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到底有多幸運?七大巧合,讓人類成為了宇宙的「天選之子」

2023-11-10     魅力科學君

原標題:人類到底有多幸運?七大巧合,讓人類成為了宇宙的「天選之子」

生命是宇宙中的奇蹟,而擁有高等智慧的人類,更是奇蹟中的奇蹟。根據我們對宇宙的認知,至少有七大巧合,才讓人類成為了宇宙的「天選之子」,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人類到底有多幸運。

巧合一:星系

根據現代進化論,人類其實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一步一步地進化而來,而至少在38億年前,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了生命,而這也就意味著,智慧生物的出現,需要極為漫長的時間。

如果一個星系太過活躍,時不時地就會發生像「超新星爆發」、「伽馬射線暴」這樣的高能事件,那這個星系中即使出現了生命,它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演化成智慧生物,關於這一點,大家可以想像這樣一種場景:在這個星系中的某顆星球上,生命剛剛演化到多細胞生物,其附近就發生「超新星爆發」了,於是在猛烈的能量轟擊下,這顆星球就變成了一片死寂……

幸運的是,人類所在的銀河系就是一個平靜的星系,在這裡,像「超新星爆發」、「伽馬射線暴」這樣的高能事件罕有發生,所以生命才得以有足夠的時間演化成智慧生物。

巧合二:銀河系中的位置

銀河系中的恆星分布並不是均勻的,從整體上來看,距離銀河系中心越近,恆星的密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在這種情況下,銀河系中就有很多區域不適合生命。

一方面來講,在恆星密集的區域,恆星之間的距離也會非常近,如果一顆行星運行在這樣的區域中,那麼它就會遭到來自周圍恆星在爆發時釋放出的大量近距離輻射。

除此之外,鄰近恆星造成的引力擾動,還會使這顆行星的運動軌道不能長期保持穩定,進而讓行星的溫度和氣候極為混亂,同時還會使行星遭到高頻率的小天體撞擊(因為小天體更容易受到鄰近恆星的引力擾動),所以在這樣的行星上,就算偶然出現了生命,它們也無法長期生存,就更談不上演化出智慧生物了。

另一方面來講,很多生命必需的元素如碳、氮、氧、磷、硫、氯、鉀、鈉、鈣等等,其實都是來自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反應,當恆星消亡之時,它們就會把這些元素釋放到宇宙空間之中,而這也就意味著,在恆星過於稀少的區域,是沒有足夠的元素去演化出生命的。

所以只有銀河系中適合生命的區域,既不能距離其中心太遠,也不能距離其中心太近,幸運的是,人類所在的位置,正是這樣的區域。

巧合三:恆星的大小

恆星的「壽命」與它的質量密切相關,恆星的質量越大,它的「壽命」就越短,以至於那些大質量恆星的「壽命」甚至只有短短的幾百萬年,所以大質量恆星無法給生命的演化提供足夠的時間。

另一方面來講,雖然那些小質量恆星的「壽命」可以很長,但是由於這些恆星釋放出的能量都很低,因此它們的行星必須距離很近,其表面才可以具備孕育生命的溫度,這樣就會造成行星被「潮汐鎖定」,一面永遠是「黑夜」,一面永遠是「白天」。

更重要的是,小質量恆星內部沒有「輻射層」,其外層的物質可以輕易地通過對流的方式進入其核心反應區,這就會導致恆星表面的活動非常活躍,經常出現巨大的耀斑,並在短時間內集中釋放出大量的電磁輻射,這會對生命形成致命威脅。

由此可見,最適合生命的恆星,其質量就應該既不太大,也不太小,幸運的是,太陽正是這樣一種恆星,它可以讓行星在不被「潮汐鎖定」的距離獲得足以支持生命的能量,其內部又有「輻射層」的加持,所以其表面要比小質量恆星平靜得多,與此同時,它的「壽命」也足以支持生命長時間的演化。

巧合四:宜居帶

據我們所知,已知的所有生命形式都需要液態水的支持,如果一顆行星距離其主恆星太近,那麼其表面溫度就會很高,液態水也就無法存在,反過來,如果距離太遠,行星表面的溫度就會很低,液態水同樣也無法存在。

