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代名將,恐怕想起李廣的為數不少,主要原因是一生戎馬,沒有獲得獎賞、其本身追求封侯而一輩子無法如願、征戰數十年而最後貽誤戰機自殺結束,他死後其家族更是悲劇大合集,其子李敢被霍去病射殺,而孫子李陵攻打匈奴失敗投降之後甚至誅滅全家。
這種一輩子都想報效朝廷,換來封妻蔭子的夢想和全家悲劇的結局,能夠吸引非常大的哀憐和同情,自從司馬遷給他立傳開始、以後的詩人墨客的無數膾炙人口的詩歌傳播,使得李廣的知名度遠超其他大多數名將。
因為文人的渲染,給人的感覺是漢武帝辜負了李廣的功勳,而且對李家也非常不友好,所以最後導致了李廣自殺、李敢被殺、李陵投敵全家被處死的結局。對於大多數的讀者,看到古代這麼多的詩人如此歌頌李廣、而司馬遷的傳記又寫得眉飛色舞,於是有了第一印象:李廣以及其家的悲劇都是被漢朝、漢武帝、外戚耽誤、排擠的結果。
實際上的真相怎麼樣?現在大家對李廣的第一印象和第一素材主要來自司馬遷的《李將軍列傳》,其後的《漢書》、《資治通鑑》都是在司馬遷的史料之上堆積起來的,這三個可以看作同源,裡面的內容也大體相似,這意味著,我們現在要想了解李廣,主要參考的還是司馬遷的《李將軍列傳》。
但是,因為司馬遷的記載而名滿天下的李廣,在他的本傳中,各種溢美之詞堆積疊放、即使現在讀起來,這個兩千年前的將軍,依然能夠躍然紙上,可惜的是,這樣一個活靈活現的將軍,根本找不到可以支撐他足以封侯的任何戰功,這表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在整個漢匈戰爭第二階段,這個歷史上武將最大的順風局裡面,李廣的戰績乏善可陳!
在李廣年輕的時候,當時的漢文帝曾經對他說,如果李廣早生幾十年,玉食漢高祖,萬戶侯都輕而易舉,皇帝的這一番話,成為李廣一輩子的執念,那就是一定要封侯,悲劇和無奈也從這裡開始,因為有皇帝的這番話,李廣總覺得自己命里可以封侯。
結果呢,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這是李廣找算命的王朔說的話,這時候他已經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封侯的命。
王朔並沒有搞明白究竟是不是李廣命里不改封侯,但是他讓李廣思考是不是做過啥虧心事,李廣回想起自己曾經殺俘,擔任隴西太守的時候,李廣誘殺謀反的800羌人,最後王朔覺得,李廣之所以無法封侯,大概就是殺降的原因,事實上果真如此嗎?
歪史以為,雖然李廣殺降非常不合適,有辱朝廷聲譽,但是當時漢朝沒有追究這個問題,顯然當時的朝廷並沒有在乎李廣殺降的問題和後遺症,反而多次重用,出就是邊地太守、領軍大將,入則衛尉、郎中令,根本屁事都沒有。
整個漢武帝時期,有足夠的軍功就封侯賞賜,犯錯了就削爵奪位,賞賜不遲疑、懲罰也從不手軟。懲罰完之後該用還是一樣啟用,如果立功前事一筆勾銷,重新封賞,這也是李廣多次迷路、敗軍還能被起用的原因之一。在這方面,漢武帝非常洒脫,只要你能攻打匈奴,我就能給你立功的機會。
但是呢,在機會不可謂不多、皇帝不可謂不大方的前提下,李廣難封成了一輩子的宿命,後人要麼歸咎於漢武帝的偏心、李廣的運數等各種理由,於是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成為相當一部分人的認知。
李廣追求封侯,當然追求的是徹侯,是軍功爵的頂端,來自於商鞅,用來激勵將士勇敢殺敵,自從問世,就成了絕大多數人的唯一晉升通道,貫穿整個秦漢時代,自始至終都執行得非常嚴格,尤其越早,這個制度就執行得越好,要想出人頭地,必須要有足夠的軍功來支撐。
而軍功爵的侯有兩個,一個是關內侯,一個是徹侯,漢朝時候,因為避諱漢武帝的名字,改為列侯,一個成列侯、另一個還是關內侯,不過改了名字還是沒有掉價,徹侯的含金量是非常高,封侯之人有自己的食邑,世襲傳子孫、可以享受該區域的稅收,絕對的金飯碗。
