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跑男一起去了西部,希望黃河兩岸不再落寞

2020-12-06     遇言不止

原標題:我跟跑男一起去了西部,希望黃河兩岸不再落寞

希望建設者們的故事不被遺忘。

幾年前,遇言姐還在加拿大時,我送甜豆去上音樂課。

去的早了,課還沒有開始。

我們幾個家長和孩子坐在教室外的長椅上等待。

這時,聽到屋子裡傳來鋼琴聲——

電閃雷鳴、風疾雨驟,竟是那首 《保衛黃河》。

冷不丁在異國聽到這首震人心弦的樂曲,我有點訝異。

彈琴的人是甜豆的鋼琴老師,一個東南亞的華人移民後代,地地道道的香蕉人,已經完全不會中文,我也從沒跟他私下聊過天。

真沒想到是他在練習這首曲子。

我跟著曲子小聲哼了起來,到最後那句 「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的最強音,忽然間難忍熱淚。

旁邊的家長好奇問:「這是什麼曲子?很有名嗎?」

我點點頭——

「《黃河大合唱》對於中國的意義,就像《藍色多瑙河》對於奧地利。「

他恍然大悟:「哦,是你們的第二國歌。」

其實還是不一樣的。

《藍色多瑙河》舒緩平靜,滿載祝福與喜悅;而《保衛黃河》是苦難掙扎、浴血怒吼、是慷慨悲歌,是必死決心。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閉上眼,是河西山萬丈高,河東河北高粱熟。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一聽到《保衛黃河》的旋律奏響,心中的熱血彷佛被一秒點燃,那是刻入中國人DNA的樂章。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

黃河流域環境艱苦、常年水患,長江流域相對溫和,又能通航,為什麼孕育了古代中華文明的是黃河而不是長江?

最佳答案是:因為氣候的變化。

幾千年前,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濕潤,甚至有大象、犀牛等動物出沒。

而長江流域高溫炎熱,氣候條件不宜人居,宛若亞馬遜雨林一樣的地方自然不好開發。

事實上, 華夏文明是以甘肅、陝西、山西為中心,向東發展到河南,再去到山東河北。

文明南移是很晚期的事了。

自唐以後,西北氣候轉寒,黃河水量減少,加上明清以來的植被破壞,而今,黃河和長江的水量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長江的年徑流量相當於20條黃河。

不僅如此,長江的九大支流,每條的水量都超過了黃河。

河寬水淺,有結冰期,黃河航運最通暢的航段在於上游蘭州段到寧夏段。

如果黃河能像長江一樣正常通航,西北地區也不會陷入閉塞的困境。

說起來,也是有點悲涼、有點唏噓。

好在這些年來,扶貧工作組、環保工作組,始終沒有放棄大西北的開發工作。

2000年後,得益於各級堤壩水庫調節,黃河再沒斷流過。

退耕退牧、封山育林的效果也不錯。在谷歌衛星圖上可以直觀的看到,現在延安以南綠色已經連成片了。

谷歌地圖上的黃河沿線城市

其實遇言姐自己也是半個西北人。

我的姥姥、姥爺在50年代,作為第一代支援西部教育的知識分子,從北京來到青海西寧。

遇言姐的童年時光就是在西寧度過的。

是的,我也是在黃河邊長大的孩子呢。

長大後,我在小說中讀到一句話——

「西北的黎明飽含著光明。」

這正是我回憶中的西寧。

後來遇言姐留學加拿大落基山脈下的草原城市。

我驚奇的發現這裡的氣候和植都跟西北有點像。

整理院子的時候,鄰居建議我種好養的土生灌木,耐寒又耐旱,花期還可以開滿整整一個夏天。

我一看——

這不就是咱們西部漫山遍野的金露梅嗎!什麼時候跑到落基山腳下來啦?怎麼就成了你們的土生植物啦?

