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月

2024-09-17     河南日報

李建峰

驀抬頭,一輪素月,孤懸碧空,脈脈凝視已是許久,七分柔情,三分嗔怪,似對人之木然報以微怨……

說起月來,還得回到20世紀80年代。那個時節,詩心爛漫,情思綿長。彼時之月,多大多圓,又好皎潔。照得世界明徹如晝,遠山近樹,村路田疇,一切明晰可見。那些行腳趕路的,坐在院裡納鞋底子的,趴在窗台根做作業的,都省事了。有些屋裡點了燈的,反叫人怪,多此一舉,真是煞了風景。人都不忍就此眠去,或坐在院中,或聚在村頭,說些家長里短,聽些稀奇古怪。學生娃,東家進,西家出,到處亂串「藏貓虎」。如此好月,照得人心蕩漾,那些談對象的年輕人,更是睡不著覺,避人不避月,河邊樹下,並肩而坐,說些纏綿情話,盤算著婚嫁大事。

這樣的日子,可苦了那些離家謀事的。有個叫青竹的女子,此時正孤守校舍。只見一輪白月,高懸山河之上,照著空蕩校園。她是有念想的,那人求學外地,平時惟靠鴻雁傳書。日月如梭,信來信往,讓這平凡世界變得美好,也讓這無奈輪迴變得有了意義。那時路途漫漫,車馬慢,時光也慢。這信一來一回,也得一個來月。好在有收音機相伴,中央台有個《今晚八點半》,是青竹最喜歡聽的。當開場曲《在月下》響起時,主持人雅坤的聲音傳來,就像見到久別親人。那夜點播的,有首《彩雲追月》——

明月究竟在何方

白晝自潛藏

夜晚露毫茫

光輝普照世間上

……

趁著月光,青竹又把前日來信看起——

竹啊,如此好月,不可辜負——我是那跋涉的牧人,為找尋心中那片牧場。在那裡,水草豐茂,牛肥馬壯,牧笛如期而至,隨晚風一起緩緩流淌。我祈禱,時光靜止吧,但願這月色,不要匆忙掩埋幻想……

一天三遍,還是看個不夠,放起來了,那一字一句,行住坐臥,還在心頭。趁著好月,青竹提筆回信如下——

文卿:今夜之月,可是上月照你寫信的那個?此刻多想變成月使,在高高的天上,照見遠遠的你。馬卡連柯《教育詩》有言,必須培養學生能指揮別人,也能被別人指揮的習慣。到那時,我會罰你拿著大斧,不停砍那桂樹,你聽話嗎?請記住,你說的話——愛是不能反悔的。

愛是不能反悔的。

愛是用來懺悔的!

月缺月圓,缺是常見,圓是念想。

只說月圓之時,正是你儂我儂、情儂意儂之際,誰能料到,這音信就如月盈之後,一天天瘦卻,一天天暗淡。

……

月來了,月去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輕易就過去了。天還是天,月還是月,人還是人。那個文卿,聽說早在遠方成了大事。而青竹,還在鄉間教她的學生。

今夜,月又明矣。青竹又來心事:寫封信?發簡訊?要是收了,人家官大任重,能否看在相識一場,回信與你?這人老了,臉皮倒薄了。思來想去,還是豁出去罷。為這鄉校,個人臉面算得什麼!

想到此處,青竹伏案而就——

文卿台鑒:

崤亭一別,三十年間。

遙想當年,恍然如昨——春臨洛水,沐乎青風,秋登崤山,共看霜色。三年同聆師訓,一朝共唱驪歌。往事如夢,何由忘之?

蘭音一斷,各自心寬。暌違千里,闊別經年。君幸登車而去,余輩堅守於此,以期來日山間桃李,亦能遍布天涯矣!

月共一輪,天各一方。聞君功業已成,令名早著,然既不願懷舊聞笛,豈不念桑梓父老?崤峰洛畔,秋意正濃,霜下而菊榮,風起而木落。可嘆鄉校式微,與此意境略同。學步之童,垂髫之少,背鄉曲,別父母,求學之路迢迢,啟明之星寥寥,豈非違俗悖理乎?

余及諸位同仁指心發願,誓復鄉校。若君能在上,倡子產惠政,搖楊柳柔枝,普施法雨以潤鄉里,則刻石立碑而萬世流芳矣!

……

信發出後,這青竹成天在想,能收到否?若是未達,也還罷了。若是收了,又不免讓人笑話。

忐忑之間,回信來了。青竹見那字跡,倒有三分眼熟,七分生澀——

青竹你好!

忽接雁音,百感交集。

卅年一別,山水契闊。崤山巍巍,洛水渙渙。人既念我,我豈忘人?惟怨昔在少年,壯心無羈,情志不堅。每憶及此,寧無憾乎?以此故事,亦曾如夢,亦曾如風。

周德既衰,鄉校興茲。鄭人立焉,楚人效焉。前有子產不毀,後有寇恂重修。千年綿延,不絕於縷。山遙水遠,而心意相通,欲興鄉村,必興鄉校。值此復興之際,正當其時矣。

所囑之事,乃造福鄉里之舉,也屬分內之責,自當共襄盛舉,略盡綿薄。

順致秋祺。

……

月上東山,端端照在新落成的鄉校之上。這月是無私的,總是勻勻地把光輝灑向人間,掬一抹月色,守一縷相思,且乘送雁風,獨上太清中。初見欲依樹,遠思還照空。將攜金桂酒,請謁玉蟾宮。今夜何辭醉,清輝天下同……

策劃:張學文

統籌:方舟溫小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018c3505893fd97fd6bb98d802ca0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