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雲端科學接力,於是這所村小有了「魔法」!

2023-12-23     中國新聞周刊

原標題:他們在雲端科學接力,於是這所村小有了「魔法」!

他們在雲端科學接力,於是這所村小有了「魔法」!

3......2......1......隨著倒計時的結束,只聽見一聲脆響,一枚由塑料瓶製作的水火箭直衝升天,在到達一個高度後,水火箭短暫停留,紅色的降落傘在火箭頂部徐徐打開,然後緩緩落地。操場上的孩子們歡呼雀躍。在他們眼中,面前的老師儼然是一位「魔法師」。而這一水火箭視頻早已走紅網絡。

視頻中的這位老師叫張建濤,是河南一名鄉村科學老師,在過去一年裡,他利用短視頻自學並實現了上百個實驗,領著學生拿下59個獎狀獎牌。他說,每一次做實驗時孩子們眼裡都有光。他把科學實驗視為點亮孩子們科學夢想的載體,「培養學生的素養要從小抓起,培養他們科學興趣愛好的同時,點亮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

在抖音等短視頻平台上,類似張建濤發布的科學實驗視頻還有很多,抖音上共有473萬個科學實驗相關視頻,累計時長為1629萬分鐘,按每堂課45分鐘計算,相當於36.2萬節實驗課。這些視頻已經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科普力量,不僅推動科學教育方式的變革,促進學習傳播科學熱潮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城鄉的教育差距。

孩子們圍觀張建濤製作的水火箭

孩子們夢想開始的地方

2021年,張建濤還是河南信陽固始縣張廣廟鎮第一小學的數學老師,因為所在學校絕大部分是留守兒童,他想用一些書本外的東西陪伴他們,在發現學生對科學實驗感興趣後,他開始在抖音學習其他創作者的科學實驗,將水火箭、獅吼功等實驗搬進課堂。

相關科研實驗的成本不高,「像水火箭(由飲料瓶做成)的成本最低只要八毛錢。」除了水火箭,還有用廢紙盒、易拉罐組裝的空氣炮、用垃圾桶做成的無人機、以及利用摩擦起電原理設計靜電章魚實驗......張建濤用平日收集的「廢品」製成道具,把科學課上的妙趣橫生。「每次做實驗,孩子們會奔跑,會歡呼,眼神中也是有光的。」於是他主動請纓,開始做專職科學老師。

用實驗點燃孩子們好奇心,再細緻講解其中科學原理,讓他們親眼見證科學力量的同時,也更深刻地理解相關知識,這是單純書本不具有的效果。一位小學生在張建濤實驗的感染下,也在家裡嘗試造水火箭,他母親說,「這可能就是這屆孩子們夢想開始的地方」。

教育學家袁振國曾指出,科學並不是簡單地對自然規律的揭示 ,更重要的是要找到研究自然規律的方法。作為結果的知識是不斷發展更新的,發現真理、探求結果的方法才是更重要的。現代教育觀更關心的是,怎樣使傳授知識的過程成為掌握科學研究方法、開發學生智慧的過程。

科學實驗令書本知識變得通透,而短視頻將這種正向效應放大。張建濤創建了抖音帳號@科學小小小實驗,記錄自己的實驗過程,至今已經發布200多個相關視頻,獲贊超過50萬。許多學校老師根據這些短視頻,學習和完善自己的實驗設計,或直接在課堂上給學生們播放,輔助理論教學,拉近了孩子們和科學的距離。

中小學學生對於科學的持久熱情,是實現科學教育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方面。除了課堂上的科學知識傳授,更需要通過各種科普類活動激發學生對於科學的濃厚興趣,讓學生實地參與科學之中,親身感受科學的奇妙。在張建濤看來,培養學生的素養要從小抓起。「我要堅持帶他們做手工,進行小製作、小發明,培養他們科學興趣愛好的同時,點亮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讓他們爭做科學一代人。」

張建濤正在上實驗課

科學熱情的雲端傳遞

像張建濤發布的這種科學視頻,在抖音等短視頻平台上還有很多。抖音發布的《2023抖音科學實驗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抖音上共有473萬個科學實驗相關視頻,累計收穫492億次播放。

科學實驗類短視頻在抖音快速成長,正日益發揮著「雲課件」的作用,助力科學教育。抖音上深受網友歡迎的十大科學實驗,包括@不刷題的吳姥姥用流水和桌球演示伯努利現象,@夏振東講物理自製雷電法杖講電流,@物理實驗梁老師還原了煙霧瀑布,@朱向陽物理實驗做出了紙杯留聲機,@道理學趣味物理實驗演示靜電章魚等。

