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死磕「硬骨頭」

2022-08-30     AI財經社

原標題:拼多多死磕「硬骨頭」

撰文/ 劉冬雪

編輯/ 陳芳

8月29日,拼多多遞交了一份亮眼的二季度成績單。數據顯示,二季度拼多多實現營收314.4億元,同比增長36%,擊破了增速放緩的瓶頸,超出市場預期;歸屬於普通股東的凈利潤為88.96億元。

已經向市場證明自身是有賺錢能力的拼多多,打算繼續死磕農業這個「硬骨頭」。財報發布當晚,拼多多董事長兼CEO陳磊表示,公司二季度的業績增長一方面是國內消費持續恢復,另一方面平台採取的多項措施也發揮了作用。他還強調,在消費市場持續回升的背景下,拼多多將在立足農業的基礎上,繼續發揮數字化優勢,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拼多多在農業方面的扶持政策持續加碼,連續推出「尋鮮中國好農貨」「超級農貨節」「多多新匠造」等公益助農活動,在推動各地鄉村產業發展、帶動當地農民創收的同時,給消費者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物美價廉的農產品。

繼續重倉農業

拼多多二季度財報讓人意外,卻又不完全意外。

意外的是,2022年第二季度,拼多多營收314.4億元,同比增長36%,一舉打破了連續兩個季度的個位數增速,且遠超236億元的市場預期。意料之中的是,拼多多在花錢方面,保持了此前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輕營銷、重研發」風格。

本季度,拼多多的營銷費用為113.4億元,與第一季度相比微增,不過在收入占比上降至36%,去年同期該數字還是45%。與之相反,研發費用上,本季度拼多多投入26億元,同比增長12%。

雖然拼多多營銷費用和研發費用一個向下一個向上,但是業績增速卻絲毫不減,說明拼多多已經進入良性增長循環。

拼多多「輕營銷,重研發」的發展策略始於一年以前。2021年8月,拼多多宣布了一個重要決定,將摒棄過去重金搞營銷的發展路線,準備走硬核的重研發路線,與此同時,將發展方向確定為死磕農業這個「硬骨頭」,面向農業及鄉村的重大需求,不以商業價值和盈利為目的,致力於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實現科技普惠。

在陳磊看來,技術和人才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在此指引下,拼多多已取得一定成果,先後孵化了溫室種植、無土栽培、AI種植等多個前沿項目,目前正廣泛應用於遼寧、安徽和雲南等地。

圖/視覺中國

與此同時,拼多多還通過專利研發為農業賦能,並與世界一流的農業院校合作,為這些農業青年人才提供量身定製的課程和培訓等,並以科技大賽為載體,激勵越來越多的青年科學家奔赴田間,年輕一代的農研工作者開始嶄露頭角。

從數據上看,這種變化會更為直觀,「多多農研科技大賽」開辦至今,八成參賽者為90後。據拼多多發布的《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顯示,以95後為代表的「新新農人」已經成為推動農產品上行的嶄新力量。截至2021年10月,平台「新新農人」數量已超過12.6萬人,在涉農商家中的占比超過13%。

面向未來,拼多多將持續重倉農業。拼多多財務副總裁劉珺表示:「今後,我們會繼續專注於在農業和研發等領域做投入,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打造超級農貨

事實上,在重金投入下,拼多多在農業方面的扶持政策在持續加碼。

今年上半年,各地農產區、產業帶的中小商家、涉農商家的生產經營均面臨諸多挑戰,為了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今年618期間,拼多多旗下的「秒殺萬人團」持續向農業傾斜,以短期爆單的方式為滯銷農貨及時找銷路、拓市場。與此同時,「多多買菜」還開闢綠色物流通道,幫助滯銷的應季生鮮瓜果及時出村進城,儘可能降低農戶的損失。

除此之外,拼多多還連續推出「尋鮮中國好農貨」「超級農貨節」「多多新匠造」等公益助農活動,深入中國廣袤的鄉村,為當地特色農產品帶去了更多可能。

7月13日,拼多多與農民日報社聯合策劃的「尋鮮中國好農貨」公益助農活動正式推出,項目為期一年,以節令為軸,在全國尋找最新鮮的當季食材。活動以「嘗鮮直播」、專區推薦等方式,向平台用戶介紹「好農貨」特色和標準,並以產地直連餐桌的方式,助力應季農產品及時打開銷路,同時也滿足了消費者的嘗鮮需求。

為助力武陵山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推恩施州優質農產品出山,首場活動公益助農直播「尋鮮恩施武陵優品」已於7月15日上線。活動期間,拼多多堅持農產品「零佣金」及「拼購+產地直發」的模式,對符合標準的農產品進行資源傾斜,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與溢價能力。

