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訂單「清零」後,每天有700家企業轉內貿

2020-05-26     俺搜塑訊

原標題:外貿訂單「清零」後,每天有700家企業轉內貿

今年三月開始,海外疫情迅速蔓延,全國上下所有涉及外貿出口的企業都或多或少的出現訂單推遲、取消的情況,其中也包括我們的紡織行業。甚至在那段時間出現一波「搶出口」的訂單,主要是指在客戶取消訂單之間先將訂單發走,由此也可看出紡織外貿的嚴峻。即使現在已經是五月下旬,但因為海外疫情完全沒有控制住的跡象,外貿訂單依舊十分匱乏。

沒有了外貿訂單,可是工廠、工人卻不能輕易停下。為了維持正常的生產運作,不少出口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內貿市場。根據統計, 近一個月內阿里巴巴國內貿易平台1688共計新增外貿工廠超2萬家,平均每天有近700家外貿工廠入駐,外貿工廠在平台的交易額一個月已超220億元。另外從去年開始國內至少32萬家外向型出口企業正在謀求轉型內貿。

我們紡織行業中由外貿轉向內貿的情況也不在少數。要知道紡織內貿的吸引力近年來是逐年下降的,一方面是因為外貿訂單量大,一個品種甚至一個顏色就有幾十萬米,而內貿訂單往往是單量小、分散,款式多;另方面在貨款方面,外貿訂單往往回款及時,而內貿訂單出現拖欠貨款的風險較高。

雖然內外貿的優缺點非常明顯,但在外貿訂單缺乏的情況下,不少紡織企業也只有內貿這一條路可走了。但如此之多的紡織企業一擁而上的進入內貿市場,顯然不是什麼好事。

此前主要給Zara、CK、Polo、GAP等國際服裝公司代工針織衫的東莞普萊雅紡織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疫情期間,做完的訂單就只能放在倉庫也發不出去,其他沒在做的訂單已經全部取消了。一共大概有800萬件,做了發不出去的有100萬件,還有700萬件是全部取消的。」

該負責人講述了公司目前的艱難處境。「目前由於海外訂單的減少,工廠70%到80%的工人都已經放假了。如果沒有內貿訂單,工廠很可能撐不到現在的。」

他表示,公司從2016年已經著手準備拓展國內市場、降低外貿依存度,但目前內貿市場的訂單體量相對外貿市場仍然偏小。「現在還不到針織衫的銷售旺季,還正在與客戶洽談、打板過程中。內貿的困難就是單量比較分散、款式比較多,這跟外貿的區別就特別大,比如Zara一個訂單的一個款式可能就有三四十萬件,但是內貿一個單能上1000件就已經算是不錯了。」

在東莞營著一家小型電子外貿加工廠的陳阿華在疫情期轉產口罩,到4月底,口罩做到第30天的時候,陳阿華賺了400萬,已經是丟失訂單利潤的五倍不止。但財富帶給他的感覺開始變質。客戶發來的訂單超過了他的產能,達不到就沒有下一單。他開始四處找別的口罩廠代工湊單,經常熬到夜裡三四點。

陳阿華清楚,他賺得只是一波快錢。「生意的事很難說,今天賺得多,明天一個變化就可能虧更多。」疫情過後如何回歸主業,踏踏實實做產品才是正道。

不僅是轉產的外貿廠,多數轉內銷的企業也認為,拓展內銷只能暫時穩住局面,長期發展,依然要靠回歸主航道。

而決定這些企業命運的仍然是歐美等國對疫情的控制程度,以及中國、歐美、日韓等主要市場的需求恢復情況。據記者了解,未來一個月至關重要,靠前期的各種開源節流,大部分企業的現金流也只夠撐完夏天。

有人從其歐美客戶處獲悉,7月份才可能逐步恢復,前提是疫情在5、6月得到真正控制。如果恢復不了,他也有了預案:公司全員輪崗,進一步縮減開支,總之要活下去。

從長遠看,這些企業對需求恢復有信心,即使市場不會一下子變好,四季度也會逐漸明朗,就看企業能不能繼續開源節流,堅持下來。

但多數中小企業擔心,如果訂單需求再不恢復,連鎖反應還會擴大。接下來會波及整個珠三角供應鏈,對產業的後續恢復也不利。

「如果部分供應鏈撐不住倒閉,肯定會影響後續產業恢復的速度,也會影響到現在主做國內市場的成品企業。至少在物料成本價格及交貨速度,都會有影響。」廣東一工廠老闆表示。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化塑行業的資訊和行情,請私信回復「PC PA PP ABS PVC POM PMMA PE PS 塑料」獲取幫助!或直接關注公眾號今日塑價,了解更多行業內行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kpVUnIBd4Bm1__YatQ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