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新蝙蝠俠》對美國政治生態的折射

2022-03-31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聊聊《新蝙蝠俠》對美國政治生態的折射

本文作者:李嘯天

《蜘蛛俠:英雄無歸》在美國上映時,贏得一再的歡呼,高高吊起了國內影迷的心。等啊等,終於盼來了資源,迅速看了,然後發現:就這??

就這?!!

美國人是不是也太好糊弄了。

《新蝙蝠俠》同樣如此,先在美國上映時,贏得各種讚譽,各種猛吹,結果國內上映了,興沖沖衝到電影院的觀眾,看完之後的觀感同樣是:就這??

美國人這是怎麼了?整個就莫名驚詫嘛。

對啊,美國人怎麼了?為何嗨點如此之低?明明好萊塢電影製作水平很高,美國人淫浸好萊塢久已,不應該輕易就送上自己膝蓋。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文化的問題。

《戰狼2》與《長津湖》在國內贏得如此高的票房,雙雙衝破50億,放到美國,也是很耀眼的表現了。可是,讓美國觀眾來這兩部影片,他們的感受同樣是「就這?」明明是很普通的戰爭片,頂多是好萊塢中等體量的影片嘛,何以中國人這般熱情,理解不了。

要說理解,其實也容易。美國動漫早在二戰時期就已經產生了,DC與漫威一直在持續不斷地進行輸出,對於美國文化的影響早就潛移默化,進入兩代人的血液之中了,尤其是蝙蝠俠、蜘蛛俠這樣的大IP,早在美國人心目中根深蒂固。所以,只要被改編的電影,不是特別爛,美國人就能夠接受。

文化,還有情懷,使得他們對於自己的文化因子寬容度要低得多。《蜘蛛俠:英雄無歸》里三代蜘蛛俠同框的一幕,僅僅情懷就足以將美國觀眾的心給融化了。而缺乏動漫基礎的中國觀眾,對於三蟲同框的感受就輕得多,沒有太深的情感觸動。

不是中國觀眾沒有情懷,《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聖歸來》在電影院裡掀起的觀眾狂潮,就是哪吒、孫悟空這些深入中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基因在觸發了,與蝙蝠俠、蜘蛛俠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比較接近。

當然,只有文化還不夠,還得能夠讓觀眾與故事產生共情才行。要不然,解釋不了同為動漫改編的《黑寡婦》《黑鳳凰》為啥就不行,同樣《哪吒之魔童降世》火了,《姜子牙》卻並不能複製同樣的成功。為啥,觀眾無感,產生不了共情。

而蝙蝠俠、蜘蛛俠的故事,紮根於美國本土,讓美國人大有感觸,超出美國之後,就不行了。《黑寡婦》《黑鳳凰》架空的故事,連美國文化都沒有融進去,想火就格外難。《黑豹》同樣是架空的故事線,但是它有明明暗喻了美國的黑人平權,不過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壘而已,所以美國人依舊很吃那一套,但中國觀眾就完全接受不了。

接下來,細聊一下《新蝙蝠俠》在中美兩國的觀眾待遇吧。

在美國,一片叫好;在中國,撲街了。中國的低票房有疫情的因素,但即便沒有疫情,同樣還是要撲街,不會有例外。

說到「蝙蝠俠」,是無法繞過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黑暗騎士三部曲」的。

但說到底,諾蘭版蝙蝠俠三部曲里,其實只有第二部《黑暗騎士》才是真正的神作,另外兩部也不過是中規中矩的漫改罷了,三部曲的水平參差不齊。完全不像《指環王》《教父》那樣,三部曲部部都是經典。

《黑暗騎士》的高口碑又在於諾蘭往這部漫改作品裡加入了對於社會秩序的思考,使得這部超級英雄片擁有了極高的思辨度,超越了英雄打怪物的俗套,賦予了漫改作品以濃厚的藝術氣息。

《黑暗騎士》藉由蝙蝠俠與小丑、雙面人之口,對哥頓所代表的社會秩序發出了終極追問。片中,蝙蝠俠與變壞之前的雙面人代表了社會秩序中光明的一面,追求的是社會秩序的穩定,需要社會制度的規範與制約,讓這個秩序里的人各守其道,不得逾越。小丑與變壞後的雙面人則代表了反秩序者。小丑代表了無政府主義的理想,他要追求的是原有社會秩序的徹底崩壞,將所有制度都打破,然後在亂中產生新的秩序。

當然,小丑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新秩序讓社會變得更好,而是要在亂中謀求自己的利益,他要的是自己能夠大肆斂財及掌控社會。但是因為沒有實現,就只能展現出他對於無政府主義追求的一面。

蝙蝠俠當然代表了社會正義的維持者,他要追求的就是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的和平,維繫傳統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防止失序。

雙面人則介於小丑與蝙蝠俠之間,變身前的城市檢察官被譽為光明騎士,代表了社會正義,但是在惡意犯罪面前,檢察官發現自己能力的弱小,僅憑個人之力,壓根無法實現對於整個社會秩序的維護。而且,在自己妻子受到傷害時,別管身上背負多大的榮耀,都會感到格外無助,感到自己被社會的拋棄。最終,檢察官墮落了,淪為了雙面人,成了超級反派之一。苦苦維持的社會,卻對自己帶來不公,那麼乾脆就背叛它,去利用它好了。

