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逸
乾隆皇帝姓愛新覺羅, 名弘曆。清康熙五十年生, 嘉慶四年病逝( 1711-1799 ), 享年八十有八, 廟號高宗。他是清朝入關後第四代皇帝, 在位時間長達六十年, 加上以太上皇訓政的三年, 其主持政務時間之久, 為中國古代數百名帝王中所僅見。被史家艷稱的「 康乾盛世」 在他的治下達到了頂峰。乾隆皇帝的思想、言論和行動深刻地影響著當時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 在一定意義上, 他是十八世紀中國歷史的參與者、領導者和塑造者。
乾隆皇帝不僅是一位政治巨人, 而且是歷史上最多產的詩人。當他在位時, 陸續結集出版的五集《御製詩》已收詩四萬一千八百首, 加上皇子時代的《樂善堂全集》及去世後刊行的《御製詩餘集》, 總數達四萬三千六百三十首。其詩作之多, 有史以來, 首屈一指, 無人可以望其項背。就拿康熙年間編印的《全唐詩》來說, 搜羅宏富, 洋洋大觀,一共九百卷, 收集唐代三百年間兩千二百多位詩人的作品, 不過四萬八千餘首。乾隆一人的詩作, 竟可與存世的全部唐詩相比擬, 其數量之多, 創作之勤, 實在令人驚愕。難怪日本一位乾隆皇帝傳記的作者說:「 世界各國皇帝沒有一個曾留下這樣多的作品, 就這一點來說, 乾隆也可稱為偉大的皇帝。」
當然, 數量如此驚人的詩篇不可能都是乾隆的創作, 對此, 皇帝本人並不諱言, 他一再申明, 所作「 或出詞臣之手, 真贗各半」 。不過, 這四萬多首詩總體風格是一致的, 即使捉刀之作, 也是經過乾隆審定的。
乾隆的詩藝術和審美價值如何? 當時御用文人所稱頌的「 金聲玉振, 涵蓋古今」 , 「 神龍行空, 瞬息萬里」 云云, 固然近於肉麻的吹捧, 而後世論及乾隆詩時以「 高宗詩最不堪」 一筆抹煞之, 也未必公允。乾隆是個極現實的人, 他似乎不太善於用審美的、藝術的方式把握人生和世界。他的詩基本上是寫實之作, 其中間有思辨的、理論的色彩。這同他的美學觀點也是密切相關的。乾隆主張詩以言志, 貴有神韻。他以為陶潛的幽隱,庾謝的清新, 李白之放, 老杜之愁,風格儘管迥異, 但其中都有一種氣韻, 這些佳作之美正在於此, 而絕非炫耀辭藻能達到的,因而乾隆說: 「 於詩豈不然, 奚在藻繢修? 似淡味彌永, 我朴中乃腴」 。但在創作實踐中, 他沒有達到自己所追求的「 淡而愈醇, 外朴中腴」 的藝術境界。總的看來, 乾隆詩雖不乏清新自然之作, 但許多詩, 特別是那些應景即興詩往往似信手塗鴉, 讀來詩意不濃, 甚至味同嚼蠟。
乾隆皇帝的古文同樣不事雕琢而唯重氣韻。他曾說過: 「 作文之道, 以氣為主, 氣厚則文自佳。至於雕飾字句, 不過一時美麗, 氣味未能深厚也。」 阿哥時代的乾隆受教於古文大家蔡世遠, 作文宗師韓愈, 他一生所寫文、賦等篇什雖遠不及詩之多, 但有相當造詣, 一些名篇讀起來精神十足, 很有昌黎韻味。
平心而論, 乾隆詩文的歷史價值要大大超過其藝術價值。
