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黃金周也是賽事黃金周 | 國慶觀察⑥

2024-10-06   南方Plus客戶端

文 | 高 維

中國網球公開賽、世界桌球職業大聯盟(WTT)中國大滿貫、貴州「村超」足球友誼賽、雲南帆船公開賽……今年的國慶黃金周不僅是「樓市黃金周」,也是「賽事黃金周」。

「賽事經濟」有多火?據統計,WTT中國大滿貫的成功舉辦,再度掀起「國球」熱潮,總票房近6000萬元;中國網球公開賽所有門票售罄,門票收入突破7000萬元……如果算上旅遊、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賽事帶來的效益更為可觀。

賽事不僅是推介城市的重要契機,也是連結資源的重要紐帶。近年來,旅遊的邊界泛化有目共睹:不再局限於到傳統景點打卡,而是推崇一種「所見即所得」的生活方式。得益於獨特的可游性,許多城市也正被重新發現。如果說眾星雲集的頂級賽事自帶流量,那麼群眾體育活動的多點開花、接連「出圈」,便是一個頗具說服力的「體育+文旅」現象。比如,佛山「西甲」火成「灣區世界盃」,玩轉「水上F1」,現象級的熱度給一座城市注入無限活力。

正如前不久召開的全省旅遊發展大會所指出,要推動旅遊業與千行百業相互賦能。文體旅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三者可以相互疊加、彼此促進,釋放多維度的聚合效應,提升城市發展能級。無論是弘揚體育精神,還是推動全民健身,抑或是激發文化自信,體育賽事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已無須贅言。

機遇,總是留給主動者。作為旅遊大省,這個國慶假期,廣東精心準備了84項次、超過3000場次的體育賽事活動,包括遍及全省的百千萬系列賽,省、市、縣、鎮街、村(居)五級聯動,開展「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活動,等等。這正是以體育脈動釋放消費熱力的積極嘗試。

賽事終會落幕,就如假期餘額總是不足。要實現「四季宜游、近悅遠來」,體育賽事是一個重要抓手。如何提升品牌意識,擺脫「千賽一面」?如何讓以賽惠民、以賽促游、以賽興城環環相扣?如何發揮市場的作用,跳出「就賽事辦賽事」的思維局限?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思考,也需要用實際行動來作答——

如果我們也把這看成一場比賽的話,城市便是最大的「主場」,群眾則是最好的「裁判」,「留量」是最令人期待的「賽果」。

【作者】 高維

南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