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身在成都,或身邊有一些成都人,你很可能對「玉林」耳熟能詳,而最近,一場關於玉林的展覽《1993-2022回答玉林》可能正在朋友圈刷屏。開展首日,我們迎來了第一批搶鮮的觀展者。
住在這城市
音樂:思斯 - 住在這城市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ICYICYWORKS
我們認為,回答玉林不只屬於玉林和成都,更帶給我們關於社區、地方和理想生活的提問。
與答案相比,提問顯得更龐大,因此「回答」僅僅是一個像窗口一樣的開始,以至於我們放在展覽序言的第一句話,就是波蘭女詩人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波斯卡的那句:
「我為簡短的回答向龐大的問題致歉。」
1997年,唐蕾在小酒館
2021年,一介·巷子裡的櫥窗前
「全球化」在經驗上的不斷增強和在觀念上的泛濫,帶來了人們對生活穩定性和確定性的需求,「地方」或者「地點」越來越成為關注的焦點,成為反抗日益抽象化、同質化和消費主義生活的支點。
「回答玉林」,可能關乎中國過去三十年城市化高速發展下的人口遷徙史——從最初的拆遷安置到最新的數字遊民;可能關乎中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方興未艾到如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民眾自我認知失衡的普遍症灶;可能關乎兩代知識分子與文化創意人不斷割裂與嘗試對話的窘局,及其投射在街角間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事」;更可能關乎我們尋找新生活方式的一場曠日持久的社會試驗。
大約三十年,從街巷、鄰里到社區,應該是一個空間含義逐漸減少而地方含義逐漸增強的過程。
2008年,導演賈樟柯在白夜拍攝紀錄片
2002年,玉林生活廣場 / 攝影:遲阿娟
1990s,玉林二巷的三輪車 / 攝影:老石
打架 / 攝影:黑豆兒
本次展覽僅僅是玉林的一個縮略圖,為走近玉林提供可資的檢索。當然,玉林的價值在於它也如同一個縮略圖,為走近當代中國生活的三十年變遷史提供一定的檢索。為玉林留存文獻正是本次展覽的基調。
是不是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個類似於玉林這樣的街區?
展覽藉由「紀錄片」的創作靈感,設「城市」、「人群」、「生活方式」和「住居」四個策展單元,多維立體地重塑一個「玉林共同體」。這是一場關於城市更新的展覽,更是一場關於人群更新、生活方式更新與住居更新的呈現。
以下是關於展覽4個展區16個單元的「劇透」:
城 CITY
01:00:00
……玉林好像一個起點,它位於城市中軸線的人民南路西側,東連跳傘塔,西接漿洗街,南北分別以二環路、一環路為界,此後又向南延展出桐梓林、雙楠、神仙樹等片區。便利的區位使得不少企事業單位在此修建規模不等的職工宿舍。隨後的城市化在這座城市的二環、三環,一直到五環都留下了數不清的高樓大廈與寬闊快車道,但這個自成一體的玉林,卻保留了九十年代至今的各個年代所建設的多層住宅與微型組團,交錯成群、新老混合,由毛細血管般的街巷、小塊綠地和口袋公園串連。
除了幾條主路是雙向四車道,大量街巷都是雙車道,甚至主要用於人行,道路寬度集中在9米、6米,且機動車、非機動車、人行的需求都得到了同等尊重。這樣的小街區、小尺度,卻逐漸成為了玉林的巨大財富,賦予了它在城市設計意義上的非凡潛力,大量的市民生活與文化藝術常年在玉林發生,這裡被人們比作紐約的蘇荷、巴黎的左岸、倫敦的肖爾迪奇,但它卻不是城市規劃的有意為之,而是地方生長的無心之舉……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ICYICYWORKS
01:01:08 玉林三十而已
當我們翻看1993-2022年玉林三十年間的成都老地圖,對照地圖上的玉林所留下的痕跡,能清楚看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成都,一環路以外的大部分區域,還保持著川西平原特有的田野與堤壩,隨著經濟發展與城市化的不斷加速,很快玉林這個最早位於地圖下方邊緣的「空白區域」,有了自己的名字,甚至來不及填充逐漸細密的街巷信息,就迅速成為千萬人口的大成都在中心區留下的一個「豆腐塊」,這一切不過三十年而已。
1980s,玉林區域還是一片農田 / 圖片由老石提供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ICYICYWORKS
