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教育學院院長:記住了知識,但不會學習的孩子沒有未來

2019-09-18   布穀學習

文 | 丹尼爾 L. 施瓦茨 編輯 | 金雀兒

如果說有什麼事情會伴隨我們的一生,那麼學習必定是其中之一。

遺憾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只學會了知識和技能,而不是學會了學習。

要想學習,必須從學會學習開始。

今天,布穀聽聽就邀請到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給大家如何去科學地學習。

他為我們介紹了6個科學學習方法,用具體案例分享學習中的實用技巧,讓孩子們不再因為方法問題,在學習中碰壁,家長們快幫孩子收藏起來。

一、歸納類比

Analogy

歸納類比:指的是探尋各種事物之間,內在相似性的學習方法。

1、幫助孩子理解內在的規律原理

舉個例子:請問樹幹上綠色的螞蚱,與非洲草叢中的金毛獅王之間有什麼相似點?

讓孩子尋找其中的類比關係,可以幫助他們理解知識重點(如偽裝),而如果只給出其中一個例子,孩子可能會將注意力放到無關緊要的細節上,比如獅子的樣子多麼偉岸,長得像不像《獅子王》里的辛巴等等。

2、幫助孩子通過已知內容來理解新概念

類比是一種極為強大的學習方法,因為它可以幫助人們學到「換湯不換藥」中的「藥」。

舉2個孩子在學習中常遇到的例子,「電流就像充滿於水管中的水」,是用一個熟悉的例子來解釋一個相對抽象的新概念。

「蝴蝶、海蜇、花粉在遠距離移動時的相似點是什麼?」是讓孩子比較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

所以說,類比可以讓孩子在新的問題情境中合理運用原理。這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標之一,讓學生把校內習得的知識技能,應用於真實場景中,做到學以致用。

二、精修勤練

Deliberate practice

精修勤練: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技能,或是概念進行專注而努力的練習,從而超越自身的現有水平。

這種方式能讓執行變得更快、更准、更穩定、效率更高,是孩子看到學習中的新路徑。

舉個例子,當孩子學習進入瓶頸期,一遍一遍地重複做題,但只是機械式地算和寫,並沒有集中注意力思考,因此並沒有算得更快更準確,成績原地踏步。

而堅持精修勤練的方法,找到學習中的難題,再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集中練習某項特定的技能,就能讓成績迅速提高。

三、自我生成

Generation

自我生成:是指利用一部分線索作為提示,來生成目標記憶。

練習回憶的過程可以提高記憶強度,讓之後再次回憶變得更加容易。同時將記憶練習分散到數天內,要比集中進行更有助於提高記憶強度。

缺乏這個技能對孩子學習的影響很大。

比如,他們總記不住一些零散的知識,要給出多種不同提示後,才想起詞語的含義;

或者無法形成對知識的長期記憶,在周測中表現很好,但到期末考試的時候就全忘了。

那怎麼把自我生成運用到孩子的學習上?

以背單詞為例吧,可以從兩個方向進行學習:

  • 提供單詞,記住含義;
  • 提供含義,記住單詞。

根據線索來記憶,會比試圖直接記住所有內容有效得多。

這個方法還能用在記憶有機分子的結構上:先展示整個分子,然後開始逐步減去一兩個原子或化學鍵,然後讓孩子來回憶缺少的部分;再次展示分子,隱去更多的原子和化學鍵,再讓孩子回憶缺少的部分。

以此類推,直到他們聽到分子的名稱,就可以回想起整個分子的結構。

四、想像玩耍

Imaginative play

想像玩耍:是創造與真實世界不一樣的故事世界。

在充滿樂趣的扮演過程中,人們以物喻物,用一種事物代表另一種事物對學習什麼有幫助。

舉個例子:一個小朋友拿一把叉子(象徵媽媽),訓斥勺子(象徵孩子)為啥不把青菜吃完。理論上來講,想像玩耍可以幫助孩子鍛鍊抽象表達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認知控制。

想像玩耍有兩個重要的步驟:

首先,既然是扮演,就需要抑制住環境刺激帶來的本能反應(叉子不是叉子);

其次,構建其替代物,即認知上受控的一種新的解釋(叉子代表媽媽)。

訓練這些核心的能力可以刺激成長發育。玩耍終究是比較有趣的,至少可以作為開展活動,支撐成長進步和提升學習興趣的有效載體。

那麼,它能解決什麼樣的學習問題呢?

