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晚報訊(記者 樊朋展 李政奇 通訊員 靳彥)近日,河津法院公開審理一起建築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與以往庭審不同的是,原告沒有出現在庭審現場。這是河津法院通過智能審判平台「隔空」開庭的一次實踐。
本案中,兩名原告居住地均為寧夏回族自治區。臨近年關,作為農民工的他們追討工資心切,因大雪封山,無法來到庭審現場。經研究討論、設備調試,承辦法官決定採取遠程庭審方式審理本案。隨著承辦法官法槌敲響,庭審正式開始,當事人出現在審判庭的液晶電視顯示屏上。在庭審過程中,幾方當事人均能夠清晰地看到審判庭現場情況,畫面清晰、音質較好,取得了良好的庭審效果。經過近兩個小時秩序井然的遠程開庭,在審判長敲響法槌後宣布休庭,該案將擇日宣判。
「如今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當事人對於便捷訴訟、低成本訴訟的要求愈發迫切,渴望在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情況下處理糾紛,對於通過網際網路方式審理案件的認可度也在逐漸提高。」河津法院相關負責人說。為此,該院依託智慧法庭建設,全力打造了以網際網路技術為主要手段,以服務好訴訟參與人為主要宗旨,以提高司法資源使用效率、減輕人民群眾訴累為目標,集網上調解、網上審判等功能於一體的在線糾紛多元化解平台。
據了解,下一步,該院將繼續以創新思維解決問題,加大e法庭的建設力度,研究制定e法庭審理規則,擴大案件審理範圍和數量,依法完善電子筆錄、證據質證、網上送達、簽字蓋章等項目,並加強系統整合,建設智能化、電子化、多元矛盾糾紛化解平台,真正做到網上調解、網上審判,為當事人節約訴訟成本,提供高效、便捷的訴訟服務,真正將司法為民、利民、便民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