統一中國時,無錫屬於會稽郡管轄

西漢初年,蘇南地區分屬會稽郡和丹陽郡,常州(當時名為毗陵)和無錫屬於會稽郡,郡治位於蘇州。

202年,無錫立縣。280年,西晉又將丹陽郡改為毗陵郡,郡治常州(毗陵),無錫縣改屬毗陵郡。

西晉無錫建縣時,屬於毗陵郡管轄

常州和蘇州開始作為行政中心而存在,無錫只是兩者的下屬單位。

隋朝後期廢除「郡」制,全國設「道」為一級行政區。

唐朝在蘇南設「江南東道」,治所蘇州,管轄常州、無錫等地。

江南東道治所蘇州

宋朝改「道」為「路」,蘇南地區設「兩浙西路」,治所常州,管轄無錫等地。

兩浙西路

元朝的地方行政區劃由「行省—路—州」構成,無錫縣屬於「浙江行省-常州路」管轄。1295年,無錫由縣昇州。

元朝時期的「路」在明朝紛紛設為「府」。明朝將蘇南地區劃分為蘇州府和常州府,蘇州府下轄7縣1州,常州府下轄5縣。

無錫在1368年被降回到縣,屬於常州府管轄。

無錫的行政級別始終低蘇州、常州一頭,地理位置正好夾在兩者之間。

縱觀古代歷史,晚清之前的1200多年裡,無錫是常州下屬的一個縣,兩者的語言和習俗十分接近,相互通婚或遷移的百姓非常多。

1761年,江南省拆分前的地圖

二、危機和機會

鴉片戰爭後,上海等城市先後成為通商口岸,消費及轉運了大批洋工業品和中國農產品,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理念也由海外傳入中國。

按說這事應當與無錫縣關係不大。因為,無錫距離上海、南京等通商口岸都在100公里以上。

無論是租界洋資本,還是中國本土資本,都很難輻射到無錫這座內地縣城。

洋人其實只占租界人口數量的極小部分

19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國運動,使南京、蘇州相繼淪為戰場,損失極其慘重,短時間內難以恢復至昔日的繁華,無錫縣反而因為行政級別低,被交戰雙方所忽略,很少戰火波及到,各方面的元氣保存較好。

太平天國疆域

隨後,清朝發起「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上海、漢口(武漢)、天津等通商口岸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掀起了一股近代化風潮。

上海在紡識、機器製造、造船等領域尤其突出,達到全國產值的40-50%。

無錫等周邊地區百姓大量湧入上海務工

這些通商口岸的存在,不僅能吸引西洋資本,實力相對弱小的中國本土資本也喜歡匯聚於此。因為這裡有最新的市場、信息和技術,是商人和冒險家的樂園,比其他城市更具有發展優勢,因而成為近代中國最早崛起的一批城市,其輝煌一直持續到現在。

上海開埠後,城市規模急劇膨脹,從1843年開埠時的20萬,到1890年已超過70多萬,租界人口也在20萬以上。新增人口裡有大批無錫人,從事各種行業。

洋務運動催生了江南製造總局以及中國最早的產業工人

20世紀初,僅上海的各個外資和內資造船廠,無錫工人便多達一萬五千人。在滬謀生的無錫人學到手藝的同時,更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渠道。

三、異軍突起

這些闖蕩上海灘的無錫人,回到家鄉投資實業,而從太平天國戰火中保存下來的無錫民間資本,也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啟動資金,使近代工商業在無錫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無錫實業家當中,最著名的當屬榮氏家族,靠經營紗廠起家,將本地棉花加工成棉紗,興盛時曾在日本設立分部。

此後又經營麵粉廠,一度占據中國麵粉加工行業29%的份額。榮家在上海被譽為「棉紗大王」和「麵粉大王」,名噪一時。

榮氏家族開辦的第一家紡織廠上海申新紡織廠

而同時期蘇州、常州的工商業發展,尤其在近代工業上,已經被無錫遠遠甩到身後。

由於受到無錫的輻射影響,常州近代工業的發展不算太晚,有一定的實力。而蘇州則幾乎沒有近代工業,支柱產業是服務業和農業,因而淪為了消費型城市。

然而相對於工商業的崛起,無錫縣的行政級別依然較低。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設「道」,在蘇南地區設蘇常道,治所蘇州,下轄12縣,無錫縣依舊是其中之一。

