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村莊,攀比如同一把雙刃劍

2019-10-08     大劉小說

一、想出去的人

村莊目前的現狀如同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回來,裡面的人想出去。在外奮鬥幾年幾十年的人,心裡時時刻刻總想著有個家在某個方向,他們從沒想過他鄉即故鄉,不論他鄉如何燈火輝煌,不論是否在他鄉買房買車,心底想的始終是落葉歸根,始終捨棄不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許為了孩子上學會轉戶口,可還是會想方設法不動自己的戶口,出來容易,進去甚難,就像當年的城市戶口一樣,那是相當有面兒的,如今反過來了。

裡面的人千方百計想出去,小孩上學基本都不在村辦小學上了,以前是一個村一個小學,現在是4個村一個小學。目前是要麼去鎮上上學,要麼去市裡上學,陪讀也流行起來,一切為了孩子嘛。有錢的直接在市裡買套房,找一個好一點的公辦學校,沒錢的就租個房,隨便選一個學校,反正要比村裡的學校好。鄰居說「村裡的老師啥也不教,啥也不管,孩子天天在學校罵人,去城裡沒幾天就學會『你好』『謝謝』了,也不敢罵人了。」

我說陪讀很辛苦吧,他說不辛苦,早上在外面飯店買點吃,中午孩子在學校,晚上回來在家吃,白天外面基本都在打牌消磨時光,孩子放學就直接去培訓班了,回來吃完飯要麼自己玩會手機要麼自己做作業,反正我們也不懂,也輔導不了。

陪讀的大部分是爺爺奶奶,父母都是在外打工掙錢的,一年回家一次,對孩子的教育只能通過電話訓斥或督促,基本是天高皇帝遠,沒啥用。爺爺奶奶也不敢打,打的狠了,父母知道了會有意見,打的輕了還不如不打。爺爺奶奶最重要的責任就是照顧還孩子的衣食住行,最好不要讓孩子生病或走失。

農村的攀比風氣很重,這點表現在方方面面,大部分都是暗中使勁,表面上看似嘻嘻哈哈,讓你完全猜不透人心。比如蓋房子,一定要比你蓋的高一點,好一點;比如買車,就算貸款也要比你的好;比如占便宜,你在院牆外種棉花,他就在院牆外種玉米,多少不重要,反正不能吃虧,結果路是越來越窄,自家的車出門不小心就被刮花了,就下車踢幾下院牆大罵幾聲「路怎麼這麼窄。」

當你真正需要攀比的時候,他們又裝作啥都沒看見似的,比如辦酒席的時候,實在人家就把飯菜弄的像模像樣,說不上好但也挑不出毛病;姦猾人家就故意把飯菜弄的讓你在心裡想罵。其實要說財力吧,肯定是姦猾之人有錢,但人家就是要敷衍了事,讓你在背後戳脊梁骨。你罵你的,反正錢我是省下了。

二、想回來的人

其實村裡的人家現在基本都有點錢了,因為收入多,支出少,孩子初中或高中畢業之後不上學的大有人在,不是供不起,而是不想讀。有出去學手藝的,有出去打工混日子的,上學的羨慕那些天天在外自由自在的日子,於是你看我,我看你,看著看著就都不讀了,父母也不強迫,不讀就不讀吧,反正早晚要出來打工掙錢。

我不明白為什麼從小對孩子的教育這麼上心,長大了卻不管不顧了,在他們最迷茫最需要父母指引的時候,父母這盞燈卻滅了,孩子只能跟隨自己並不成熟的內心恍惚的朝前奔跑,跑著跑著就被大大小小的坑絆的一個趔趄一個趔趄的朝前摔去,有摔壞身子的,有摔碎心的,有摔進監獄的,有摔進傳銷的。

等孩子摔倒後回來的時候,父母會暴跳如雷「怎麼這麼笨」「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好像孩子的過失和他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似的。誰都想出人頭地,爺爺奶奶想,父母想,孩子也想,只是每代人用的方式不一樣而已,有靠力氣的,有靠嘴皮子的,有靠腦瓜子的,有靠手藝的,有靠歪門邪道的。

有的父母明知孩子的錢來路不正可還是在村裡大家誇耀自己的孩子「孩子又在城裡買房了」「孩子又給我買個項鍊。」等到孩子進監獄的時候她啥也不說了,垂頭喪氣,好似孩子不爭氣似的,讓自己抬不起頭。父母是孩子的守護者,不管何時,不管孩子是否長大,只要發現孩子心術不正是一定要橫加阻攔的,這應該是本能,而不應該想著「兒大不由爺」「孩子翅膀硬了」做為藉口。

不管是想出去還是想回來,我們都是過夠了自己的生活,想回到嚮往的生活中去,就像天天在家吃飯時,總想著外賣是不是好吃一點,當你天天點外賣的時候恨不得吃的想吐。我們都在羨慕著彼此的生活,城裡的羨慕村裡的慵懶和寂靜;村裡的羨慕城裡的節奏和喧鬧。

攀比如同一把雙刃劍,我們要往好的方面去比,更不應該側重於相反的方向。孩子也一樣,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做父母的要時時刻刻關注和引導,而不應該在事後才想起來訓斥和後悔。

有人說村裡現在沒啥氣氛,就連過年也沒文化活動,人情味越來越淡了,還不如在外面,可以看看民俗表演。有人說城裡再怎麼熱鬧也還是沒有和家人在一起開心,一家子聚在一起吃個飯是比所有表演都要深入人心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lpQsW0BMH2_cNUgSI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