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里只有10美元,能進大牌珠寶店嗎?

2020-06-18     SOFRESHTOWEAR

原標題:兜里只有10美元,能進大牌珠寶店嗎?

如果你關注時尚類的號比較多,最近打開微信,肯定會被易烊千璽代言蒂芙尼的新聞刷屏

這次代言的消息在微博上被轉了一百多萬次,據說官宣當天甚至直接讓Tiffany賣斷貨了

PS:這也是我第一次聽說大牌珠寶都能被粉絲買到斷貨的。

關於這個代言的新聞,這裡要補充一下:

其實四字弟弟還有一個具體的Title,叫「蒂芙尼T代言人」。

易烊千璽,戴的是蒂芙尼T1系列

至於為什麼是這個Title,以及為什麼選易烊千璽,蒂芙尼的官方介紹里是這麼寫的:

「T,不僅是蒂芙尼名稱的縮寫,更詮釋了蒂芙尼精神……正如易烊千璽所代表的年輕一代,追隨內心感受,自信堅定……」

乍看這段肯定一臉懵逼

就一個字母T怎麼就看出品牌精神來了?和自信堅定又有什麼關係?

當然,奢侈品牌發官方文案都是非常謹慎的,也往往都是有依據的。

要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回到上世紀60年代,從《蒂芙尼的早餐》說起。

很多人第一次認識Tiffany這牌子應該都是從這部電影開始的吧,所以不少人都會以為這部電影是品牌砸錢做的植入廣告。

其實並不是。據說Tiffany當時沒花錢,電影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只是因為這部電影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

小說的原作者杜魯門·卡波特在書里給女主角安排的重要人設就是:

一個特別喜歡Tiffany的平凡少女,從鄉下來大城市闖蕩,每天都夢想自己能走進上流社會。

為什麼偏偏要設定成喜歡Tiffany,而不是別的牌子呢,只是因為他家鑽石賣得特別貴嗎?

並不完全是這樣。翻翻原書,會發現作者卡波特借女主角之口是這麼解釋的:

「(你每次覺得心緒不寧的時候)會怎麼辦?」

「也許去喝一杯吧。」

「我也試過喝酒,還試過阿司匹林,甚至試過用一些藥物來麻痹自己,但都沒用。後來我發現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刻跳上一輛計程車, 去蒂芙尼的店裡,那會讓我立刻平靜下來。因為每當看到那些西裝革履的Sales們站在櫃檯後的樣子,都讓我覺得在這個地方,永遠都不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再仔細品一品這段話,是不是哪裡有點不對?

居然有人會專挑心情不好,兜里也沒錢的時候,跑去大牌店裡找虐,還覺得挺解壓??

一般來說當然是不會的。

但,除非你是在紐約,除非你是在蒂芙尼的店裡。

《蒂芙尼的早餐》曾入選過《時代周刊》的「百部最佳英文小說」,但最初,它只是準備發表在美國版《時尚芭莎》上的一篇小短文,寫給時裝精們看的。

小說的作者杜魯門·卡波特當初也算是半個時尚圈人,很了解各個大牌之間的差別。

蒂芙尼就是他特意挑的,書里那些推動劇情發展的小橋段,也幾乎都是圍繞這個牌子本身的特點來定製,可能換另一個同樣也很昂貴的珠寶品牌,就不一定成立了。

比如,電影里有一段讓Sales聽了想打人的名場面:

「——我們的預算不多。

——請問有多少?

——十美元。。。」

「——我們可以在這(戒指)上面刻字啊。

——但這戒指這不是在蒂芙尼買的吧。

——不,事實上這是買巧克力送的。。。」

「——原來如此。。。這情況並不常見。但蒂芙尼是很周到的,請把名字縮寫告訴我,明早便會做好。」

兜里揣著十美元去大牌珠寶店裡血拚,不僅沒被翻白眼,還得到了高級的服務,這段是不是演得有點太那啥了?

