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張文攀
初秋,寧夏銀川市賀蘭縣立崗鎮星光村田地里,村黨支部書記黎偉隨手掰下一棒水果玉米,剝開外皮,指甲一掐:「瞧,多飽滿。這塊地今年可給村里長臉了,保守估計,村集體能分得50萬元的經營利潤呢。」
星光村有耕地9000多畝,以往,村民把土地流轉給大戶種植,一年下來,除了流轉費,再無來自土地的其他收益。2022年,土地權改革帶來了轉機,黎偉帶領村民大膽嘗試,陸續將流轉到期的土地收回,存到第三方「土地銀行」,再將耕地「貸」給新型經營主體。今年6月,當地一家農業公司從「土地銀行」獲得星光村2479.38畝農村土地的經營權,並以土地流轉經營權作抵押獲得銀行貸款100萬元。「一下子解決了經營主體缺少抵押物、融資難的問題,我們還和承包企業簽了協議,每年經營利潤的30%要分給村集體和農戶。」黎偉告訴記者。
同一塊地,經過確權賦能,釋放的經濟價值翻倍。如此變化,不只發生在土地上。
隨著銀川市用水權、土地權、山林權、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六權」改革系統集成推進,昔日制約發展的山、水、林、能等資源要素在不斷盤活中實現價值倍增,高質量發展的「任督二脈」逐漸被打通。
確權,底數更清、權屬更明
結束了忙碌的灌溉季,賀蘭縣立崗鎮農業服務中心水利專干謝建平開始統計今年灌溉用水量,「以前都是『大鍋水』,現在用水權證發放到村,指標分配到末級渠系,旱地一畝用460方水,水稻一畝用1050方水,用超了就得到市場上買」。
用水也有指標約束?是的!不少人注意到,在銀川市,水、地、林、污、能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都有了剛性約束和定額指標。「以前,資源要素底數不清、權屬不明,日漸趨緊的資源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上限,過度依賴行政手段帶來的低效配置難以最大化釋放其價值。」銀川市委改革辦副主任王忠軍說。
高效配置資源,確權是前置條件。2021年以來,銀川市陸續開展「六權」確權工作。以用水權為例,農業、工業、養殖業共確權水量12.4億立方米,發放工業用水權證143個、農業用水權證269個,農業乾渠直開口在線監測100%,年用水量1萬立方米以上企業計劃用水全覆蓋;排污權方面,完成初始排污權核算540家、可交易排污權核算17家,政府儲備排污權核算466家、新增排污權核算74家……
「針對『六權』資源要素分類研究不透、缺少全面準確數據體系的問題,我們全面大起底,初步建立了六個主題資料庫,集成打造了『六權』改革一體化服務平台,11月份正式上線運行。」王忠軍告訴記者,平台建成投運後,將實現所有交易所需數據信息電子建檔、實時更新,推動數據資源最大集成、階段性整理分析,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賦能,金融撬動價值倍增
今年4月份,寧夏鑫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排污權抵押獲得銀行授信貸款的事,給不少重點排污企業帶來希望。「排污指標作為生態資源權益資產,以前都是政府無償分配給企業,如今核定確權,用不完的指標可以拿到銀行抵押貸款。」該企業安環員王瑞告訴記者,以10噸化學需氧量、1.274噸氨氮排放權為抵押,再加上徵信,企業拿到了一筆8000萬元的銀行組合貸,有力支持了轉型升級。
金融賦能是實現要素價值轉化增值的關鍵一環。「六權」改革中,既有「化污為金」的創新,也有流水「變現」的探索。
前不久,銀川靈武市農村商業銀行與當地一家奶牛養殖企業簽訂用水權質押合同,授信貸款100萬元,解了企業燃眉之急。「養殖場一天消耗飼草料少說也有8000噸,再加上今年價格普遍上漲,儲備飼草料急需周轉資金,一時籌不來錢,只有干著急!」該企業負責人丁永國告訴記者,銀行了解到情況後,主動上門量身定製用水權質押貸款方案,企業最終以17萬立方米的用水指標拿到了銀行授信。
「撬動綠色金融服務解決企業擔保難問題,對廣大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來說,大大拓寬了融資渠道,既能解眼前的困難,也能助長遠的發展。」銀川市金融局副局長翟光輝說。
交易,資源要素高效配置
今年7月,寧夏啟元藥業一項閒置的排污權換來「真金白銀」的消息激起千層浪——企業通過技改節餘出的20噸二氧化硫、28噸氮氧化物排放指標,以170多萬元的價格交易給了石嘴山市一家化工企業,引發企業紛紛借鑑。「這筆交易不僅緩解了受讓企業的排污壓力,也大大激勵了我們從『被動減排』轉向『主動治污』,變現資本又投入了新一輪技改節能。」啟元藥業環保總監王欣遠告訴記者。
「資源」變「資產」,資源要素成了爭相追逐的「香餑餑」。改革啟動以來,銀川市排污權交易已開展了133筆,累計交易二氧化硫35.3噸、氮氧化物43.7噸、化學需氧量82.3噸、氨氮36.4噸,成交總額1043.766萬元;10家發電行業企業進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成碳排放權配額交易15筆,累計成交量220萬噸、成交額9304萬元……
隨著改革逐步深入,資源配置轉向「找市場」,各類要素在市場化配置中尋到了最好歸宿。目前,銀川市設計了劃撥出讓出租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集體林票、林下空間經營權、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權等30個交易產品,後續還將不斷根據市場需求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要素資源交易產品。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問題為牽引,抓好確權、入市、賦能關鍵環節,疏堵點、通淤點、化難點,充分釋放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的發展紅利,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王忠軍表示。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4日 03版)
[ 責編:李昱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