上個月,遇言姐受跑男 《奔跑吧·黃河篇》節目組的邀請,來到寧夏中衛的沙坡頭參加公益活動。

坐著前往酒店的計程車上,望著車窗外空曠的黃土地,熟悉的記憶又一次被喚起。

再次回到西部,我恍惚間覺得, 人生就像畫一個圓,終究又回到了原點。

中衛市區比我想像的熱鬧,這裡有40萬的常住人口,主要的支柱產業為旅遊業和農業。

遇言姐在中衛的66號公路

最近幾年,各大綜藝都跑來中衛的沙坡頭沙漠拍攝外景地。

大漠、長河、高山、綠洲,具西北風光之雄奇,兼江南景色之秀美。

建在沙漠之上的沙漠星星酒店

白天可以滑沙嬉戲,晚上可以大漠觀星。因此這裡還有「東方摩洛哥」的稱號

《奔跑吧·黃河篇》是跑男團隊以黃河沿線為主軸的一季綜藝

在《奔跑吧·黃河篇》策劃的公益活動中,遇言姐和跑男家族一起,與小朋友們分享了詩歌。

楊穎讀的是汪國真的《如果》。

我琢磨著她的團隊里莫不是有70後,不然怎麼會想起來讀一首汪老師呢?

看到當地學校的小朋友們用童稚的聲音朗誦 《涼州詞》,遇言姐心裡有點難受。

甜豆姐倆也會背這首詩,不僅如此,我還教過她們 《出塞》、《關山月》、《送元二使安西》……

因為疫情的緣故,甜豆姐倆一直無法從加拿大回來,我已經有293天沒見過她們倆了。

哎,寫到這裡也是有點想哭。

作為活動的贊助方,海瀾之家給孩子們送來了一批羽絨服。

《跑男》,迄今已經播了四季,《黃河篇》又加入了沙溢、蔡徐坤、郭麒麟。

《奔跑吧·黃河篇》作為《跑男》的衍生類公益節目,希望在滿足娛樂性的同時,可以讓大家了解到黃河水利事業背後的故事,以及那些為西部開發貢獻出自己人生的普通人,如同遇言姐的姥姥、姥爺。

前天,《黃河篇》播出了第一期。

節目組從黃河上游出發,來到了第一站 青海西寧

李晨、楊穎、沙溢、蔡徐坤,再加上飛行嘉賓李一桐、賴冠霖 、毛曉彤、成毅,化身成為黃河探險隊的成員,沿著青藏公路,到達海拔4000米的日月山。

「日月山」古稱赤嶺 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線。也是唐代文成公主到吐蕃和親時告別中原的最後一站

之後,隊伍前往萬里黃河第一壩——龍羊峽大壩。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龍羊峽水利樞紐的調節能力優於三峽。

龍羊峽的庫容強大到可以把黃河斷面一整年的水一滴不剩全部存起來,供春秋枯水期使用。

再加上上、中、下游的其它眾多水庫,對黃河已經達到幾乎隨心所欲的調節作用。

這也是黃河水資源分配較為平順,以及保證黃河不斷流的重要基礎。

遇言姐跟著《跑男》了解到,1976年大壩建設者們剛來到這裡時,黃沙瀰漫,大風不止,大家在艱苦的環境中夜以繼日地打土坯,造房子。

龍羊峽大壩建設者們向跑男團講述他們和黃河之間的動人故事

第一代建設者在這裡結婚、生子,將一生貢獻給了西部建設。

他們的第二代生在西北、長在西北,繼續投身於黃河水利的建設事業之中。

龍羊峽也從風沙之地,變成了如今的綠水青山。

事實上,《跑男》已不再單純是一檔以娛樂競技為主的綜藝了。

這一次,製作團隊希望能夠通過節目,給觀眾傳達正向的社會意義。

《奔跑吧·黃河篇》第一集播出後,有網友在微博留言——哈哈哈的同時,又為那些龍羊峽大壩建設者們的故事感動不已。

西北,有著「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的奔放雄壯,有著「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的輕柔靜謐。

更有一代代建設者們留下的青春與熱血。

這一次《跑男》把節目的路線安排在黃河沿岸,希望可以為西部的旅遊開發帶來些許熱度,讓更多人關注到西部的艱難、美好,與變化。

腳下的路可能破碎,但偉大的心不會。

希望建設者們的故事不被遺忘。

希望黃河流經的土地永不落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lnMOHYBjdFTv4tA9mH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