01:02:06 腳步丈量玉林
玉林的道路根據層級,以「路」、「街」、「巷」命名,「路」是數量較少的主幹道,「街」作為輔幹道,而「巷」則為數眾多、彎彎拐拐,三者之間彼此融匯連通。
如何形容玉林作為一個街區的妙趣?「腳步丈量城市」是一個既宏觀又微觀的表述,它直觀地體現了整個區域的體量——橫豎一兩公里,又表明了身處其間遊逛的舒適感,似乎能感受到那種走街串巷、走走停停的愜意。一座有魅力的城市,一定有著類似的屬性,比如紐約的蘇荷區、倫敦的肖爾迪奇、巴黎的左岸、東京的代官山以及上海的法租界。
玉林的小巷子 / 攝影:黑豆兒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ICYICYWORKS
01:03:50 一頁玉林
不大的玉林擁有豐富的街巷「褶皺」,這也催生了大量的臨街店鋪,它們從第一天開始就引領著各自細分而最終共融的生活方式,有的曇花一現成為傳說,也有的前後流行近二十年,比如劉一刀修腳、飄香火鍋、小酒館、白夜、龍蝦一絕等。
巴掌大的玉林,到底藏著多少有意思的店?生活在玉林者,可在十五分鐘步行範圍內,完成自己的日常需求:買菜、推拿、下館子、買衣服、喝茶、泡酒館兒。那些時不時新開的小眾空間,也能滿足人在日常之外的好奇心:獨立書店、黑膠唱片店、精釀啤酒館、快閃藝術展……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花花一築一事
玉林街頭的火鍋店 / 攝影:mu
2008年,郁可唯和她的COCO樂隊在小酒館演出現場 / 攝影:蔡鳴
01:04:06 關於玉林城市規劃的啟示
玉林初建時,房地產開發浪潮尚未開始,街道的一側是稀稀拉拉的建築,另一側仍是農戶和莊稼地,轉眼間玉林出現了。一些城市規劃的業內人士說,玉林並不是規劃出來的,但給予了城市規劃界不少的啟示。
多年來,有若干建築與城市規劃專業的老師、學生及工作者,以玉林作為觀察、調研和實踐的對象,他們不時在論文、調查報告和作品集中提及玉林,尤其是在近年來越發熱門的「城市更新」中,玉林常常作為一個重要案例。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ICYICYWORKS
人 PEOPLE
02:00:00
社區是隨著城市的擴展自然形成的,是根據生活的自然需求應運而生。我們的社會習慣於任何事物都在控制中產生,而玉林是野生的。如今我們看到的玉林的形態,是與玉林的原住民同時生長起來的,而不是後來硬插進去的東西,這是它的可貴之處。
——藝術家 何多苓
……那些不斷來到玉林的人,與那些最終離開玉林的人一樣,都成為了玉林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當年最早遷居於此的「原住民」,正是來自於成都四處的街坊鄰里,他們帶著老成都的商業業態、市井傳統和生活習慣而來,讓玉林從一開始就誤打誤撞地成為了一處老成都的新「標本」。
玉林之所以成為成都第一個「當代藝術聚落」,建築是直接原因。當時沙子堰東巷開發了三棟所謂的
「大板房」,結構仍然是磚混,但採用了水泥澆築的建築技術,所以能有跨度達5.7米和6.3米兩種戶型,其中若干單元在當時堪稱「大戶型」,有著可自由隔斷的格局。超大的客廳對於當時的居民不太實用,卻十分適合畫家作為畫室。偶然看見報紙上的廣告信息,畫家何多苓頗為動心,告知眾友們紛紛前來,或買或租,後來的沙子堰聚集了何多苓、周春芽、張曉剛、郭偉、翟永明、唐蕾等大批藝術家和文化人……
……藝術家與娘娘可以背對背坐進街邊的麵館,吃著不同臊子的一碗面;詩人與剛放學的中學生可以同時窩在咖啡館的一角,拿著本子找尋靈感,或奮筆疾書今晚的作業。畢業生租住玉林,退休者安居玉林,創業者闖蕩玉林,外來者親近玉林,設計師在玉林找線索,廚師在玉林顯身手,熱愛玉林者皆因他們能在此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方天地。他們之間彼此獨立,不會因為自己的身份和階層而有所不適,但又在最大限度地相互認同……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ICYICYWORKS
02:01:00 自在玉林人
走進玉林不久,你就會發現這裡人的腳步並不匆忙,表情從容地從事著散發玉林味道的「勞作」,比如在街沿上打長牌,在店門口掏耳朵,在菜市場討價還價,在火鍋店磕著瓜子排著號,在咖啡館過方案,在酒吧沖殼子……