北洋政府設立的蘇常道僅維持了15年

經過清末以來數十年的發展,到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無錫已經形成了榮、周等六大資本集團,經營著棉紗、絲織、織布、印染、麵粉、機器製造及銀行等多種產業,擁有工廠315家,產業工人6.3萬人,居全國第三位。

北洋政府時期的江蘇省

當時中國有上海、天津、無錫、武漢、廣州、青島等六大工業都市。

除了無錫外,全部是通商口岸,而且要麼是(特別市)直轄市,如上海、天津、武漢、青島,要麼是省會城市(廣州市),只有無錫仍是一個縣。

榮氏家族的麵粉加工業曾占據全國29%的份額

從上海帶回的先進技術和市場信息、充足又富有開拓精神的無錫民間資本、再加上無錫人的文化底蘊和勤奮,終於迎來了無錫在近代的大發展時期,曾經有「小上海」之稱。

四、統管蘇南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變成特別市(直轄市),江蘇省會改為鎮江。

蘇常道被廢除,包括無錫縣在內的江蘇各縣由省直管。

1927年各城市近代工業排名表,無錫居全國第六、江蘇第一

與此同時,行政區劃出現較大變動,一些較富裕的縣城會被析出建「市」,原來的縣仍然得到保留。比如,吳縣縣城析出「蘇州市」、武進縣城析出「常州市」等等,吳縣和武進縣的建制依舊保留。

但這次行政區劃變動並不包括無錫縣。「市」的管轄區域很小,且與縣平級。不過,蘇州、常州這些「市」沒多久又被改回縣。

民國開始建立現代行政區劃,市的設立經歷過反覆

由於縣的數量太多,江蘇省管不過來,因此在1933年設立多個「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代表省對「市、縣」進行管理。

當年底,第三公署轄區改名為「無錫區」,治所無錫縣,下轄吳縣(蘇州)、武進(常州)等8個縣。這種格局一直維持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無錫歷史上一直是常州或蘇州所屬的縣,現在卻反過來管轄蘇州和常州,這是近兩千年來的第一次「翻身」。

除了得益於無錫強大的近代工業外,這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時局的需要。

無錫紡織廠對國計民生的意義十分重大

自從民國成立以來,中國局勢始終動盪,戰亂尚未平息。更嚴峻的是,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正一步步加緊對中國的侵略。

無錫擁有較為發達、且完全掌握在民營資本手中的近代工業,與上海、天津等地的外資工業占比更多不同,無錫能夠為國民政府生產麵粉、紡織品和機器等產品,對民生和軍需都具有重大意義。

無錫工業為國民政府提供了大量軍糧和軍用被服

因此,無錫被定為公署治所,體現出江蘇省乃至國民政府對其的重視。而蘇州和常州的工業水平遠不及無錫,因此沒有被選中成為公署治所。

1949年4月23日,南京和無錫幾乎同時解放。由於在江蘇省內,蘇北、蘇南在解放時間等各方面差異較大。江蘇省被劃分為三個省級行政區:蘇北行署區、蘇南行署區、南京直轄市,採用不同的管理模式。

一解放便成立了無錫市,成為江蘇省第二個省轄市

除了南京市外,江蘇省只設立了唯一的省轄市——無錫市,並且作為蘇南行署區的治所。

無錫市由無錫縣城析出,無錫縣依然予以保留,兩者的行政治所都在原無錫縣城內。

1953年,蘇北、蘇南兩行署區與南京直轄市合併,恢復江蘇省的實際建制,蘇州、常州、徐州等同時才升級為省轄市,比無錫市晚了幾年。

無錫的繁榮程度足以成為行署治所

隨著江蘇省合併,為了便於行政管理,江蘇在省與市/縣之間增設「專區」,江蘇有「蘇州專區」、「常州專區」等專區,管轄範圍接近明清時期的「府」,專區管轄周邊各縣,並代管對應的省轄市。