寫詩在乾隆自己看來, 是平生最深的「 結習」 。在他當政期間, 儘管勤於政務, 事必躬親,但無論軍書旁午、公務繁劇也罷, 四方無警、政清刑簡也罷, 都始終保持著賦詩作文的習慣。正像他所說的: 「 機務之暇, 無他可娛, 往往作為詩、古文、賦。文賦不過數十篇, 詩則托物寄情, 朝吟夕諷。其間天時農事之宜, 蒞朝將事之典, 以及時巡所至, 山川名勝, 風土淳漓, 莫不形諸詠歌, 紀其梗概。」縱觀乾隆詩文, 有的敘述某些史事, 有的闡釋某些制度和政策, 有的記錄自己的行蹤游跡, 有的發揮自己的統治思想、歷史觀點、人生哲學和學術宗旨, 還有的記載日常生活, 諸如聽政、批折、召見、祭祀、筵宴、行圍等等, 乾隆自己也說: 「 拈吟終日不涉景, 七字聊當注起居。」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 不少詩附有詳細的序文及詩注, 或臚陳事實, 或詮解典故, 或說明詩意, 介紹背景。總之, 乾隆的筆觸涉及到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學術、宗教、藝術、邊疆民族、社會風情、宮廷生活、中外關係等重要領域, 生動地再現了十八世紀中國幾乎全部重大 的事件。
乾隆的詩文, 又是研究這個既仁慈、又殘暴; 既英明、又短視; 既充滿巨大智慧、又淺薄虛榮的帝王的不可或缺的絕好史料。在《清實錄》等以乾隆為中心的官書中, 人們只能看到一個具有濃厚政治色彩、正襟危坐的聖主偶像, 與其說他是人, 不如說他是神。只有在御製詩文中, 乾隆才稍稍敞開了自己的心扉, 使後人得以窺見他那深邃幽秘的內心世界。慈祥的祖父康熙、嚴肅的父親雍正, 富貴雍容的生母鈕祜祿氏, 阿哥時代的同窗摯友, 沒齒不忘的「 三先生」(福敏、朱軾和蔡世遠) 以及傅恆、兆惠等終生懷念的舊臣, … … 在他那支富有人情味的筆下, 聯翩走入了用詩文結構而成的藝術殿堂。特別是他韶年早逝的結髮妻子孝賢皇后, 乾隆獻給她的百數十篇詩賦實在堪稱最見真情的佳作。在這些詩賦中, 乾隆真正走下了神壇, 放下了帝王的尊嚴, 盡情地抒發了內心深處對異性的愛戀。
乾隆詩文的價值絕不限於歷史與藝術。他的詩文中有大量遊覽作品, 抒寫山川名勝, 反映江南塞北各種風光, 有歌詠亭台樓閣、離宮別苑的詩, 對於研究古典建築和園林建置很有價值; 有欣賞音樂戲曲, 描寫騎射、冰嬉、龍舟競渡的 詩, 反映了當時的藝術活動和體育風尚;有品評書畫、鑑賞文玩、題寫版本刻石的詩, 顯示了皇家庋藏的豐富及乾隆個人愛好和文化素養。這些無疑是文物、藝術、地方志、園林古建等研究領域珍貴的文獻資料。
「詩以證史」 , 是中國古代治史的傳統。對於研究乾隆時代和乾隆其人來講, 卷帙浩瀚的《清高宗( 乾隆) 御製詩文全集》具有與檔案、官書比較毫不遜色的價值。《清高宗實錄》的纂修者在敘述乾隆朝編年史時, 曾畫龍點睛地徵引過某些御製詩文, 近代清史大師孟森先生也曾在考證乾隆身世名篇中大量引證乾隆詩文, 遺憾的是, 至今治清史及撰寫乾隆傳記的專家學者似乎對乾隆詩文的重要價值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其原因就在於其存世無多, 閱覽匪易。如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將《清高宗( 乾隆) 御製詩文全集》影印出版, 實在是一件嘉惠士林、繁榮學術的好事。我願意藉此機會將《清高宗(乾隆) 御製詩文全集》介紹給熱心研究清史和乾隆皇帝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