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回顧寧波七十年城市發展歷程!為我的大寧波點贊

2019-08-16     後宮地圖三千

民國時期,寧波城市由寧波老城區、江北和江東三個城區組成。1949年5月寧波城市解放時,解放軍對這個概念是非常清楚的。190年華東野戰軍的《麓水報》在報道相關新聞時寫道:「5月24日下午4點鐘 ,一九五團就已經完全占領了江北市區」;當天晚上,部隊「進入寧波城」。顯然,這裡所說的「寧波城」就是指寧波老城區。

1949年6月5日,浙江省第二專區成立,11月改名為浙江省人民政府寧波專區。寧波專區的行政管理機構「寧波專員公署」是浙江省政府的派出機構,其辦公地點設在寧波老城區縣前街61號,管轄著鄞縣、慈溪、餘姚、鎮海、奉化、象山等縣。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寧波專員公署逐漸癱瘓。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亂歲月中,先後出現了寧波軍事管制委員會、寧波地區革命委員會等管理機構。1970年,寧波專區改名為寧波地區。1978年寧波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寧波地區行政公署。

1949年6月24日,寧波市人民政府成立,下轄海曙、鎮明、江東、江北四個區,海曙鎮明兩區都以寧波老城區為基礎。這樣,在1949年下半年,幾乎同時設立了兩個以「寧波」為名的行政建制,一個是管轄整個寧波區域的「寧波專區」,另一個是作為寧波城市的「寧波市」,其空間範圍依然是三個城區,即老城區、江北和江東。

自1949年至1982年,寧波城市的名稱經歷了幾次變化,寧波市人民政府先後被改名為寧波市人民委員會、寧波市革命委員會等;其行政區域卻基本保持在老三區,江東、江北兩個城區幾無變化,寧波老城區或單獨設立為一個區,或被分為兩個區。不過,在狂熱的「大躍進」時期,寧波城市曾有過一次異常亢奮的擴張。我們知道,「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從多方面衝擊著國家結構體系」,在行政建制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高度集體化的「人民公社」取代傳統的「鄉」;二是大量設市,而且市的空間範圍急劇擴張。在此背景下,1958年11月,鎮海縣被撤銷,所轄區域被併入寧波市;1959年1月,鄞縣被撤銷,所轄區域被併入寧波市。這樣,寧波市的行政區域就包括了鎮海縣和鄞縣的全部。

1960年,原先屬於寧波老三區的鎮明、海曙、江東、江北4個街道辦事處被改為3個人民公社,分別為海曙公社、江東公社和江北公社。城市和鄉村的區分,在「人民公社」的名義下被消滅了。寧波市因此管轄著6個直屬鎮、24個人民公社(其中有3個城市公社)。這是寧波城市在空間範圍上首次突破三江口區域,跨越式地延伸到濱海地帶,幾乎囊括了整個寧波平原。不過,這種跨越並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結果,而是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觀念的支配下的產物。由於陷於嚴重危機之中的國民經濟難以支撐龐大的城市,所以,僅僅過了兩年,寧波城市的首次擴張就宣告失敗。1961年,恢復鄞縣建制。1963年,恢復鎮海縣建制。這樣,寧波城市退縮到原先的三江口區域,恢復到「大躍進」之前的空間範圍。

1983年7月,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寧波地區的建制,實行市管縣體制。原先屬於寧波地區行政公署管轄的鄞縣、慈溪、餘姚、奉化、象山、寧海等六縣全部劃歸新成立的寧波市管轄。由於1983年之前的寧波市已經管轄了鎮海縣,這樣,1983年新成立的寧波市轄7縣5區,分別是鄞縣、慈溪縣、餘姚縣、鎮海縣、奉化縣、象山縣、寧海縣和海曙區、鎮明區江東區、江北區、郊區,其中海曙區、鎮明區、江東區、江北區是城區。也就是說,「寧波市」這個概念的內涵,在1983年前後是完全不同的。1949年到1982年的「寧波市」,實際上處於寧波專區的管轄之下;寧波市的行政範圍是以老城區、江北、江東三城區為核心。而從1983年開始的「寧波市」,實際上已經等同於原先的寧波專區,指的是整個寧波區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又將其稱為「寧波大市。

