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5年依法糾正重大冤錯案42件63人

2019-10-23     法律與生活

《法律與生活》綜合消息,10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聽取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加強刑事審判工作情況的報告。2014年至2019年6月,全國法院審結一審刑事案件628.3萬件,判處罪犯709.9萬人。

報告指出,全國法院依法嚴懲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犯罪,依法審結故意殺人、搶劫、綁架、放火、爆炸等嚴重暴力犯罪案件21.9萬件,判處罪犯22.5萬人,全國嚴重暴力犯罪案件總體呈下降趨勢。堅持依法從嚴懲處毒品犯罪,堅決遏制毒品問題蔓延勢頭。出台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司法解釋,審結一審毒品犯罪案件61.3萬件,判處罪犯61.9萬人,重刑率達22.2%,高出同期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11.6個百分點。

法院嚴懲針對婦女兒童的暴力、虐待、性侵害等犯罪,審結相關案件14.6萬件,出台審理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案件司法解釋,嚴厲打擊偷盜嬰幼兒等行為。會同公安部等出台意見,嚴懲搶奪方向盤、毆打駕駛員等妨害安全駕駛的違法犯罪行為。依法審理涉高空拋物墜物刑事案件,加強司法大數據研究,推動完善保障群眾「頭頂安全」的制度。積極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防範侵害未成年人權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連續9年下降。

依法防範和糾正冤錯案件。依法糾正呼格吉勒圖案、聶樹斌案、陳滿案等重大冤錯案件42件63人,並依法予以國家賠償,各級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刑事案件8051件。依法宣告3246名公訴案件被告人和1986名自訴案件被告人無罪。

2015年,依法裁定特赦四類服刑罪犯31527人。2019年,依法裁定特赦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參加過保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對外作戰等九類服刑罪犯23593人。

保持懲治腐敗犯罪高壓態勢。各級法院審結一審貪污賄賂、瀆職等案件19.4萬件20.7萬人,其中被告人原為中管幹部140人。對原縣處級以上職務犯罪罪犯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實行備案審查,一律上網公示,讓「暗箱操作」沒有空間。

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始終保持對黑惡勢力犯罪嚴打高壓態勢。自2018年1月開展專項鬥爭以來,全國法院審結涉黑犯罪案件1088件12387人,生效873件9168人,重刑率達54.9%;審結涉惡案件9771件54754人,生效7302件39459人,重刑率達24.1%。

加強產權司法保護。嚴格區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合法財產與犯罪所得、正當融資與非法集資,依法審慎適用強制措施,禁止超範圍查封扣押凍結涉案財物,堅決防止將經濟糾紛當作犯罪處理,堅決防止將民事責任變為刑事責任,讓企業家專心創業、放心投資、安心經營。

加大對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懲治力度。依法審結生產銷售瘦肉精、地溝油等有毒有害食品犯罪案件1.6萬件、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犯罪案件1萬件,審結生產銷售假藥、劣藥和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犯罪案件2.2萬件。

依法懲治污染環境犯罪。健全刑事制裁、民事賠償和生態補償有機銜接的環境修復責任制度,實現懲治違法犯罪、修復生態環境、賠償經濟損失「一判三贏」。探索環境保護禁止令制度,禁止污染環境、破壞資源的被告人從事特定職業或進入特定區域。

依法懲治危害校園安全犯罪。法院堅決依法嚴懲針對學生的暴力犯罪,對罪行極其嚴重、群眾深惡痛絕的一批殺害傷害未成年人的罪犯依法核准並執行死刑。

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會同有關單位出台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規定,發揮審判程序配合制約作用,落實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要求。推動完善訊問過程錄音錄像制度,強化偵查、檢察機關對非法證據的審查和排除職責,加強對刑訊逼供和非法取證的源頭預防。

報告指出,當前刑事審判工作還存在刑事司法理念有待進一步轉變,刑事審判風險壓力明顯增大,刑事審判質量、效率和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問題和困難。

下一步,全國法院將加大懲治環境資源犯罪力度,注重發揮罰金刑的懲罰和補償作用。依法嚴懲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研究出台危害藥品安全刑事案件司法解釋,準確把握未經批准進口仿製藥的罪與非罪界限,認真落實疫苗管理法,對涉疫苗犯罪依法從嚴追究刑事責任。依法嚴懲制售偽劣農業生產資料犯罪和脫貧攻堅領域腐敗犯罪,依法嚴懲侵害留守婦女兒童、危害校園安全、妨害公共運輸安全、電信網絡詐騙、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犯罪,促進解決嚴重影響群眾安全感的突出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d339m0BMH2_cNUgOpT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