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長春金融雜談

2019-09-02     長春房產資訊


長春府境內商號自行印製的商帖。楊洪友供圖

清末,關內民生凋敝,但地處東北的長春,卻迎來了發展機遇。地處「三省通衢」的長春,成為物流中心,從而帶來商業貿易的繁榮,由此催生了金融業的興起和大發展。當時,長春的金融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種類眾多的貨幣是如何兌換的,第一家貨幣交易機構是何時出現的?本期老長春,我們為您講述清末長春的金融故事。

長春商業的大發展

早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官方的文獻里,長春就已經是「三省通衢」,以大豆、高粱等為主的農作物和煙草、藍靛等為主的經濟作物,以及豆油、豆餅等都要經長春運往營口、煙台等地,以便出口歐洲;而綢緞、茶葉、煤油等日用品也由長春轉運到吉林、黑龍江等地,於是長春變為東三省陸上的物流中心。中東鐵路南部支線的通車,增強了長春在地理上的優勢,更強化了其物流中心的地位。隨之而來的,長春從事糧食買賣的糧棧,從事豆油生產的豆油炸制,製作燒酒的鍋房和麵粉加工等都極為興盛。為服務貨物轉運業務,於是大車店興起,許多商人投身其中。

從清光緒二十四年開始,在長春西門直接駐有俄軍2000多人,此後又有部分移駐到寬城子車站。1905年前後,俄國為了應對日俄戰爭,在吉林省大量採購物資,如糧食、燒酒、牛馬等牲畜,以及各種日用品,吉林省境內建立了許多供俄軍購物的「集場」,僅長春就有寬城子、東卡倫等5處。俄軍的需求客觀上帶動了吉林省的生產和消費,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官府衙門,都成為受惠者。這種情況下,受到損失的則是國家,當時地面浮財充斥,遍地商機,如長春知府王昌熾借牛馬交易的機會,收取的牛馬稅高達十萬兩白銀,而他只上交了規定的數額,只占稅收的一小部分。其餘的稅金被其私人占用。隨後還有長春日本附屬地的基建工程等,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也是很大的。這種形勢下,商人們都將長春視為一個商機,紛紛在此新建、擴建店面。如俄國人需要米麵油,於是米麵加工業就增長;俄國士兵喜歡喝酒,於是燒鍋明顯增多,如長春府屬的外鎮燒商德源盛、永豐慶等就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於是借使官款,以便擴大生產規模。

長春商業的繁榮,又帶動了人口的增加,清光緒末年,是長春人口大增的時候。來長春的人,一部分是作為移民,直隸、山東、山西、河南等省的商人和勞動力來到長春,到各商號謀生,在這裡尋找發財的機會。還有一部分山東、直隸人,是從事木瓦工的工匠和從事苦力的小工,他們的勞作是「雁回式」的,春天從家鄉來到長春打工,冬天時帶著積蓄回關內老家。據相關資料,到清光緒三十三年時,長春城人口達到11萬。人口的增長也拉動了消費,當時的長春,看起來是一片繁華。可以說,20世紀初的長春,處於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數量眾多的錢莊商號

商業貿易的興隆,需要大量資金作為貸款進行周轉,貨幣也需要存儲、匯兌。長春的金融業就此興起,銀行、錢莊、當鋪等數量劇增。原來在清光緒末年,長春沒有正規的銀行,只有吉林永衡官帖局的長春分號,其作用只是放貸和回收本息。再就是1900年設立的華俄道勝銀行,算是正規的商業銀行,對許多長春商號進行放貸,但無法滿足當時長春的經濟發展。於是錢莊應需而生。不管是行商還是坐賈,都感覺到發財的春天來到了,都認為興辦錢莊絕對是一個優勢項目,於是舊有錢莊擴大規模;一些棧商、雜貨商等見有利可圖,也開始規劃和新建錢莊,如當時最有名的商人紀鳳台,投資二百萬吊,一口氣開設了和成祥、和成興、和成華、和成通等4家錢莊。其中和成祥是一個二層新式樓房,聳立在北大街上,成為當時長春的地標建築。日本駐長春領事館在報告書中特地提到紀鳳台,說他財力雄厚,是長春商界的代表。

據相關調查資料的不完全記載,截至清光緒三十三年六月,長春城內僅中國商號就有近900家,當鋪8家,而錢莊達40家,匯票店50家,銀爐7家。當時長春有影響列入前四等的商號82家,其中一等商鋪有15家,二等商鋪22家,其餘為三等商號和四等商號。這些商號所從事的行業,可謂林林總總,包括當時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投入資本排在前三位的則是燒鍋、當鋪、錢莊。當鋪雖然數量少,但多數財力雄厚,影響巨大。上述調查資料還記載了在一等商鋪15家中,當鋪、錢莊,或二者都有涉及的商家高達11家,如同和當、東廣順當等是專業性的典當行業,順升合、廣順慶、萬發合等同時從事錢莊行業和典當行業,純粹從事糧棧、油房的才4家。其中位於南大街上的一等商號同合盛,是長春最有名的銀莊, 同時還經營著當鋪,其執事人高宗舜曾在光緒三十三年一月被選為長春商務總會第一任總理,可見該商號的影響力。這也說明錢莊在長春商界的地位。而二等商號中的22家,有從事金融業務的商號也達到10家。可見當時金融業的興盛,其在長春經濟中所占的地位,是其他行業所無法比擬的。