所以只有在一個距離主恆星既不太遠,也不太近的區域中,才可以維持水以液態的形式存在,這樣的區域就被稱為宜居帶。事實上,這種宜居帶的範圍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比如說在太陽系中,宜居帶大概就在距離太陽0.97至1.688天文單位這個範圍之內,其寬度連1個天文單位都沒有,與太陽系的尺度相比,可以說是非常狹窄了,而我們的地球,正是運行在這裡。

巧合五:木星和月球

對於一顆行星的上生命而言,小天體的撞擊是一種巨大的威脅,而在我們太陽系中,小天體的數量是相當多的。

幸運的是,有一顆巨大的行星——木星,它遠遠地運行在地球公轉軌道外側,其強大的引力束縛著數以百萬計的小天體「乖乖」地在小行星帶中運行,除此之外,木星的引力還相當於建立起了一道巨大的屏障,可以大幅降低地球遭到那些來自太陽系外側的小天體撞擊的風險,正因為如此,木星也常被人們稱為「地球的保護神」。

除了木星之外,月球也對地球上的生命影響巨大,月球的質量約為地球的81分之1,如此高的質量比例,使得月球可以讓地球海洋 出現明顯的、有規律的潮汐現象,與此同時,月球的引力還可以讓地球的自轉軸保持一個穩定的傾角,從而讓地球擁有了有規律的季節變化,而這些都對生命的演化非常有利。

巧合六:地球的自身條件

正所謂「打鐵還要自身硬」,一顆行星的外部條件再好,如果其自身條件差了,也無法孕育出生命。幸運的是,對於生命來講,地球的自身條件可以說是非常好的,比如說地球有一個厚厚的大氣層,它可以阻止大多數的小天體直接轟擊到地球表面,還可以擋住大部分的宇宙射線以及來自太陽的短波輻射(例如紫外線),此外,大氣層還可以調節地球的溫度,使地球上的晝夜溫差不會太大。

又比如說,地球有一個強大的磁場,在它的作用之下,來自太陽的高速帶電粒子流(太陽風)就只能「繞道而行」,如此一來,地球的大氣層就不會被「吹」散,地球上的生命當然也不會受到高速帶電粒子流的轟擊。

除此之外,地球上的液態水既不太多,也不太少,可以讓地球表面同時具備大片的海洋和陸地,這也為生命向高級形式演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關於地球如何好,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這裡就不做過多介紹,總而言之,宇宙中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其實是極為罕見的。

巧合七:恐龍的滅絕

恐龍是一種強大的物種,它們在地球上稱霸了長達1億多年的時間,但或許你不知道的是,在整個恐龍時代,都存在著哺乳動物的身影,但在恐龍的壓制之下,哺乳動物們的體型很難向大型化發展,它們基本上只能過著晝伏夜出的生活,艱難地在夾縫中求生。

然而在大約6600萬年前,在地球上盛極一時的恐龍卻滅絕了。科學界普遍認為,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應該是一顆直徑約為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此次撞擊引發了規模巨大地震、海嘯和火山爆發,以及全球性的森林大火,使得大量的細小物質(如塵埃、氣溶膠等)在大氣層中久久不散,進而導致大量的植物因為得不到足夠陽光而紛紛枯萎……

在一系列的打擊之下,恐龍就因為找不到足夠的食物而紛紛滅絕,而一部分哺乳動物卻因為體型嬌小而度過這段艱難的日子,在陽光重回大地之後,恐龍早已消失,而倖存的哺乳動物卻出現了堪稱是井噴式的發展,在經過幾千年的演化之後,其中的一支最終演化成了人類。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也可以算是一種巧合,對於恐龍來講,這種巧合顯然是不幸的,但對於人類來講,這種巧合卻是幸運的,一個合理的推測就是:如果恐龍沒有滅絕,那就沒有哺乳動物在後來的崛起,人類當然也就不可能出現。

小結:

正是因為上述的七大巧合,才讓人類成為了宇宙的「天選之子」,據此我們也可以看到,人類的出現,真的是非常幸運。當然了,幸運是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的,所以人類未來在宇宙中的生存和發展,更值得依靠的還是自己的實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042d4604984b853d5b1873004a0fe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