新的寧波市於1983年設立後,轄區內的行政區劃處在不斷調整之中。1984年,從鎮海縣中劃出鎮海城關、俞范、新碶三鎮,新設濱海區,區政府設在鎮海城關鎮。1985年,撤銷鎮海縣,設立鎮海區,並調整行政區劃,即以甬江為界,甬江北側為鎮海區,南側為濱海區。1987年,濱海區改名為北侖區,區政府移駐新碶鎮。這樣,「寧波市區的組成也由老三區發展為後來的五個區(海曙、江東、江北、鎮海、北侖區),形成既相對獨立又有機聯繫的波城市格局。」由於城市範圍的擴大,在新的空間視野中,老三區在人們的心目中實際上成了一個統一的老市區,它與鎮海區、北侖區遙相呼應,共同構成寧波城市。1986年完成的寧波市城市總體規劃(1986-2000)寫道:「寧波市區形成由老市區、鎮海發展區、北侖開發區三大片組成的有機統一體。」寧波城市因此由內河城市向海港城市轉變。與此同時,寧波市的重要性不斷突顯;1984年被列為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1986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成為計劃單列市;1988年被批准為有制定地方性法規權限的城市;1994年被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2002年,鄞縣被撤銷,新設鄞州區,隸屬於寧波市。早在1994年,鄞縣就決定在石碶一鍾公廟的廣闊田野上興建一個全新的城區——「鄞縣中心區」。2002年,隨著鄞縣轉變為鄞州區,這個新城區也就被更名為「鄞州新城區」。從2003年開始,鄞州區區級行政機關陸續遷到新城區,這裡因此成為鄞州的行政中心。自2006年起,在鄞州行政中心南側,開始興建「寧波南部商務區」。這樣,一個全新的城區拔地而起,並且成為寧波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鄞縣由縣改區,寧波城市也就包括了整個寧波平原,並向依山、臨江、濱海的國際化港口大城市演進。

鎮海由縣改區、北侖區的設立、鄞縣改為鄞州區,這一切都反映了寧波城市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急劇擴張的內在需求,同時也表明自1844年開始出現的寧波城市三區鼎立的格局被破。除了傳統的寧波老三區外,北侖新區、鄞州中心城區、鎮海新城都迅速興起。由於整個寧波區域的行政中心依然位於寧波老城區,這無法滿足寧波城市急劇擴張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寧波東部新城於2005年破土興建。2014年,寧波市政府遷至東部新城。從此,自唐代開始一直設立在寧波老城區的寧波區域行政中心就轉移到了一個全新的城區上。

在寧波城市空間格局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原先的幾個城區已經成為一體,而新的城區又不斷出現,這樣,「城區」的概念無法充分地描述新的寧波城市。於是,在新舊世紀之交,出現了「片」的概念。《寧波市城市總體規劃(1995-2000)提出,寧波城市的空間格局以三江片(包括老市區、科技產業園區、鄞縣中心區、邱隘)為核心,鎮海片(包括鎮海、江南新區)、北侖片(包括北侖、大榭島)為次核心。2006年的《寧波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則將這種空間格局概括為「一主兩副,雙心三帶」。其中的「一主」指三江片;「兩副」指北侖片和鎮海片;「雙心」指三江口中心和東部新城中心;「三帶」即指依餘姚江、奉化江、甬江形成的三條濱江生活帶;由「一主兩副,雙心三帶」構成的寧波城市,則被稱為「中心城區。