種類繁多的貨幣

長春金融業的興盛,不僅體現在商號眾多上,還體現在貨幣種類的多樣性上。清代實行的「銀錢平行」抽。長春可以說是吉林省流通貨幣最為多樣化的地方了,當時的幣種,最少有7種以上,有官方貨幣、民間貨幣、外國貨幣等。官方貨幣第一種,就是制錢。清入關前已開始鑄造制錢,順治定都北京後,戶部設立了寶泉局、工部寶源局,鑄造「順治通寶」錢;還頒布錢式,命令各省、鎮開局鼓鑄。因為吉林省在光緒朝沒有鑄幣權,所以早年使用的都是由關內流通進來的清朝鑄發制錢,也就是大錢,一個大錢為二文,500枚為一吊。第二種就是銀元和銅元。因為吉林省貨幣缺乏,鬧起了錢荒,經吉林將軍奏請,從清光緒十年開始拿到了鑄幣權,但不是鑄造制錢,而是鑄造銀元和銅元,這些銀元中的一些種類因為存世稀少,成為今天收藏界的珍品。第三種就是流通量最大的由永衡官帖局發行的紙幣官帖,是吉林地方的官方貨幣,這裡還包括銀元官帖、制錢官帖等,後來成為長春最為流行的官方貨幣了。第四種則為實銀,也叫塊銀,即以重量記值的貨幣。實銀分為元寶和錠銀,前者重量達50兩,後者約三五兩,這是最保值的貨幣了,深受歡迎。長春的銀爐將從上海購進的元寶銀溶化後,鑄成長春流通的大翅元寶銀,也叫寬平銀,從中賺取差價。在長春流通的實銀,有朝廷國庫的通過官餉、軍餉、基建、賑災等方式發來的庫平銀,也有吉林省自己的廠平銀,而長春因為自身重要的經濟和金融影響,還有自己鑄造的寬平銀。

除了官方貨幣,民間和國外貨幣也有很多。因為沒有國家的統一銀行和嚴格管制,民間鑄幣是很常見的現象。當時,長春的一些商民為了牟利,就將制錢融合後,再私鑄制錢。清代官方制錢重量規定,最開始是每枚制錢的重量規定在一錢至一錢四分之間變動。清雍正十一年後,限定以一錢二分為鑄錢的標準。但民間私鑄的制錢又小又薄,分量極輕。當時的媒體就說「吉省通用之錢皆沙殼,其小至不能著一字,最大者亦如內地之鵝眼。」 所以這種私錢被形象地稱為「鵝眼、雞眼、榆莢」,這種私錢雖沒成為當時的主要貨幣,但被民間廣泛接受,直到清末也沒有因為其他貨幣的出現而退出市面。而另一種民間貨幣曾經成為長春的主流,這就是抹兌和私帖。抹兌,即「此店銷貨打票兌之彼店,彼店亦無現錢又打票兌之他店,謂之抹兌」。《長春縣誌》則說得更加明白「夫抹兌者,就是當時『吉省制錢短少』,甲商出具了欠款白條收據給乙商,乙商再轉給其他商號,時間久之後,這個白條就成為一種貨幣了。」在光緒早期,抹兌極為普遍。不僅民間周轉需要它,官方也變相承認了它。吉林將軍皂保就曾於同治四年時奏准,官方收取的雜稅、土稅、燒鍋票課和厘捐等,「准其搭交二成現錢,八成抹兌」,可見其影響力。但抹兌也使錢法敗壞,「總憑一紙空文而買實物,故物價因之增昂。」而對於農民來說,他們終勞一年,換來的錢越來越少;另一方面,一旦發行抹兌的商號倒閉,其發行的抹兌一文不值,擁有者就會傾家蕩產。抹兌的這些缺點,也是光緒十年吉林將軍希元奏請鑄造銀元的主要原因。而且從那時起,官方也反覆對此進行整治,但20年後,到光緒末年,長春依然流行抹兌,只是這個時期的抹兌更加正規,多數已不再是早期的白條收據,許多有影響的燒商、當商製作一種正規的兌換帖,類似於銀票,上面寫有商號、地點,以及註明抵多少吊官款,蓋上自家商號的圖記,就可以支付、購物或流通了,人們稱之為「商帖」。商帖的發行者,最開始是有影響有信譽的大商號,只在長春本境流通,人皆稱便,在光緒末年時長春的商帖很是流通,可是後來「坊肆雜業輾轉效尤」,甚至豆腐坊都發行私帖,信用頓減。