最終兩人拿著這隻買巧克力送的戒指,還成功在蒂芙尼刻上了字

看起來確實有點那啥, 但確實是以真實發生過的事情為藍本的。

上世紀中,蒂芙尼在雜誌上登過一篇廣告,售賣一枚標價17萬6千美刀的戒指。

被一個11歲的小朋友看到了,然後寫了一封信去蒂芙尼:「你好,我很想把這枚戒指送給我媽媽,但我每周零花錢只有50美分,請問有什麼辦法嗎?」

品牌還真給他回信了:

不愧是紐約的牌子啊, 紐約人最喜歡聊的就是夢想,還愛標榜包容,平等,自由,就連賣珠寶也是。

老佛爺Karl Lagerfeld當年在紐約接受《名利場》的採訪,被問到哪個電影最能代表紐約精神時,就秒答:

「《蒂芙尼的早餐》。」

畢竟 把珠寶都能賣出一股平等自由正能量味兒的,也就紐約了。

如果現在去美國的網上書店搜索「Tiffany」,能找到好多好多書——好多好多並不是珠寶圖冊,而是專門教你怎麼提高生活質量的書

這些書都是Tiffany官方出版的。

不少美國人在青少年時代都從長輩那兒收到過一本叫《蒂芙尼餐桌禮儀》的書,裡面會教會你怎麼得體地吃大餐。

還有《蒂芙尼婚禮指南》、《蒂芙尼派對指南》、《蒂芙尼餐桌布置指南》等等,包羅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劃重點的是,這裡面有好幾本是傑奎琳·甘迺迪參與編寫的,在裡面分享了自己一輩子積攢下來的生活經驗和好品味。

傑奎琳·甘迺迪在做總統夫人之前就是圖書編輯,晚年時又重操舊業,她在80年代為Tiffany編寫過六本書

想想看,前總統夫人當圖書編輯,和大牌珠寶一起教你怎麼過好生活,這簡直是太紐約了。

所以說,在西方,尤其是美國,Tiffany與其說是個珠寶品牌,倒不如說更像一個符號。

至於它究竟象徵的是什麼,《紐約時報》曾經給過一個答案:

"A symbol of striving aspiration, whether it be for love or a more lavish, gleaming life. The name Tiffany became an expression of the American promise of a better future."

「(Tiffany這詞對我們來說並不止於一個品牌)它象徵著向上的渴望,無論是為了愛,還是更盛大,更閃亮的生活,反正只要看到這幾個字,就好像為自己許下了一個更好的未來。"

早年有記者採訪Met Gala的創始人Eleanor Lambert時,她也說過一句關於Tiffany的評價,更簡潔精鍊:

「就是一個讓人做夢的牌子。」

這才是為什麼卡波特讓「喜歡蒂芙尼」這件事變成了女主角的人設。

因為只有Tiffany傳遞的氛圍和精神能讓女主角霍莉堅定地認為,自己有一天肯定也能過上這種閃閃發光的日子。

當然,Tiffany終歸是個珠寶品牌,不能總是靠賣書,或者給人送免費大禮來造夢。

他們想到了另一個好辦法:

再回到《蒂芙尼的早餐》這部片子的開頭,女主角霍莉走下計程車,走到蒂芙尼的櫥窗門口,開始吃起了牛角麵包。

她在看什麼呢?不只是大鑽石,還有裡面如夢似幻的設計

實際上,當年無論能不能消費得起蒂芙尼的珠寶,只要走在紐約的第五大道,誰都會在蒂芙尼家的櫥窗外慢下來,多看兩眼。

Assouline出版過一本專門介紹蒂芙尼櫥窗的書,就收錄過這個名場面

頂級的櫥窗設計師都在這裡,極盡夢幻之能事,任何人看了都會精神為之一振。(之前寫過一篇關於Tiffany櫥窗的故事,戳 這裡 回顧)

關於櫥窗設計,上世紀80年代,蒂芙尼的創意總監John Loring是這麼打比方的:

"(We)Only use ideas that fall on everyone like rain."

「我們只用那些會像雨滴一樣無差別落在每個人身上的創意。」

用中文來講,大概是雨露均沾?

結果就是,這個紐約的牌子比全世界任何一家珠寶品牌都要熱衷於設計,儘管他們用的也是真金白銀。

上世紀的Tiffany廣告

在這裡,畢卡索的女兒會設計戒指和手鐲。

畢卡索的女兒Paloma Picasso,以及她給蒂芙尼設計的珠寶

就連店裡的聖誕小卡片也得是Andy Warhol畫的。

後來,Andy Warhol給蒂芙尼設計的聖誕卡片還被集結成冊出版了

哦,對了,甚至不用去蒂芙尼的店,也能享用到他們的創意。

打開任意一張1美元的紙鈔,上面的國徽,就是當年美國官方邀請Tiffany重新設計的。

還有比這更雨露均沾的麼?