這還沒完,《黑暗騎士》甚至直接搞了一場選舉還具體闡釋諾蘭的政治理解。對於社會需不需要超級英雄進行了結構。

按說,一個正常運轉的社會裡,是不需要超級英雄存在的。海瑞的存在,只能說明萬曆朝已經腐爛透頂,到處都是貪官污吏。政治清明時期,是不需要海瑞的。《黑暗騎士》無論怎麼改都依舊是一部超級英雄片,它的結論自然是社會依舊需要超級英雄的存在。

要知道,《黑暗騎士》上映於2008年。那一年是美國的大選年,歐巴馬正式接替小布希,登上總統寶座。

《黑暗騎士》拍攝於小布希在任時期,正式上映於美國大選的前期。這一背景千萬不要忽略。

因為大選年上映的影片,其目標就是衝著當時的社會氛圍去賣票房的。諾蘭拍攝《黑暗騎士》,就是將當時美國社會對於社會秩序的更替套進了自己的影片之中,只是手段相當高明而已,讓人看不太出,融於無形之中。

當時,小布希擔任總統已屆滿8年,到了退休的年紀。這是一個充滿了爭議的總統,他在位時的各種段子層出不窮,被一再譏諷。

作為一名共和黨出身的總統,小布希按說應該遵循傳統的保守風格,但是不。小布希在任時,採用了許多積極的手段,積極將權力延攬到自己手中,進行總統擴權,做了很多令普通人不太滿意的地方。

2008年總統對決的是民主黨的歐巴馬與共和黨的羅姆尼。

羅姆尼是傳統的保守派,也是傳統的建制派官僚,他的主張就是在小布希的基礎上,進行回收,回到傳統的保守共和立場上來。

但是,歐巴馬不是傳統官僚,而是一名政壇新人,他是踏著希拉蕊的肩膀上來的人。原本對決的應該是希拉蕊對決羅姆尼,可是歐巴馬斜刺里殺出,最終改變了美國的政治走向。

作為素人的歐巴馬,他利用的並非民主黨的基本盤,而是靠著自己的膚色,成功拉攏了更多少數裔選民參與投票,這些個群體原本對於選舉並不感興趣,可以歐巴馬的出現給予了他們希望,於是參與了進來。最終,歐巴馬充分利用了民粹的力量,實現了彎道超車,不僅完勝希拉蕊,也完勝羅姆尼。成為了美國歷史上首任黑人總統,並因為這一事實拿到了諾貝爾和平獎。不是歐巴馬為黑人做了什麼,而是他當選總統,證明了平權運動終於結出了碩果。

回到《黑暗騎士》,影片中對於秩序與混亂,對於光明與黑暗,對於英雄與反派的討論,都可以折射到當時的美國社會生態里去。

諾蘭作為一名文化精英,他的政治理念里,既有對於傳統社會秩序的保守理念,又有在文化上進一步開拓的念頭。因此,他既希望維持社會秩序不發生劇烈的動盪,又希望社會關注少數群體,更加成熟,富有更廣泛的正義。可以說,在政治上,諾蘭是保守的,在文化上,他是「白左」的。

這種矛盾與撕裂,就被呈現到了《黑暗騎士》之中,他對小丑與雙面人充滿了憐憫,又積極打擊他們過於殘暴的一面。

可以看出,諾蘭對小布希是不滿的,對於歐巴馬,他又是充滿了期頤的。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後來歐巴馬並沒有展現出自己的能力,沒有能夠帶領美國走向新一輪的復興。反倒是他打開了民粹的魔盒,結出了更加讓人沮喪的惡之花。

八年後,川大爺上位了。

如果說小布希的擴權行為,讓他顯得不那麼像一向主張保守的共和黨,那麼川大爺上來之後,走的道路遠比小布希更加極端。甚至,川大爺拋棄了共和黨原有的基本盤,充分利用民粹的力量,大力改進了共和黨。這使得以羅姆尼、麥凱恩為代表的共和黨傳統建制派顯得有些舉步維艱,與川大爺明顯同床異夢。甚至,在麥凱恩去世後,川大爺居然以慶祝的方式來為自己的黨內同僚送終。

川大爺折騰了四年之後,在連任選舉時,他落敗了。但是要知道,不是他的基本盤的選民拋棄了他,只是反對他的人前來投票了而已。

川大爺獲得的選票,比第一任時還要多,他的基本盤實際上是上漲了的。但是,性格乖張的他,在吸引了粉絲的同時,也招來了更多的批評者。往常的總統選舉,總有很多人懶得參與,覺得選誰都一樣。

可是,反對川大爺的人這一次不再沉默,而是走上了街頭,去投了票。所以,儘管川大爺基本盤更多了,支持他的人更多,但是傳統沉默的大多數不再沉默,反對他的人才不在乎瞌睡喬是誰,只要不是川大爺就行。