2016年9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江東區,並將原江東區管轄的行政區域劃歸鄞州區管轄;撤銷奉化市,設立奉化區。這樣,在寧波市目前管轄的區域中,有海曙、江北、北侖、鎮海、鄞州、奉化六個區。每個區都可分為城區、郊區和農村三個部分。有的區甚至有多個城區。具體而言,海曙區的城區就是寧波老城區;江北區的城區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江北老城區,另一個是新建中的姚江新區;北侖區已經建成了一個城區,正在建設一個濱海新城;鎮海區主要有兩個城區,一個是位於甬江口的鎮海老城區,另一個是興起之中的鎮海新城;鄞州區的主要城區有三個,分別是江東老城區、鄞州中心城區和東部新城;奉化區的城區則是老城區。因此,目前的寧波城市就是由分散在六個區上的眾多城區組成的。每個城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充滿了活力。所以,我們可以說,今天的寧波城市已經進入了多片爭輝的時代。寧波城市從「三區鼎立」向「多片爭輝」過渡,這個過渡始於1983年設立新的寧波市,2014年寧波市政府遷入東部新城則是其完成的標誌。寧波城市從「三區鼎立」向「多片爭輝」的轉變過程,在地圖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今後,隨著社會的發展,還將出現更多的新城區。我們還可以看到,從1983年至今,「寧波」只是作為一個區域的名稱,而作為城區的「寧波」已經不存在了。

1949年之後,寧波城市的空間範圍在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寧波的城市建設也在迅速發展,下面列舉幾項對寧波城市空間布局有較大影響的建設成就。

公交車。1956年,寧波城市開通了公共汽車。最早開通的公交車線路的起點站是寧波老城區永寧橋的汽車站,終點站是莊橋火車站。

火車站。民國時期,由於未能建成跨越餘姚江的大橋,所以杭甬鐵路止於江北,終點站即設在這裡。1959年,餘姚江鐵路橋(又名青林渡橋)建成,從莊橋到寧波老城區南門的火車線路開通,新建的寧波火車站(又稱火車南站,即今寧波火車站)投入使用。

自來水。民國時期,寧波城曾興辦過自來水廠,但最終倒閉。1956年,江東水廠建成覽表同時鋪設了地下自來水管網,寧波市的自來水事業由此開始。

液化氣和管道煤氣。1977年,寧波城區建成液化氣供應站。1979年,液化氣進入普通市民家庭。1995年12月,管道液化氣在部分居民家中首次通氣點火。

橋樑。反映在地圖上的最為顯著的建設成就是橋樑。從1949年至改革開放之前,寧波城市的橋樑建設速度很慢,主要建設成就有新江橋的改建和解放橋的新建。我們知道,新江橋自1863年建成後,一直是浮橋。1970年,新江橋由浮橋改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三孔雙曲拱橋。此外,1972年建成了跨越餘姚江的解放橋。不過,解放橋剛建成時分為南北兩段。北段為固定橋,南段是利用新江橋原浮橋移建的浮橋。直到1980年,才開工修建新的解放橋,次年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解放橋。1978年之後,寧波城市橋樑建設的速度日益加快。不斷出現在三江(奉化江、餘姚江、甬江)上的各種橋樑,既是寧波城市發展的結果,又是連接各城區的紐帶。這些橋樑不僅豐富了地圖的內容,還成了判定地圖繪製年代的重要依據。

進入21世紀,寧波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2014年開通運營的地鐵一號線,在寧波城市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寧波的城市建設和區域發展從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這樣,在寧波城市的地圖上,首次出現了地鐵線路和地鐵站。這些正在不斷延伸的地鐵線路,就像是強勁的動脈,使整個城市生活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總結寧波市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到,從821年子城建立到1844年正式開埠,寧波古城在三江口屹立了一千多年;從1844年開埠到1983年建立寧波市,寧波城市「三區鼎立」的格局延續了一百多年;從1983年至今,在短短的30多年間,寧波城市就進入了「多片爭輝」的時代。這個發展軌跡有力地表明,從近代開始,寧波城市一直以加速度的方式不斷向前推進,而且勢頭越來越迅猛。根據這樣的發展潮流,將來的整個寧波平原終將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繁榮的國際港口名城和東方文明之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miXnGwBvvf6VcSZTk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