那麼,要想獲得這個金飯碗,要達到什麼條件?因為司馬遷的記載,要獲得列侯的封賞,在整個漢匈戰爭時期,非常明確,只要帶夠足夠多的匈奴首級,或者得到匈奴的王,前提傷亡比對方少,那麼封侯就是手到擒來。歪史摘錄《衛將軍嫖騎列傳》裡面的封侯條件,可以作為參考,
龍城之戰,衛青斬首700餘,賜爵關內侯,而後因為攻略河南地,以三千八百戶封青為長平侯。剽姚校尉去病斬首虜二千二十八級,以千六百戶封去病為冠軍侯。
校尉蘇建有功,以千一百戶封建為平陵侯。輕車將軍李蔡再從大將軍獲王,以千六百戶封蔡為樂安侯。校尉李朔,校尉趙不虞,校尉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獲王,以千三百戶封朔為涉軹侯,以千三百戶封不虞為隨成侯,以千三百戶封戎奴為從平侯。上谷太守郝賢四從大將軍,捕斬首虜二千餘人,以千一百戶封賢為眾利侯。校尉敢得旗鼓,為關內侯,食邑二百戶。
根據這幾個記載,封列侯的大致條件還是比較明確,封侯最少食邑1100戶,捕斬首2000多人,霍去病的參照最為明顯,或者抓住一個匈奴王。或者,像李敢一樣奪旗、如果像衛青一樣只有幾百人頭,只能封為關內侯。
把這一些梳理出了以後,我們可以找找,李廣有沒有足夠的條件來封侯。如果斬將奪旗,那麼昌邑城下,七國之亂的時候是可以封為關內侯的,但是因為接受梁王的將軍引,自己做沒了,其他時候整個傳記,李廣都沒有拿出來足夠的首級來,所以根本沒辦法封侯。
從馬邑之謀到漠北之戰,李廣參加,無功而返,龍城之戰時候,李廣全軍覆沒,本身被俘逃回。衛青出定襄,李廣無軍功。李廣出右北平,因為張騫遲到而大敗,不罰不賞。漠北之戰,李廣迷路,自殺。其他守城時期,雖然威震匈奴,但是奇怪的既沒有足夠的戰績來讓匈奴人畏懼,也沒有足夠的人頭來記功。
這樣,在本傳中都沒有任何可以支撐他可以封侯的戰績,這讓漢武帝咋封?別人封侯都有足夠的數據支撐,就你不能因為你名氣大而封侯吧?要說匈奴強大,實在太難打,可是當時基本上處於順風局,相當多的人都能混個侯,即使他弟弟李蔡、兒子李敢都能,就他不能,顯然自己作的,如何作?司馬遷一樣有了記載。
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 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程不識認為: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 廣為圜陳外向,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
李廣身為將軍,竟然脫離大軍,部下不知道他在哪裡,這樣的將軍帶兵大概就是送人頭的,大軍一旦失去中樞指揮,那就是待宰的羔羊。幕府沒有文書資料,不注意偵察敵情。李廣治軍簡陋,隨性而行,一旦胡騎發難,就無法阻擋。
這位善射的將軍,在敵人走到數十步的時候估計能中才開工,於是敵人一箭而亡,結果呢他能射,敵人也能射,他統兵數次困辱,至於這幾次困辱是什麼時候沒說,但是他帶兵的機會就那幾次,一次迷路,失敗兩次,一次無功,很難不讓人聯想,司馬遷說的數次困辱就是這幾次關鍵戰役,李廣放飛自我的統兵方法。
即使匈奴人善騎射,而漢軍不如,但是李廣不知道匈奴人的優點,也不知道漢軍的優點,列陣和匈奴人比拼射箭,對方四萬人,漢軍4000人,結果漢軍死傷大半!這種打法好比中國桌球隊去巴西和對方的足球隊比足球。跑到別人的主場和人數優勢的對手比拼對手的優勢項目。
至於漢軍的優勢,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很顯然,漢軍的優勢是肉搏戰,而不是遠距離比拼射箭,但是,李廣在李敢的現實教材跟前,都沒有意識到,肉搏戰才是漢軍的特長。不會帶兵的李廣就是這樣一次次的浪費了機會。
歪史以為,這就是李廣無法封侯的終極原因,首先沒有足夠的軍攻,而沒有軍功的原因是他性格散漫,根本不會代軍,不知道如何帶來大軍取得勝利,他對方匈奴人和猛獸的辦法是一樣的,順便他還帶全軍這樣玩,因為這種性格,數次困辱,這樣怎麼能夠封侯,不死都是漢武帝寬宏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