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黃河岸邊「長城痴」

2023-12-25   忻州網

原標題:新華社|黃河岸邊「長城痴」

呂成貴在考察偏關縣的寺溝長城,這一段長城位於老牛灣以南的黃河沿岸(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山西省偏關縣老牛灣村是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這裡有個頗有名氣的「長城痴」,他便是呂成貴。

58歲的呂成貴是土生土長的老牛灣人,青年時期,他便對黃河邊綿延的「邊牆」、聳立的墩台和百姓聚居的古堡產生濃厚興趣。在好奇心驅使下,他從走長城、拍長城逐漸發展為考察、研究長城。此後,呂成貴加入了中國長城學會等團體,持續不斷地為家鄉提出推動長城保護、合理開發的建議方案,讓保護長城成為自己的一項事業。

呂成貴曾多年擔任老牛灣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建議下,老牛灣村發展起融合長城、黃河、邊塞等文化要素的鄉村文旅業。村民們吃上了旅遊飯,走上了致富路,更加珍視長城文化遺產。

卸任村支書後,呂成貴仍不減對長城的痴迷。他常年紮根老牛灣,研究各類史料,進一步挖掘長城文化內涵,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的長城文旅服務。如今,老牛灣的名聲越來越大,呂成貴這個「長城痴」也被更多人熟知。

呂成貴在山西省偏關縣老牛灣村留影(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呂成貴經過偏關縣老營堡附近的一段長城。老營堡是明代長城的一座重要城堡(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在偏關縣老營堡附近的一座墩台前,呂成貴敲擊散落在地上的瓦片,通過聲音推斷瓦片的材質和年代(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在偏關縣滑石澗堡,呂成貴用手機記錄下古堡大門如今的模樣。雖然歷經數百年風雨,拱門匾額上的「鎮寧」二字依舊清晰可見(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在偏關縣老營堡附近的一段長城,呂成貴使用指南針測定方位。隨身攜帶捲尺、指南針和鋸子,是呂成貴多年考察長城、尋訪古堡養成的習慣(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呂成貴在位於偏關縣老牛灣村的望河樓考察長城(1999年7月15日攝,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在偏關縣滑石澗堡,呂成貴在草叢中尋訪古堡當年的歷史遺存(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在偏關縣老牛灣村,呂成貴介紹自己仿製的明代長城守軍兵器。這段時間,老呂一直忙於查閱文獻典籍,試圖「重現」長城守軍當年使用的兵器(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位於山西省偏關縣的明長城(8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在偏關縣老營堡附近的一段長城,呂成貴用捲尺丈量長城牆體夯土層的厚度。隨身攜帶捲尺、指南針和鋸子,是呂成貴多年考察長城、尋訪古堡養成的習慣(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呂成貴在偏關縣老牛灣村的窯洞中準備無人機。現代化的影像採集手段大大方便了呂成貴的長城調研工作(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在偏關縣滑石澗堡,呂成貴試圖折斷一棵生長在古堡大門處的野樹。樹木的根系往往會導致牆體脹壞或開裂,是破壞長城的潛在威脅之一(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在位於偏關縣老牛灣村的家裡,呂成貴展示其獲得的「長城保護先進個人」榮譽證書(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在偏關縣老牛灣村,呂成貴在調試其製作的長城文創產品(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呂成貴在老牛灣村搬運古代戰車車輪模型。他計劃製作一系列仿古兵器,向遊客展示古代長城的軍事防禦功能(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呂成貴在偏關縣老牛灣村的家裡(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呂成貴對偏關縣老營堡附近一座墩台的局部進行測量(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考察長城途中,呂成貴的襯衣背部被意外損壞(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呂成貴在老牛灣村與製作仿古長城兵器的工人交流(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