幾日前,拼多多推出了在線時長達24天的「超級農貨節」,這也是自2019年8月起,拼多多連續4年舉辦農貨節。「超級農貨節」的輻射產區從2019年的500個、2021年的逾1100個擴展至如今的近2000個。

據了解,該活動將累計投入15億資源包,覆蓋全國近20萬款農產品,全面推動「南果北糧」直連全國大市場。

「今年的農貨節是持續天數最久,產區規模、補貼力度最大的一屆。」拼多多「超級農貨節」的項目負責人表示。今年的「超級農貨節」將一如既往秉承對農產品「零佣金」的政策,聯合百億補貼、多多買菜、萬人團等業務資源,打造一批「超級農貨」,以助力更多農產品產業化、規模化。

不過,在中國鄉村,尚需做價值發掘的不僅是農貨,還有手工產業,深入鄉土的拼多多早就注意到了這點。

為了推動各地鄉村好物突破圈層,拼多多還同期上線了「多多新匠造」專屬活動甄選來自優質產業帶的「匠心好物」,包括藤編、陶瓷、刺繡、玻璃、木雕等傳統手工農副產品。

據悉,「多多新匠造」首期活動將從8月初持續到10月底,用戶打開拼多多APP,搜索「多多新匠造」「新匠造」即可直達頁面。該活動已先後走進湖南鳳凰、安徽榔橋、山西祁縣、河北藁城、江蘇宜興、山東章丘、浙江東陽等地區,推動當地手工產業、非遺產業、第二產業實現數字化升級,帶動村民創富增收。

為何專挑硬骨頭?

民以食為天,農業一直是我國生存的根本,不過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的發展特點是大國小農。

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的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的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小農經濟的發展模式下,很難打造出品牌,產銷首尾不見面、產業不貫通,為食品安全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因此,除了政府出面,也需要有企業參與,更要求企業有情懷,心甘情願在農業紮根,來做這件風險和收益都充滿不確定性的「苦活」。

首先農產品是非標品,品控不容易掌握,需求也五花八門。其次是鏈條長,中間環節的物流與倉儲成本及損耗率較高,導致層層加價,農產品賣不上價,消費者還不少花錢。

而助農不僅需要技術創新,還需要在供應鏈、物流倉儲、平台運營和平台生態等多維度疊buff,幾乎等同於商業模式重塑,要是對農業沒點「深情」,還真不容易堅持。

而為什麼拼多多選擇啃這塊硬骨頭,細究起來倒也容易理解。因為,這是拼多多賴以生存的根基。

拼多多創辦的時間是2015年,這一年中國電商的大本營基本穩固,很難有新玩家誕生,想要脫穎而出只能另闢蹊徑,還沒有被完全電商化的「硬骨頭」農業是最好的選擇,不僅市場空間足夠大,覆蓋的人群也足夠多。

之前的電商平台為何不大力發展農業,一方面他們有先發優勢,服裝、家電等難度小的品類已經足夠他們發展,他們沒必要去碰農業這個「硬骨頭」,畢竟想要在這個品類取得成績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而拼多多在農產品上有基因優勢。在創辦拼多多前,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其實曾成立過一個主打水果拼單的電商服務平台——「拼好貨」。2016年,「拼好貨」與「拼多多」合併,拼多多吸收了拼好貨的生鮮優勢。

拼多多搞農業的效果是顯著的,購物頻次高的農產品極大地拉高了拼多多的活躍用戶,無數消費者通過買農產品知道了拼多多,並最終成為了拼多多的忠實用戶。

2020年,拼多多農產品在總商品GMV中的占比達16%,而同年對阿里來講,這個數字是4%。如果更細分,農產品還可分為休閒食品、糧油調味、生鮮產品等。根據農科院研究報告,天貓、京東等平台的優勢品類為休閒食品,占平台農產品GMV的25%,而拼多多的優勢品類為生鮮,占比超過50%。

陳磊認為,這還遠遠不夠,「相比於更早被線上化、更高線上化率的品類來說,農業的線上化率仍然很低,在現有履約體驗下用戶的很多需求沒有被滿足。」

拼多多重倉農業,更像是回歸自己的初心。然而,向上追溯,拼多多還有一份社會責任感扛在肩上,這才是拼多多農業戰略的原始動力。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拼多多平台累計產生了610億件訂單,同比增長59%。據拼多多財務副總裁劉珺透露,在農產品「零佣金」以及重投農業策略下,平台涉農訂單的增幅尤為顯著。

產業帶商家通過產地直供模式,把質優價平的產品直接送到消費者面前。消費者得到了實惠,產品形成整體品牌效應,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市場競爭力,也帶動了當地的農村就業,促進了鄉村振興,讓共同富裕照進現實。

不過在陳磊看來,「農業數字化才剛剛起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拼多多將繼續深入農業,持續鑽研「社會責任」大課題,努力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ceeb8c69f920ea25749cbcb9f45d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