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非常傑出的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物理實驗。而後這個物理實驗震驚全球,所有人都對這個實驗感到恐慌。這位物理學家憑藉這個實驗獲得了諾貝爾獎,而他的名字叫埃爾溫·薛丁格,他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這個實驗的名字叫薛定鄂的貓,這顛覆了很多人對哲學的認知,有些人一直覺得這個實驗是錯的,沒有什麼依據,也有些人覺得這個人憑什麼獲得諾貝爾獎?
為什麼薛定鄂的貓這個實驗,人們對其的評價一直褒貶不一呢?先說出這個實驗本身吧,在一個封閉不透明的匣子裡。放置著一隻活貓和一個毒氣設施,同時這個匣子連接著一個裝置。這個裝置包含著一個原子核,當原子核發生衰變就會與毒氣設施發生反應,就會產生毒氣殺死這隻貓。反之則會安然無恙,而原子核衰變的可能性為50%,也就是說這隻貓有50%的可能性會死,同時也有50%的可能性會活下去。
但這其中有一個變量,這個變量就是原子核。只有當原子核發生衰變時,這隻貓才會死去。人們把這個變量叫做中間態,在這種情況下,這隻貓既不是死的,也不是活的。你無法定義這隻貓究竟是死的還是活的,你只能打開盒子,看這隻貓是否還活著又或者死去。只有你打開盒子看這隻貓時,你才能確定這個中間態,究竟是什麼樣子的。這點論證了一個觀點:非進行觀測,否則一切都不是確定的。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觀點,這個觀點是依託於原子核得出的。如果把這個觀點放大,這個世界上有無數個平行世界。每個平行世界都是一個中間態,那麼又是誰在觀測這個平行世界呢?人類又該何去何從呢?是誰在操控著這個原子核的衰變呢?當人類在監測這隻貓咪的中間態時,誰又在監測人類的中間態呢?平行世界的生與死,都屬於一個又一個中間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