其中,@夏振東講物理是江西省景德鎮第十三中學的一名90後物理老師,他演示特斯拉線圈的視頻在網上火爆,獲得大量關注。視頻中的他身披黑色斗篷,手持用線圈製作的雷電法杖,隨著咒語的念動,這隻法杖與講台上的電燈之間不斷出現明亮清晰的閃電,教室里隨之沸騰。夏振東個人也不斷「出圈」。

在海量科學視頻匯聚下,短視頻平台也給各地科學教師們提供了一個高效交流的場域。

例如,水火箭實驗引得全國各地的老師紛紛來學習並發布相關視頻,《報告》顯示,2023年抖音水火箭相關視頻總數同比增長789%,發布該類視頻的老師同比增長62%。這些老師們日常也互相學習借鑑實驗製作的思路,2023年抖音科學實驗搜索數據同比增長230%。

張建濤並沒有專業的科學背景,憑著鑽研,他的很多實驗製作是在短視頻平台上學到的。他跟著王印老師學習製作水火箭,關注唐守平老師的靜電實驗,獅吼功則是受到江西物理老師朱向陽啟發。抖音上的一些科學實驗短視頻,還被其它學校的老師出成考試題。如此種種,儼然成為一場科學啟蒙和傳播的接力。

還有老師因為這些科學視頻的連結,進入了線上的科學交流群中,切磋碰撞,匯聚智慧,科學的熱情打破時空和地域傳遞著。短視頻平台上諸多的科學實驗,也是科學老師們學習探索的精神動力。張建濤就曾提到,製作水火箭的過程並不容易,剛開始時失敗了一次又一次。

受惠於短視頻帶來的知識助力後,張建濤想繼續把這種科學傳播接力下去。他把自己的相關視頻做成系列集合,分享給更多人去探索。去年,他的學校專門建了個校級科技館作為「科研實驗基地」,給予他更廣闊的空間去發揮。張建濤也開始帶動周邊學校做科普。

抖音里全國各地的水火箭

讓多元的知識流動起來

教育普惠是一個恆久命題。時至今日,城鄉教育差距仍然存在,如何彌補城鄉教育之間的鴻溝、促進教育公平需要持續探索和努力。而從大大小小科學類實驗活動的舉辦、參與和獲獎學生情況,可以看出這種差距在科學教育層面尤為顯著。

彌合差距,是需要全社會力量協同參與的系統性工程。今年5月份,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針對一些地方和中小學科學教育專業師資配備率低、缺口大,實踐教學實施程度較低等問題,指出要深化學校教學改革,拓展科學實踐活動。《意見》還特別提到,要用好社會大課堂,動員社會各方參與並提供資源和課程,推動全媒體傳播,優化數字智慧平台,豐富科學教育資源。

身處鄉鎮偏遠地區,張建濤們沒有囿於簡陋的條件,反而成功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內容各異的科學實驗,讓留守兒童也能種下科學夢想的種子。短視頻平台則參與到這種教學改革探索中,為身處偏遠地區的孩子們提供了等量的學習窗口,在減少教育不平等,填補城鄉教育鴻溝上起到了助力作用。

實際上,科學素養不再是少數精英知識分子的專屬,而逐漸上升為每個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能力與素質。科學逐漸被定位成全民性知識普及的工具,走進尋常百姓的身邊,走進中小學課堂,科學教育的目標和領域逐步擴大和延伸。

科學傳播則已經從自上而下、被動式傳播,轉變為公眾參與、主動汲取知識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轉變的背後,短視頻平台起到了推動作用,各類科普短視頻創作者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科普的有效性,並建立起龐大的用戶群體,在全面提升大眾科學素養上貢獻了力量。

作為一種新興的移動社交媒體,抖音等短視頻平台在科學傳播方面的優勢已漸漸呈現出來,其趣味性、融合性、互動性有助於擴大科學傳播的廣度與參與度,並連接了不同背景的科學傳播者,讓多元類型的科學知識流動起來。

科學知識與短視頻的結合,打破了科學知識傳播和理解的壁壘,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也開始參與到科學知識的生產與創作中,人們以社交為紐帶進行共享 ,為科學傳播的生動化、高效化與普惠化發展創造了實現的可能性 ,讓知識惠及更多人。

看到孩子們的變化,張建濤覺得所有付出都值得,他也開始琢磨如何把科學課更深入的推廣。「在教孩子們做實驗的時候,我自己也在想一個問題,我現在教的也許不是學生,可能是未來的科學家,我要幫助我的孩子,邁開走向科學的第一步。」

張建濤辦公室里的實驗材料

(編輯:張子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b28b2ae14c77de9dfe9356dce7cd8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