在這個盛產照片、人人都是攝影師的年代,當我們以三十年跨度梳理玉林人照片時,卻驚訝地發現照片依舊保有不可替代的魔力。多年間的玉林人,他們出現在照片中的神態、舉止、穿著、情緒都有著某種穿越周期的共性——這不是自我,而是自在。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ICYICYWORKS
02:02:04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玉林
人的經歷產生了故事,但故事反過來塑造了人。「當初」、「那年」、「有一天」、「回想起」……都在從我們的記憶海洋中釣取故事,咬鉤的是故事中的某個人,或某個場景片段。有歷史學家認為,無數默默無名的個體所呈現的微觀史,正是由大人物所構成的歷史的缺失和遺憾。
玉林的書展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ICYICYWORKS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花花一築一事
02:03:08 談及玉林
談及玉林,你會如何描述它?除了如老友或鄰居的親切,三十年的時間跨度,早已切分出不同年代的人群,從五零後到零零後,都曾經或已經站在玉林的舞台。
《談及玉林》短片截圖
02:04:00 從沙子堰出發
如果成都當代藝術有一張譜系圖,玉林一定是繞不開的系譜。或者,我們可以更具體地聚焦在玉林的沙子堰。最早一批把畫室搬到沙子堰及玉林的便是藝術家何多苓、周春芽、張曉剛、郭偉等,後來他們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中流砥柱,而當代藝術作為一個發端,隨之而來的是泛文化與生活方式的繁盛。
詩人翟永明與白夜,音樂人唐蕾與小酒館,建築師劉家琨與家琨建築事務所……從沙子堰出發的這股藝文潮流,就這樣一路蔓延三十年。
沙子堰時期的藝術家何多苓、趙秀文與畫作上的趙歡 / 圖片由趙歡提供
1997年,趙歡在沙子堰周春芽工作室 / 攝影:趙秀文
1997年,藝術家張曉剛、周春芽、栗憲庭、唐雯等在小酒館玉林店合影 / 圖片由小酒館提供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花花一築一事
式 LIFESTYLE
03:00:00
以前,我們城市的組成是街道,我們一般會說去某條具體的街,而不會說我們去玉林或某個社區。社區的概念是隨城市的擴大才出現,相對於各個超大小區,玉林因此成為一個更小的尺度。它仍保留著過去的老成都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氣息、煙火氣在超大城市區域裡已經很少存在。
——詩人 翟永明
……玉林可以說為當代成都生活方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便利與多樣之下,是老成都與新成都的交融。在舉手與投足之間,你可以尋得許多種唾手可得的悠閒。以夜生活為例,玉林南路與二環路口處的玉林生活廣場,白夜、小酒館所駐紮的玉林西路,皆是成都早期的夜生活代表。2017年,趙雷的一首《成都》將成都「玉林路」唱響了全國,正是基於這種體驗之下的共鳴。小酒館門口開始絡繹不絕地有人拍照打卡,初到成都的遊客都湧入玉林,找尋著那條不存在的「玉林路」的盡頭。
最近幾年的玉林,咖啡館、酒吧、餐廳、服裝店,以及更多細分的、新潮的小店林立,但傳統的業態依舊堅挺,並未因「普遍士紳化」的侵襲而被驅離。那些理髮店、按摩店、茶坊、麻將館、修腳店、麵館、小賣部等,依然活躍,依舊是玉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尚新銳與市井煙火共存,久居玉林,可以更好地洞見何為成都生活。
為什麼生活方式在玉林顯得特別包容?如果把玉林看作一本成都生活方式的「教科書」,我們應該如何書寫一本玉林生活指南?顯然,玉林及成都生活方式的精華,並不在於書寫者有多麼高屋建瓴和長篇大論,而是要儘量將它交給那些熱愛生活的南來北往者去定義,只有更多人的參與和共創,才能帶來更有趣的生活方式……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ICYICYWORKS
03:01:36 玉林36小時
講述玉林生活最先能想到的方式是什麼?沒有什麼比得過基於時間刻度的「平鋪直述」。
在玉林生活,會讓人不想放過每個小時,不休不眠是對一種生活的最高禮讚。在不同的時段里,玉林生活映照在這裡的再普通不過的人身上:樹蔭下的大爺在乘涼下棋,從菜市場歸來的娘娘在踱步,爬上七層樓頂的少年們正在看一抹斜陽,開店的老闆蹺著二郎腿坐在街沿上,時髦的小姐姐在買手店裡試一件當季的衣服,戀愛中的情侶正在咖啡館相互依偎,隨著音樂而扭動的男男女女……玉林生活就隱藏在36小時這分秒的流淌中。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ICYICYWORKS
