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巴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俄軍為何不用裝甲部隊?看地圖恍然大悟

2022-06-16     佐羅軍事

原標題:頓巴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俄軍為何不用裝甲部隊?看地圖恍然大悟

頓巴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俄軍為何不用裝甲部隊?看地圖恍然大悟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已經打了100多天,頓巴斯地區的戰鬥一直很激烈。俄軍在三個月期間也沒有對頓巴斯地區達成太多突破,戰線以蠕動的速度向前推進。為什麼在頓巴斯地區的戰鬥這麼費勁?

也有很多朋友覺得奇怪,在烏克蘭頓巴斯戰場上不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嗎,這種地形不是非常有利於俄軍裝甲機械化大軍的大縱深突擊嗎?為什麼俄軍打得這樣費勁?

也有網友認為,頓巴斯沒有堅固的堡壘,靠戰壕抵擋裝甲幾乎沒有什麼用。烏軍10萬人堆在頓巴斯地區,幾乎沒有制空權,只能被動挨炸或者分散在城市裡面打蒼戰。俄軍為何沒有進行範圍的穿插合圍?

實際上頓巴斯地區是一個堅固的設防地域,早在2016年開始,美國軍事顧問就與烏克蘭總參謀部一起制定了頓巴斯的防禦戰略,提出了在頓巴斯地區修建大縱深防禦工事的計劃。烏軍根據美軍的建議在頓巴斯地區建立起了一個美式防禦體系。

美軍認為,在俄軍掌握絕對制空權和遠程炮兵打擊優勢的情況下,烏軍要採用一些特殊的防禦陣地。需要在頓巴斯、哈爾科夫、蘇梅、依久姆一帶修建大量的成體系的防禦工事,通過步兵工事和支撐點的配合,在中間地帶預設陣地,可以減少烏軍在野外的機動距離。同時各個防禦陣地都能通過炮兵和輕型反坦克火力密切銜接。

在遠程火炮、無人機、單兵反坦克飛彈面前,俄軍傳統的坦克裝甲突擊的效果很不好,很容易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陣地戰就是這樣,如果訓練水平相當的話,有無人機支持的一方消耗較低,會占據明顯優勢。

在開戰初期,俄軍也嘗試進行坦克裝甲部隊的大縱深高速劈入突擊,但俄軍的進攻過於依賴道路,結果大隊人馬擠在路上,被烏軍從四面八方攻擊,損失慘重。

隨著技術的進步,藉助無人機或先進地面觀瞄裝置,射程優勢已經倒向步兵這一邊。「標槍」反坦克飛彈可以在坦克射程之外有效打擊對方,而坦克卻普遍缺乏有效的對抗手段。即使到了近距離,也還有高中率的NLAW反坦克飛彈。因此,在開闊地前進的裝甲目標似乎成了活靶子。俄軍在面對明顯不如自己的烏軍時整體表現如同一個遲鈍的巨人。

烏軍的游擊戰在開戰初期給俄軍造成加大困惑。這是俄軍的滲透小組,巡邏在北頓涅茨克河沿岸的森林地帶,打擊烏軍的游擊分隊。這種戰鬥經常是遭遇式的,猝不及防的。

有人說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地區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根本不適合游擊戰。其實,烏克蘭有平原也有茂密的森林和蜿蜒的河流水系,都是部隊行軍的障礙,而且每年有幾個月泥濘無比。除了崇山峻岭比較少以外,烏克蘭的地形地貌一點都不簡單。斷言頓巴斯不適合游擊戰的論斷,太主觀了。

看看衛星地圖就明白了。儘管看上去,烏克蘭的頓巴斯地區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基本上無險可守。但是,實際上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的西部和北部地區是一個水網河流密布的狀態,而且森林繁茂,有大片的濕地和沼澤。

由於地勢平坦,河水不斷沖刷與侵蝕河岸,河曲愈來愈彎。頓巴斯地區的河流形成蜿蜒曲折的特殊形狀,也就河曲牛軛湖的地貌。實際上,在頓巴斯地區進行坦克裝甲部隊大縱深突擊作戰的最合適的時機,是冬季。

例如我國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莫爾格勒河,就是這種典型地貌。

從軍事上講,河曲牛軛湖的地貌很不利於軍隊的機動和作戰,需要進行大量的渡河作戰。而進攻方在渡河時是很脆弱的,這就是前一陣俄軍的部隊在頓巴斯攻勢中多次在強度渡北頓涅茨克河時被烏軍炮火嚴重打擊的主要原因。

渡河是十分複雜的軍事行動,從古代戰爭開始到現代,渡河行動組織不好很容易導致巨大的損失。

博主@古斯塔夫_real 翻譯了德國裝甲兵准將弗羅伊丁(Freuding)做客德軍官方《問詢》(Nachgefragt)節目的一段對話,認為烏軍非常擅長利用地形作戰,烏軍更了解地形,能夠更好地憑藉地形戰鬥。而俄軍企圖在正面拖住烏方守軍,然後在頓巴斯的西北和東南方向合圍,在這裡打出一個超大號的「馬里烏波爾」。但這個合圍始終沒有實現,尤其在進行渡河作戰時,以災難性失利告終。

渡河極端複雜的軍事行動,首先要獲得預定渡河點的水文信息,觀察離岸和登岸地點的河岸狀況,特別需要注意河岸的土質和河水的流速。需要讓偵察部隊前出,把上述要素弄清楚。要想讓大部隊渡河,就要制定非常複雜的行動計劃,需要大部隊分成若干支小部隊,不至於都擠到河岸邊想著立刻過河。

當部隊開始渡河時,需要先把一部分精銳部隊輸送到對岸,建立灘頭陣地,形成一個安全的弧形區域,用來保護後來過河的部隊,讓敵軍無法從這裡打擊登陸點。所以的行動都需要從速行事,而且要密切協同,迅速搭建架橋器材,要避免各部隊通過浮橋時陷入停滯,或發生堵塞。對於軍隊來說,跨越水障機動或發動攻擊是最複雜的軍事行動,而俄軍在渡河時過於教條,可能還跟訓練度不足有關係,遭遇了一連串的挫敗,導致非常慘烈的損失。

基於以上原因,俄軍在四月和五月戰爭進入第二階段時,調整了作戰方針,不再強調大縱深劈入,而是穩紮穩打,「結硬寨、打呆仗」。一方面圍困馬里烏波爾,一方面將大部分進攻力量部署在北頓涅茨克地區,力圖打掉烏軍堅守的北頓涅茨克突出部。

在俄軍這種步步緊逼的「龜速」進攻下,烏克蘭軍隊無法再進行開戰初期的那種靈活機動的大面積游擊戰,只能進行固守,隨著在頓巴斯的控制區的不斷丟失,烏軍有逐漸喪失戰場主動權的危險。到了六月,俄軍的戰略果然有了收穫,攻克了馬里烏波爾。在北頓涅茨克擊敗了烏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f8cb1e62f4923fd39c09fa1f4a5ae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