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窈窕媽媽,點擊關注我
作者 | 小番茄
來源 |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最近公眾號又改版了。如果沒有星標公眾號,就會收不到我們的文章,我們的緣分或許就無法再續了 ……
為了不失聯,希望大家動動手指星標【窈窕媽媽】公眾號,期待你們能在文章發布的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文章。 星標步驟如下:
育兒群已建好,進群方法在文末。名額有限,進 群要儘快哦~
期待和你們有更親密的聯繫~~
前幾天在育兒群里,看到有家長求助,女兒確診抑鬱症了要怎麼辦?群里的姐妹們紛紛支招,除了建議她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之外,大家不約而同都提到了一個更重要的點:相比孩子,家長更需要改變。
孩子出現心理問題,都能從家長身上找到原因。
今天這篇文章,是女兒抑鬱症後一個家長的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不要等問題發生、孩子受到傷害才去改變,而是通過他人的經歷反觀自己,從根源上避免事情的發生。
我的女兒小米,今年上初二了。
曾經,她就是我全部的驕傲。
每次家族聚會,女兒都是大家重點提及的對象。
親戚:聽說小米期中考試又考了年級前三,真厲害!
我:可惜啊,數學不仔細,不然還能更高一些。
親戚:聽說小米上周去參加了一個演講比賽,還得了二等獎。
我:嘿,瞎貓碰上死耗子。
每當這種時候,我嘴上雖然「謙虛」,但心中總充滿了竊喜。
可不知為何,自從上了初中,女兒的成績就開始下滑。
情緒也變得極為不穩定,動不動就在屋子裡掉眼淚、一發獃就是一個小時。
每次我跟她說話,她都愛答不理的,實在煩了就沖我大喊:「你有完沒完!」
看著之前極為優秀的女兒變成這樣,我實在坐不住了,便帶女兒去看了心理醫生。
結果醫生診斷為:中度抑鬱。
這個結果對我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後來,帶著諸多困惑,在請教了不少次心理醫生,研究了許多教育類書籍後,我才終於明白:
養廢女兒的原因不是別的,就是因為我們家裡充滿了「家庭內耗」。
垃圾情緒
毀掉了孩子的安全感
一直以來,因為老公的工作性質就是經常出差不在家,所以教育女兒的重任不可避免的落在了我身上。
我白天要上班,晚上還要接孩子、做飯、做家務,看著女兒寫作業......
說實話,真的特別心累。長期下來,我的脾氣也越來越差。
記得有一次,我因為遲到被老闆罵了一頓。
回家看到女兒不但沒寫作業,還在吃零食,氣不打一處來,大聲吼道:
「你有什麼資格吃零食?作業寫完了嗎?一點不讓人省心!」
女兒嚇得一哆嗦,愣在了原地。
想起暢銷書《熱鍋上的家庭》中,女主人卡羅琳總為一些小事,對家人大發脾氣。
有一次,她在家準備晚餐時,突然覺得被繁冗的家務壓得透不過氣,便大聲喊人來幫忙擺餐具。
丈夫和兒子忙著玩遊戲沒聽到,只有女兒過來擺好了一家人的碗筷。
可她不但沒夸女兒,反而生氣地質問道:「你就做了這點?你只會偷懶!」
女兒不甘示弱地反駁,她氣急之下便打了女兒一巴掌。
丈夫聽不下去,走過來幫女兒辯解,她又將丈夫視作出氣筒:「都怪你太慣著她!」
最後,女兒帶著怒氣離家出走,她和丈夫、兒子的關係也越來越僵硬。
富蘭克林曾說:
「處於盛怒之中的人,駕馭的是一匹瘋馬。
當父母情緒不穩定,駕馭了這匹瘋馬時,受到傷害的,首當其衝就是自己的孩子。」
你的每一次大吼大叫、每一場憤怒失控,都會像慢性毒藥一樣流入孩子的身體,日積月累之下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就像我的女兒,因為我常常對她發脾氣,情緒傳遞之下,她也變得極度不安、情緒不穩定。
只有父母情緒平和穩定,孩子才能有安全感,樂觀積極地面對生活。
貶低打擊
摧毀了孩子的自信心
一個叫小如的女孩,在網上分享過她的經歷。
她考了第二,滿心歡喜地報喜,媽媽卻皺著眉頭說:「怎麼不考第一。」
好不容易考了第一,媽媽又會說:「你這數學,怎麼就不能再仔細一點?」
一次,小如鼓起勇氣參加歌唱比賽,最後遺憾落選,媽媽沒安慰反而嘲笑她:「就你這公鴨嗓,報名等於浪費錢。」
在媽媽長期地諷刺和挖苦之下,她對自己越來越沒自信,有時還會莫名其妙地情緒低落。
長大之後,因為自卑,她在工作中也錯過了不少機會。
小如說:「媽媽那些評價,早把我的自尊打碎了。」
看完之後,我非常的慚愧,這不就是我和女兒的真實寫照嗎?