無錫市則直屬於江蘇省,沒有「無錫專區」,無錫市與「專區」平級。

由於實行「專區管縣」體制,無錫市無法管縣,因此無錫縣被劃給了蘇州專區。

這樣一來,江蘇省一共下轄省會南京市、無錫市和8個專區(蘇州、常州/鎮江、徐州、淮陰、鹽城、揚州、南通、松江)。

1953年無錫市沒有下轄縣,面積僅一百平方公里左右

因此,無錫市作為唯一事實上的省轄市,在行政排名上的地位僅次於南京市,比起名為省轄、實由專區代管的蘇州、常州等市更重要一些。

到了1970年,「專區」改名為「地區」,管轄範圍基本沒變,無錫縣屬於「蘇州地區」管轄。

五、回歸新常態

1983年,江蘇省將「地區」與「市」合併,從而有了「地級市」,確立「市管縣」體制,蘇州地區和蘇州市合併為「地級市蘇州」、常州/部分鎮江地區和常州市合併為「地級市常州」。

但對無錫來說,問題就來了。由於原本沒有「無錫地區」,無錫市的管轄面積不足100平方公里,沒有下轄縣,那麼該如何組建新的「地級市無錫」?

江蘇省決定把原屬「蘇州地區」的無錫縣和江陰縣,以及原屬「鎮江地區」的宜興縣,劃給了新成立的「地級市無錫」。

1983年確立市管縣體制,無錫面積超過常州

這樣一來,新的地級市無錫的管轄面積增至4787平方公里,下轄3縣。蘇州市下轄6縣,面積8657平方公里,常州下轄3縣,面積4385平方公里。

與明清的蘇州府和常州府的「蘇常並立」相比,現在發展成了「蘇錫常」三足鼎立的格局。

江蘇省地圖

地級市成立前,無錫是除了省會南京外,江蘇省唯一且始終存在的省轄市,這種地位最明顯的反應就是車牌號碼。

80年代初,排列行政區劃代碼時,無錫得到了02的編號,車牌號碼相應地以「蘇B」開頭。

快速發展的無錫經濟開發區

無錫市不僅行政地位較高一些,經濟水平同樣較強。在良好的近代工業基礎上,新中國成立後的無錫重點發展機械、化工等產業。

1980年,無錫GDP為17.2億元,高出蘇州、常州、徐州(均不含下轄縣)的11億元左右,僅次於南京(33.98億元)。

90年代初,無錫的經濟地位更是達到頂峰,全國(大陸)排名第八,超過南京、武漢等省會城市。

1995年,無錫GDP排名中國(大陸)第八

直到2014年,南京的GDP(8820億元)才重新超過無錫(8200億元)。

儘管無錫在改革開放後的發展速度並不慢,工業、商業、旅遊業都有不小的靚點,但卻被蘇州漸漸拉開了距離。

相比蘇州抓住了電子、半導體等高精尖產業崛起的契機,無錫工業體系當中有更多的化工機械等高能耗、高污染產業。

2007年,太湖流域發生藍藻污染事件,嚴重影響了無錫生活和工業用水,從而引起國家和江蘇省兩級的高度重視,由於狠抓污染治理,使無錫的工業發展暫時陷入停滯。

太湖藍藻事件曾轟動全國,無錫一度缺乏飲用水

2021年,蘇州GDP排名全國第六、南京排名第十,無錫排名十四。

2021年江蘇省各城市GDP排名

當然,這種「落後」只是相對的,無錫的經濟實力仍高於大部分省會和地級市。2021年,無錫的人均GDP為18.74萬元,排名全國第一(不含資源型城市)。

2021年全國城市人均GDP排名

從歷史上的被蘇州和常州輪番管轄的縣,到今天的「蘇B」,無錫的崛起在於無錫人的眼光和努力,無錫幾乎完全依靠本地資金髮展出強大的工業,從而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無錫,曾經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到了現代同樣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這種光榮傳統為無錫人營造了自力更生、拼搏上進的城市精神。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