在中國貨幣外,當時還有日俄貨幣。當時的吉林,是中、日、俄勢力較量和鬥爭的地方。俄國在取得中東鐵路修築權後,俄人的羌帖(即盧布)就大量進入東北。1905年日俄戰爭勝利後,日本勢力也進入東北,還在長春建立了附屬地。就這樣長春成為俄國勢力最南端,日本勢力的最北端。在中國貨幣式微時,「外幣勢力乘虛而入。哈爾濱以東已成俄幣範圍,延吉一帶則為日幣範圍,長春等處則成日幣、俄幣交爭之範圍。」這兩個國家在長春設有自己的金融機構,擴大影響,如俄國在1900年設立了華俄道勝銀行,發行羌帖,日本1907年在長春設立了正金銀行辦事處,也有自己的貨幣;此外還有日本朝鮮銀行發行的金票,俗稱為老頭票,在長春也極為流行。

長春第一家

貨幣交易機構的出現

由於長春的地理位置、商業地位和日俄兩國的勢力交會點,當時在東北三省流通的貨幣,在這座府城中都能找得到。因為中日俄三方商貿往來,以及地方稅收或餉款發放,對貨幣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需要在各種貨幣之間進行兌換,長春也因此確立了自己的金融中心地位。在整個東北,形成了兩大貨幣兌換中心,即營口和長春。吉林省甚至黑龍江省各地每天甚至要看長春的匯率。

長春錢莊在光緒末年十分興盛,大型錢莊兌換各種貨幣,主要是面向需要金額特別大的商家。還有一些租用門面,開設自己的帖鋪,比如官帖鋪、羌帖鋪等,主要經營一二種貨幣,如寬城子西三道街就有一家會成興羌帖鋪,做羌帖買賣。但實力有限,如果客戶需求量特別大,那麼就需要請其他錢鋪幫忙兌付。據記載,有一次一名管姓客商用官帖購買羌帖二千四百餘張,「據官帖價,需由東四道街同和永兌付」,於是會成興的「櫃伙王自德遂同管姓持帖往兌」。結果行至無人之處,管某突然拿出一把短槍,將夥計的胸膛打穿,想奪其手中的羌帖。因為事發繁華地帶,警兵眾多,行兇的管某立即被巡警逮捕,原來這個人是個賣棉花的,「因失利妄為,搶案多次」,當天晚上,這人被杖責七百,然後就被正法示眾了。

還有一些「沿街設攤兌換各種銀元票子者」,也有數十家,他們放上一張桌子,可以給臨時需要者兌換小額的貨幣,這樣的買賣被稱為「錢桌」。他們獲利很少,面向的都是普通大眾,欺騙事件也時有發生。比如一名外地人「持日本老頭票二十元」,在西三道街的一個錢攤兌換官帖。當天的行情是一元老頭票兌換官帖三吊六百文,那麼20元應該換72吊,而這個攤主只給了50吊,最後事情敗露了,被巡警「飭令照數補足,才算了事。」

這些街邊的「錢桌」,原來是很分散的,也面臨風險,經常被搶被劫,被強買強賣。當時還發生過俄國士兵到錢桌強行換帖的事情。後來這些人漸漸集中到財神廟門前進行日常交易,這裡就成了長春的銀市。清宣統元年,許元震接任長春知府,他立即稟明吉林巡撫陳昭常和東三省總督錫良,要仿照自己在賓州時的做法,建立一個正規的銀市,既可以加強管理, 每天還能向錢商們抽收一定的費用,用於補充地方財政經費的不足。而銀市的地點就在財神廟內的東廡。清宣統元年十月十八日,長春財神廟銀市正式開業了。從現存的資料看,這是長春歷史上第一家貨幣交易機構,當月就抽收官帖近4500吊,十一月份抽收了13389吊,這是一筆很可觀的數目。這筆稅款按確定的章程為十份辦公經費,其中銀市自留辦公經費二成,《長春公報》分得一成,長春工教所分得二成,其他兩成則充作教育經費、巡警經費等。隨著管理的正規,許多大錢莊也被納入到長春銀市之中。因為羌帖在吉林省的影響力和堅挺,長春銀市「系以俄票為準,每月三結帳」,不同貨幣交易,需用羌帖作為中間貨幣進行換算,而且當時不過交割貨幣,都記得帳上,10天互相之間結算一次。在宣統元年時候,一些媒體上還刊載長春每天各種貨幣的兌換價。長春銀市在管理上很是正規了。但這種交易方式,也給光緒三十四年大量錢莊的破產,引髮長春金融風暴埋下了隱患。

信息來源:長春晚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klw9WwBJleJMoPMcJW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