03:02:49 生活在這城市
玉林可以是一個用來聆聽的地方嗎?裝進耳朵里的玉林是怎樣的?玉林的聲音是日常和熟識,但又往往是不可預知的,會隨著人群的來來往往而變得靈動和充滿驚喜。可能是清晨的掃帚聲,肉鋪前的討價還價,口袋公園裡的廣場舞喇叭,或是精釀啤酒倒進杯子裡的泡沫碰撞……
玉林應該也可以是一首歌,它可能比《成都》更好唱,它可以更具象,但更有想像的空間,在《成都》里有一條玉林路,在這首關於玉林的歌里,有很多條不同的「玉林路」,它們讓我們「住在這城市」。
思斯為玉林寫了一首歌《住在這城市》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花花一築一事
四川觀察的觀觀也到展覽現場來四處觀察了 / 攝影:花花一築一事
03:03:32 活動的痕跡
從白夜、小酒館而發端的「玉林西路文化聚落」是一個契機和原點,使得玉林這片城區的泛文化活動從未間斷。志同道合的人們循著自己的文化精神、藝術理想與生活方式在這裡找到了同類,也催生了日積月累之後數量龐大的沙龍、分享會、詩會、演唱會、開幕派對、市集等,它們大部分是十幾個人到幾十個人的小型活動,但由於趣味和頻率,讓整個玉林具備了一種保持活力和引領潮流的基因。
海報,正是這些活動所留下的「基因代碼」,它更像一種文化符號,是一次次活動結束之後的生命延續。只要一個活動有了海報,它好像就自然而然參與了某種關於跨越活動空間的較量。
2022年,小安在白夜舉辦詩歌分享會,嘉賓是(左起):翟永明、何小竹、小安、劉濤、李萬峰 / 攝影:任督
2009年,加拿大HOLLERADO樂隊在小酒館芳沁店演出現場,顯然他們對拔罐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 攝影:蔡鳴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03:04:00 老街坊新鄰居
城市因為它的系統和複雜,向來不屬於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一個街區在其生長過程中,也會經歷一個個枯葉落去、新枝發芽的階段,但城市和街區在起起落落過程中,故事的主角正是一個個清晰可辨的店鋪以及它們背後的個體戶老闆、店主或主理人們。
無論以三十年間流行的哪個名字稱呼他們,可以肯定的是,在開店營生之外,他們一定懷揣某種超越當下的動機而來,否則不能坦然面對每天開門後的細枝末節。無論是巋然不動的老街坊,還是遊牧而來的新鄰居,正是在每天的迎來送往與交換之間,玉林才展開了關於某種價值的傳遞。
玉林街頭小店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花花一築一事
居 DWELLING
04:00:00
玉林會自然地生長,在我看來,叫「地方生長」。「空間」具有資本的屬性,往往是非人化的。而「地方」是特別口語化的,往往是以社群、社區為意義和景觀建成地環境,是一個人立足之處,擁有和知曉你的場所。這是玉林之於這個城市的,城市公共價值之所在。
——創意人 王亥
……與一個地方的交往關聯中,棲居於此是最徹底的一種。與偶爾路過,或每日往返不同,那些從這個地方醒來的感受,是最明顯不過的,更何況有些人在這裡度過了相當的時間,從幾個月到幾十年不等。這樣的日日夜夜所建立起來的認知,是對一個地方最終的尊重。就好像那句簡單的問話,「你住在哪裡?」或「你是哪裡來的?」大概潛意識所傳遞的就是一個人與一個地方最底層的連接:棲居。這意味著在人與地方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具有相互依存的歸屬關係。那些真正住在玉林的人,會如何看待玉林?住在玉林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當我們開始認真思考從玉林入睡、在玉林醒來的住居模式時,會從另一個更務實的角度破解「玉林現象」……
……如果說玉林街巷中的店鋪會在不同時代下,因為格局的靈活與業態的更迭,而快速、反覆地被清空、重建,從而變得難以捉摸,那麼居民樓里的樓道、陽台和戶型,就更像一層層不容置疑的化石,在三十年間慢慢地堆疊、擠壓、留存,從而讓我們更直觀地發現玉林的脈絡……