就這樣,瞌睡喬其實是撿來了一個總統的職位。因為川大爺實在是太不招人喜歡了。

反對川大爺的人,不代表就是支持老喬的人。尤其是喬上來之後,同樣沒能拯救美國一樣,那些曾經選他的人,就迅速感受到了失望。

但是,對於未來,對於下一任,是川大爺捲土重來,還是老喬繼續參選,沒人知道,也沒人有信心。

這樣下來,到了《新蝙蝠俠》里,最終呈現出了一個讓人倍感泄氣的結局,就很好理解了。

首先,《新蝙蝠俠》很好地繼承了諾蘭版蝙蝠俠三部曲的黑暗氣質,而且對於政治的解構,也繼承了諾蘭,使得這部新作更加寫實化,更加貼近現實。

諾蘭在《黑暗騎士》里對於政治的討論,最終是有結果的,那就是這個社會需要規範的秩序,同時也需要超級英雄,這個稍微有些擰巴的結論,使得影片擁有了風骨,也充滿了一些希望。

《新蝙蝠俠》最讓人詬病之處,在於它沒有結論,只有雞湯。

《黑暗騎士》里展現的是對2008年後歐巴馬登台後的期盼與希望。但是經過幾輪折騰之後,美國卻沒有再次偉大。

於是,到了《新蝙蝠俠》里,哥譚成了一個徹底淪落的社會,政治層面全面崩潰,官員的高層里已經沒有了什麼好人,全部是貪腐份子。所謂的「重振」計劃,不僅沒有幫助社會底層人士,沒有能夠幫助哥頓的經濟實現重生,只是被黑道與白道中人作為套利的手段而已。

謎語人作為曾經的社會底層,曾經見證了「重振計劃」的誕生,以為自己會迎來光明,但沒有想到一切都是謊言,自己依舊被社會拋棄。但即便是社會棄兒,新聞里也只有布魯斯·韋恩才會被關注,真正的社會底層從來不曾進入過大眾的焦點之內。

謎語人提出了一個極佳的觀點,就是謎語人與蝙蝠俠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曾經,他們都是孤兒,可是蝙蝠俠最終走上了光明的一面,而謎語人則走上了黑暗的一面。

按說,通過謎語人,《新蝙蝠俠》的寫實路線,還有對社會現實的挖掘,表現的相當漂亮,有可以媲美於諾蘭蝙蝠俠的因子。

但最大的問題,在於《新蝙蝠俠》只有揭黑的一面,對於蝙蝠俠如果走上光明的一面,並沒有太多觸及,也沒有給出答案。

影片只反映了布魯斯·韋恩身為蝙蝠俠身份糾結的一面,對於身為義警,身為黑暗守護者身份的不確定,已經內心痛苦與焦灼,進行了挖掘。可是,沒有給出答案。

最終,以為導演就要給出答案來了,結果只有生硬的雞湯,只說出了這個社會需要「希望」,需要看到光明,然後,就完了。

至於蝙蝠俠通片藏身於黑暗之中,一直在痛苦思索的問題,到底是啥,沒有給出一個答案來。

謎語人像《七宗罪》里的大反派一樣,剝洋蔥一樣將生的黑暗給剝了出來,至於對策,至於答案,卻沒有。

等於是整個肌體都壞掉了,最終卻只給了一口雞湯。

回到上面的話題上,諾蘭的《黑暗騎士》暗扣了當年的美國政治,表達了對歐巴馬的期望,《新蝙蝠俠》展現的則只有絕望,對於未來,則毫無觀想,唯有喂一口聊勝於無的雞湯。

歐巴馬打開了民粹的魔盒,然後再也無法關上。老喬身為資深傳統政客,也無力撥雲見日,讓美國回到最初,重回傳統秩序,只能任由這匹脫韁的野馬,奔向未知的黑暗之中。靠蝙蝠俠來拯救嗎?他自己身陷痛苦的深淵之中,無法自拔呢。

所以,《新蝙蝠俠》只是揭開了謎題,卻沒有給出答案,讓人無力接受。

《黑暗騎士》之所以牛掰,在於它不僅暗含了對於美國政治的批評與期許,還實現了超越,即便是脫離美國政治,它探討的話題依舊成立,很有一些基本學理的探究意味。可是《新蝙蝠俠》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最後只證明了自己是個二百五,並沒有給出什麼有效的答案,也沒有上升到哲學思辨的地步,無法對於影片中的勾陳產生深度共鳴。

或者說,《新蝙蝠俠》的編導也很無力,畢竟當今的美國政治本就是一灘爛泥,能夠做好還原已經很不容易了,現實沒有答案,電影自然也無法有答案。

只是,這種結構對於美國人自己還行,對於美國之外的觀眾來說,就一言難盡了。只思考,沒答案,這算哪門子深度嘛。

所以,中國觀眾對於《新蝙蝠俠》難以接受,是不能怨中國影迷水平不行,還是自己沒有徹底搞明白自己在拍的到底拍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bf70b2853f9f2d1217c0d8ca73c4d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