  • 人們不主動思考,只會被動服從——過度規定好的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們按要求思考、做事。
  • 人們被來自外界環境的刺激驅使——孩子們看到糖葫蘆就走不動道,太容易受環境刺激驅使。讓人們在想像時,按照不同行為規範去扮演不同的角色。

使用的範例:

  • 按照不同行為規範扮演不同角色——讓孩子在扮演醫生時,認真去模仿醫生的樣子,而不是模仿病患的樣子。
  • 通過成年人來鼓勵孩子的想像力——在和孩子讀故事的時候,讓家長提出「假如……,則會……」的問題。

五、可視化

Visualization

可視化:將信息的結構關係用視覺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幫助我們整理信息與想法。具體形式包括,地圖、圖表、草圖、圖象文氏圖、樹狀圖、矩陣表,等等。

舉個例子:

20世紀初,哈里·貝克( Harry Beck)為倫敦地鐵線路設計了套視覺方案,雖然犧牲了精確具體的地理信息,但卻為乘客提供了更方便乘車的相關信息。

從此啟發了現代地鐵線路圖的設計方法,當今幾乎每座城市的地鐵系統都採納了這套方法。

為信息賦予空間上的組織結構,能夠幫助視覺系統發現規律。

視覺系統的特性會支持人們發現信息間的結構關係、形成新穎的解讀方式,並且提高搜尋信息的效果。

能解決什麼樣的學習問題?

  • 孩子想不出如何組織思路或將想法結構化(可視化可以提供結構)——一場報告非常拖沓,講了一大堆零散的內容,卻沒有行文的組織框架。
  • 孩子感覺無法招架同時湧入的複雜信息(可視化可以精簡信息)——剛出道的計程車司機需要熟悉各條道路和不同目的地之間的最佳路線。
  • 孩子的想法太過模糊(可視化可以讓其更精確)——一名學生說,「地震的發生是因為大地相互碰撞。」(應該是地球板塊在不斷擠壓時所形成的巨大能量在短時間內釋放出來)。

使用的範例:

  • 利用可視化來組織演講內容——展示一幅文氏圖,分別解釋每個圓圈的含義,然後再解釋重疊地方的含義。通過對於信息結構關係的視覺表達,來尋找其他潛在的可行方案。
  • 將複雜情況繪製成示意圖,從而追蹤所有可能的因素——在繪製霧霾的成因時,可以嘗試利用幾種不同的可視化表達方式。

六、睡一覺

Zzzz

自我生成:睡眠能夠幫助人們把短期記憶固化為長期記憶,並將學習內容與自身知識融為一體。

舉個例子:

選擇午後打盹兒或是保持規律的睡眠作息,可以促進對白天學到內容的記憶,還能幫助人們從自身的經歷中發現規律。

睡眠就像個人版的賽後總結。

睡眠過程中大腦沉靜下來,進入自我審視的模式不再接受新信息和新挑戰。一天的記憶被重新激活,一遍又一遍地快進播放,與長期記憶中儲存的知識逐漸形成關聯。這就會減少遺忘的發生,並且顯露出不同想法之間暗藏的關係。

能解決什麼樣的學習問題?

  • 上課瞌睡。
  • 被難題所困的人。
  • 離破局還差一點點頓悟,那就帶著問題睡上一覺吧!

使用的範例:

  • 打盹兒15分鐘,迅速激活大腦。打盹兒60-90分鐘,以此來獲得記憶帶來更多的福利。

本文選自作者著作

《科學學習:史丹福黃金學習法則》

布穀老師說:

以上是施瓦茨教授對6種科學學習方法的介紹。

科學本質上指的是思路和方法。能否運用好科學方式來進行學習,取決於是否使用了正確的、合適的方法。

學習科學學習方法,不僅僅是為了學習某些分析「技術」,更重要的是學會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一種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思路。

學習了一種方法就相當於掌握了解決某一特定問題的一件工具,掌握的工具越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越多,研究能力越強。

所以,家長們快為孩子收藏起來吧!

丹尼爾 L. 施瓦茨

學習科學權威專家、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院長,「Nomellini&Olivier」教育科技講席教授,哥倫比亞大學人類認知與學習博士。發表重要學術論文6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