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60才明白:這3樣東西要藏好別讓孩子發現,對子女和自己都好

2023-09-05     全能辣媽plus

原標題:年過60才明白:這3樣東西要藏好別讓孩子發現,對子女和自己都好

作者 | 探長(共1651字,閱讀約4分鐘)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孝順父母是一種美德。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發現,似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並沒有善待老人。

在你我的身邊,應該會有不少這樣的年輕人,他們都已經成年甚至成家了卻沒有什麼上進心,選擇在家裡啃老或者父母還要給他們生活費。

而他們對待父母,也沒有表現出多少孝心,甚至有的老年人還要在退休後繼續照顧孩子和孫子。

這樣的一種親子關係以及老人晚年生活的艱辛和無奈,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有人認為這是父母的無私付出導致的孩子不懂感恩,也有的人擔憂年輕人失去拼搏的動力會給下一代帶來負面的影響。

只要父母還在,不管自己多大,在父母的眼中都是個孩子。父母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想讓孩子過得幸福快樂。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夠無私的留給孩子,有的東西給孩子的越多反而越容易讓孩子懶惰不求上進。

我認識的一個李阿姨,如今已經退休在家,本以為自己前半生的付出可以得到悠閒的晚年生活,沒想到,退休之後的她,卻過得異常淒涼。

年輕時候的李阿姨,存了不少積蓄,為了讓兒子將來能夠好好地孝順自己,她把自己的退休工資還有積蓄全給了兒子,兒子和兒媳也一直住在李阿姨家。

一開始,兒子兒媳對李阿姨還很孝順,但當李阿姨把房子過戶給了兒子之後,她發現,兒子兒媳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

兒子一直勸李阿姨,讓她住養老院更清靜更熱鬧,而且孫子長大了之後要分房睡,家裡的屋子不夠住,所以李阿姨住養老院是最佳的選擇,他們也會每周過去看望她。

可沒想到,自己聽兒子的安排,住進了養老院之後,兒子兒媳卻很少去看她,對她說話也非常的冷漠。

李阿姨回憶過往,漸漸的明白了,原來並不是自己把所有的東西都給孩子,孩子就能孝順自己的。

年過60才明白:這3樣東西要藏好別讓孩子發現,對子女和自己都好

積蓄

雖然父母掙的錢是為了養孩子,父母百年之後的財產也想要留給孩子,但是,在自己還沒有離開的那一刻之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積蓄,都給孩子,要藏好自己的錢包。

自己的錢,還是要自己拿著,自己擁有支配權,心裡才有底氣。

當自己需要買東西、需要看病的時候,自己能夠拿出來錢滿足自己的需求,才不會被動的看孩子的眼色。

而且,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賺取收入,不啃老、不依靠父母的供養生活,也能夠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和責任心,讓他們的未來越過越好。

房子

很多父母,在孩子結婚的時候,會將自己的房子過戶給孩子或者將老房子賣了給孩子買一套房,寫上孩子的名字。

父母往往認為自己這樣做,孩子會懂得感恩的,自己也能和孩子住在一起,然而,很多情況卻恰恰相反。

我有一個叔叔,他在買房子的時候,為了避免日後過戶的麻煩,就直接把名字寫成兒子的了。可沒想到,在兒子結婚之後,他就被轟了出來,他兒子的話是:「這是我的房子,我成家了,你還住在這裡不覺得不方便嗎?你出去租房子,自己住也自在。」

然而最終,他還是被趕了出來,自己租房子住,晚年生活太可憐了。

自己的房子要藏好,不管孩子成家之後有多麼的困難,房子儘量不要隨意的給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努努力付個首付買個房子,也要保證自己有個屬於自己的小窩可以避風。

很多孩子在成年之後,既有父母留給自己的房子,還有車子,他們便不想努力工作了,出現了躺平、擺爛的生活態度。這其實對他們的未來和價值觀的鞏固是非常不利的。

關愛

藏好自己的關心,對孩子的關愛和照顧要適度,防止溺愛。

過度的溺愛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的影響,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學會獨立、自主和承擔責任。

如果孩子長期處於被溺愛的狀態,可能會導致他們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懈於面對生活中的挑戰、無法適應社會生活、不會處理工作家庭方面的瑣事等等。

辣媽語錄:

老人在退休之後,不僅要適度地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也要守好自己的積蓄,過上可支配的晚年生活。

作為晚輩,我們應該理解和尊重老人的付出,同時也要關注下一代的成長需求,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將積極的能量傳遞下去。讓我們攜手共同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吧!

你認為,退休之後的積蓄應該由誰來保管呢?

(圖片源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b1f41ba4e814d9868efff8428662f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