有趣的是,不止是美鈔,很多我們完全想不到的設計,都是Tiffany當年做的。

比如下面這頂紐約洋基隊的棒球帽

這個紐約的首字母縮寫也是Tiffany設計的。

1887年,前紐約市警察局長官Big Bill Devery委託Tiffany設計了一枚獎章,用來表彰英勇犧牲的警員。

蒂芙尼在1887年的原始設計

儘管只是一枚銀制的獎章,因為Tiffany的字母設計,變得別有風味。

再後來,警察局長覺得NY這個logo很好看,完全可以把它當做紐約精神的一種象徵,製作成運動球隊的隊徽。

就這樣誕生了洋基隊NY logo的爆款傳奇,就算不看棒球的人也會把它當做紐約的象徵,戴在自己頭上。

也許是受到這件事的啟發,到了上世紀80年代,蒂芙尼自己也冒出了一個想法:

既然人人都把Tiffany這個詞看成夢想,以及拼盡全力獲得好生活的象徵,

那何不 像給紐約洋基隊設計的NY那樣,把自己品牌的縮寫T也設計成珠寶,將所有的精神都濃縮到小小的字母里呢?

上世紀80年代,Tiffany T系列的雛形

這就是開篇四字弟弟手上戴的那個T1系列的雛形。

仔細想想,全世界除了蒂芙尼以外,似乎是沒有第二個以珠寶起家的品牌,會拿自己的首字母縮寫來做成一個有名有姓有分量的系列。

超模Vittoria戴著蒂芙尼T1系列

可能就是因為他們從最一開始,主打的就不完全是大鑽石,還有大夢想

再回頭看開篇說易烊千璽官宣是蒂芙尼T代言人,就很好理解了。

拋開帶貨這一點,T這一個字母里濃縮的那種拼盡全力、獨立、自信、夢想,易烊千璽幾乎都能對得上,且沒人比他更適合了。

乍一看T系列的理念好像很簡單,就是個首字母縮寫,

拉開時間線,才知道實際上比其它系列經歷了更多:從80年代就開始構思,直到21世紀才實現。

因為T這個字母只有兩筆,想要設計得層次豐富且高級,不容易。

整個系列成型以後,一路上改了很多次,最開始是兩個T,直到今年只留下了一個T,形態更簡潔,但層次更豐富了。

左:蒂芙尼T系列;右:蒂芙尼T1系列

於是最後把這個 新設計叫T1,不再僅僅寓意美好未來,還有自己的獨一無二。

少了一個T,層次還能更豐富,秘訣在於不對稱的設計

這是T1系列設計的精髓,就算是全部鑲鑽的款式,左右也要鑲嵌不同切割手法的鑽石。

這樣就多了些流動性。

蒂芙尼現任總監Reed Krakoff的T1系列手稿和設計作品

不過,雖說氣質是靈動的,但整體線條依然很凌厲,所以才適合疊戴。

甚至可以戴滿鑽,滿手都是也沒問題。

像易烊千璽那樣。

據說當年卡波特寫《蒂芙尼的早餐》,其實也是因為自己喜歡蒂芙尼,只不過當年他覺得不適合把一個愛珠寶的主角寫成像自己一樣的男人。

而轉眼到了21世紀,男人可以戴起鑽石,女人也不用再把買珠寶作為好生活的唯一標準,這也是包容、平等、自由的一種吧。

易烊千璽廣告的這個場景也致敬了《蒂芙尼的早餐》,只不過赫本抱著吉他唱《Moon River》的畫面,如今換成了跳街舞這麼有力量感的場面

對了,和《蒂芙尼的早餐》電影里圓滿的大結局不同,小說是以悲劇收場的。

杜魯門·卡波特並不完全贊同自己筆下的女主角霍莉只愛享受生活的態度。

因為好生活不是人生的全部。

他說過下面這段話:

「我對名利並非心存忌憚,它們也在我的日程表上。但我更希望到了實現那天,在美好的清晨醒來,去蒂芙尼吃早餐時,依然能與自我相伴。」

把這話放今天換成易烊千璽來說,似乎也挺合適。

消費,欣賞,或者花痴,請隨意。

今天就到這裡啦,晚安。

(本期編輯助理:doris)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gHUyHIBnkjnB-0zj1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