從小到大,因為怕女兒驕傲,我經常會忍不住打擊她:
女兒數學好不容易得了全班第一,滿臉開心,我卻潑她冷水:「有什麼好高興的,英語才得了這點分,好意思嗎?」
女兒過生日,想買一條漂亮的裙子,我卻冷嘲熱諷:「你穿啥都一個樣,有那心思不如放在學習上!」
教育專家周宏說過:
「中國的多數父母,食指太發達,動不動就指著孩子挑缺點。」
父母總是貶低孩子,不僅僅會讓孩子越發敏感、自卑;
那些傷人的話還會變成利刃,砍掉了孩子的自尊和勇氣,成為孩子一生的陰影。
想要養出自信陽光的孩子,父母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要一味地對孩子進行打壓。
只有經常肯定和讚賞,才能在孩子心裡埋下愛、自信和希望的種子。
掌控欲
是孩子最沉重的枷鎖
一直以來,我都試圖掌控女兒的生活,要求女兒事事聽從於我。
每次我都以「媽都是為了你好,聽我的准沒錯」為由,對女兒處處干涉。
比如女兒不愛吃韭菜餡的餃子,我偏要讓她吃,說這樣營養均衡;
女兒有段時間喜歡彈奏尤克里里,我卻總是以耽誤學習為由不許她彈琴。
一開始,女兒還經常反抗,後來她變得越來越懂事,越來越乖巧。
直到如今她患上了抑鬱症,我才悔不當初。
我在後來的學習中發現,心理學家武志紅,提出過一個「漿糊邏輯」。
簡單來說,就是家庭中沒有邊界感,一方總想掌控另一方。
電視劇《女心理師》中,有一位來訪者叫蔣靜。
她從5歲開始就被媽媽逼著學鋼琴,無論寒冬酷暑,每天都要練習10個小時以上。
有時候沒彈好,媽媽就在邊上一遍遍叫著重來,不彈好就不讓吃飯。
從小到大,她穿什麼衣服、梳什麼髮型、交什麼朋友,媽媽都要過問。
媽媽還特意配了一把她房間的鑰匙,方便隨時進出。
甚至強行找出她可能藏有少女心事的日記本,在客人面前讀出來。
哪怕等到她成年之後,這種控制也從未停止。
媽媽的強勢,壓得蔣靜喘不過氣來,她不僅患上了暴食症,還有嚴重的心理問題。
英國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兒童長期受父母控制,會造成終生的傷害,長大後獨立性差、依賴性強,無論在哪個階段,幸福指數都更低。
原來,女兒乖巧懂事的表象下面,早就如同蔣靜一般,毫無價值感和幸福感,甚至想要逃離我。
原來,我的控制欲就像一種催化劑,讓愛變質,給女兒繫上了最沉重的枷鎖。
焦慮氛圍
讓孩子「心理殘疾」
在女兒確診抑鬱後,心理諮詢師曾問我:
「是不是給孩子的學習壓力太大了?」
我認真地回想一下,發現確實如此。
我和老公都是出身農村,我深刻地明白,能過上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努力讀書、認真學習得來的。
所以,從小我們就對她的成績要求特別嚴格,每個周末都在不停地上補習班。
每天吃完晚飯,我就立馬催女兒去寫作業,生怕她浪費一分一秒。
每次她成績下降,我都要專門找她談話,苦口婆心地說一大堆大道理。
一開始,女兒在我的督促下學習確實很好。
可是我卻忘了,在當今愈發內卷的教育環境下,當成績成了衡量孩子唯一的指標時,她很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緊繃的父母,焦慮的氛圍,很容易造就「心理殘疾」的孩子。
心理諮詢師與我分享了《解放日報》中一個因為抑鬱症休學的男孩。
他每次發病,就跑去超市的兒童玩具櫃檯,因為這是他童年時期中唯一的快樂記憶。
自從父親接管教育大權後,嘴邊就只有一句話:「考不上清華北大,就是社會渣滓。」
男孩每天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直到中考前一個月,男孩徹底崩潰了,哭著向母親求救:
「如果爸爸再看著我做數學題,我一個字也寫不下去了……」
在父母焦慮情緒的影響下,孩子壓力越來越大,內心充滿痛苦又無處遁逃;
他們只能不斷向內自我攻擊,最後壓抑成傷。
想要養出陽光、健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放下焦慮,學會給孩子鬆綁。
一個孩子只有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才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愛,不斷進步,成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馬皚說:
一個家庭要想往上走,最大的阻礙不是貧窮,而是家庭中的內耗。
這些年,由於我們製造出的種種「家庭內耗」,幾乎把最愛的女兒養廢了。
但幸運的是,在我們的反思和改進下,女兒的情況已經在慢慢好轉。
而我也終於明白了:
父母不打壓不貶低,孩子才能找回自信;
父母不控制不束縛,孩子才能找回主見;
父母不焦慮不內卷,孩子才能輕鬆上陣,真正綻放光芒。
一個家有什麼樣的氛圍,孩子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
點亮「在看」,一起謹記,反思,共勉!
最後:
應大家要求,育兒群已建好。
請先掃二維碼添加微信,小助手會拉你進群,添加好友後有問題也可以直接私信給我,等你~
•End •
作者:小番茄。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了解更多育兒乾貨
窈窕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