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門頭溝崇山峻岭里,隱藏著被稱為小「布達拉宮」的美麗古村落

2019-10-16     愛泡網

在北京門頭溝崇山峻岭一處山溝峽谷里,有一座建於明朝初期正德年間,至今已有近500年歷史的古村落—爨底下村,近年來名聲鵲起,被譽為北京最美麗的古村。

爨字念「cuàn」,1958年簡化後改「爨」為「川」。相傳該村祖先於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遷移至此,當年在建這個山村時,,主人為其取名「爨底下」,「爨」原意有灶的意思,意為躲避嚴寒,或許有避難之意,觀景寓意,讓人大有世外桃源之感。

這裡曾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北京通往陝、晉和口外的要塞,繁華一時

經歷了數百年滄桑巨變的爨底下村,現保存著500間70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國首次發現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群。

著名的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在考察了爨底下後曾講: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顆中國古代建築瑰寶的明珠,它蘊含著深厚的北方建築文化內涵,就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來說,不僅在北京,就是在全國也屬於珍貴之列,公之於世,功莫大焉。

古人特別注重住宅風水,這是有科學根據的,它不但關係居住環境的舒適,更關係到居住在裡面的人的健康。從村子對面山上高處看爨底下村,就像一個大元寶。

村子坐北朝南,建於龍頭山緩坡之上,層層升高,依勢而就使每家的採光、通風、觀景視覺,都具有最佳效果,充分體現人與建築,建築與環境的完美結合。

這些保留得比較完整的古建築群,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特色鮮明,門樓等級嚴格,門墩雕刻精美,磚雕影壁獨具匠心,壁畫楹聯隨處可見,凝重厚實又恬淡平和,積澱著深厚的文化。

胡同多用青石、灰石、紫石板鋪路,質地堅固而漂亮,古碾、古磨、古井、古廟散落村中各處,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而村前那棵百年老槐樹,更是滿載村人不忘祖宗故土的繾綣情懷。 爨底下村在清朝時曾經被洪水衝垮摧毀,劫後餘生的村民,用雙手一磚一瓦又把它重建起來,人口繁衍至今已到了17代,全盛時期村裡有100多戶500多人,而現在的村中只有35 戶不到100人留守,大多數人已經外出工作、生活。

久居都市的人,在這裡尋幽探勝,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一份恬靜和悠然,更為攝影愛好者和繪畫愛好者提供創作的好題材,而不少影視攝影組,如《手機》、《投名狀》等,也慕名到這裡來拍外景。

飽歷滄桑的爨底下村古意盎然、使人們在參觀遊覽之時,體驗中國古建築之精美,感受古宅風情,感悟歷史變遷,信步其中,如品陳年老酒,醇厚而綿長,令人回味無窮。

自駕車路線

門頭溝區雙峪環島右轉到龍泉賓館走109國道按景區標識行走直達景區

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sC3520BMH2_cNUg7lm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