……三十年玉林,因為發展的迅速,似乎折射了中國一個時代的居住文化,這個時代從固守的六七十年代而來,卻在最新的實踐中走向了深遠的二十一世紀。同樣有趣的是,在更迭之中,那些曾經擁有、一度忽視,但越來越被人高頻率提起的關鍵詞,成為我們探討居在玉林的落腳點。社區、鄰里、安全感、認同感、以人為本的尺度……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ICYICYWORKS
04:01:04 空間重塑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玉林片區便開始興建大批規模不等的職工宿舍與安居小區,以滿足那個時代每家每戶的住居需求,直到1993年,沙子堰小區率先採用了水泥澆築的建造技術,這讓房間的跨度達到七至八米,呈現出一個大約五十平米的「超大空間」。這些對當時居民而言似乎「不合時宜」的大戶型,卻在偶然間成為了畫家們苦苦尋覓的大畫室。
換言之,這樣的住居建造技術可能直接參與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每隔幾年都能迅速誕生其戶型代表,從家屬區到筒子樓,從大單戶到雙陽室,從剛需到改善,從小洋房到大平層……戶型的背後,是文化也是文明。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ICYICYWORKS
04:02:04 串門
玉林是年輕人的天堂,他們不斷湧入,因為這裡相對低廉的房屋租金,也因為生活配套的平價。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最終選擇定居於此,哪怕明明知道房屋老化所面臨的問題:水管電路的老化、牆面的返鹼、廚衛小尺寸和不全面的防水處理、承重牆的限制等等。
這些並沒能難倒他們,相反成為他們的生活樂趣與煩惱。他們是「生活為大」態度的堅守者,而「串門」這一在城市化後便逐漸消失的行為,卻在年輕人群體中重新被激活,也許這種現象也要歸結於玉林的魔力。
《串門》短片截圖
04:03:04 玉林神話
2021年的電影《愛情神話》是一部送給上海的情書,鏡頭穿過了市中心的弄堂、老洋房、路邊小店、戲院……將上海的精緻、文藝、煙火氣規整打包、和盤托出。最令人回味的,是鏡頭下一群中年人看話劇、喝咖啡、看展覽,在家燒一桌好飯菜宴請知己良朋。
那些吹著牛、聊著天的日常在反覆交疊中將觀者深深帶入。當我們談論一座城市時,拋開那些宏大命題和表演式情景後,深入一座城市中每個普通人的生活常態,呼吸之間所能看到的卻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神話」。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ICYICYWORKS
04:04:22 回到玉林
1993年至2022年,三十年玉林所講述的是一部當代成都生活方式演進史的索引。我們通過這個街區所看見的不僅是活色生香的當下,更是這裡所指向的未來與更多可能性。玉林仍是一個正在蓬勃生長的地方,各種問題和答案都在日日夜夜間上演。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現場 / 攝影:ICYICYWORKS
-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正式開放,在為期一個多月的展覽中,一個具體而生動的三十年玉林娓娓道來,而一個抽象而深刻的玉林三十年也徐徐展開。
「回答玉林」也是一場具有「新陳代謝」理念設想的展覽,關於玉林的城、人、式、居的內容仍在持續收集中,在展期結束時我們將收穫更多。玉林的故事在延續,這場展覽也是其中一部分。
看完展不妨去玉林逛逛哦~
「1993-2022 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
展覽時間
2022年5月1日-6月5日
開放時間
10:00-20:00
展覽地址
卓越雲門錦繡城市展廳
(成都市一環路南四段1號附11號-近衣冠廟地鐵站A出口)
特別鳴謝
「卓越·雲門錦繡」
策展 一築一事
策展顧問 何多苓、王亥、翟永明
特別支持 卓越·雲門錦繡
視覺設計 ZSDC
空間設計 季意空間設計
策展支持
白夜、小酒館
遲阿娟、思斯、nichinichi、王五六、餘明旻、宅二三、成都天華建築設計、基準方中、門口建築、一介、西南民族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成都理工大學旅遊與城鄉規劃學院建築學系、詩片場、院子文化創意園、一葦書坊、撐展·文化藝術空間、海浪公社、火石營銷
史雷、Jef、馬大象、祝賀、王果、野蘭、楊欽荔、方正、黑豆兒、老石、仲銘、鄭武、木馬、FRANK RUAN、宋夏、李佳、門冬冬、沸水、意識濃縮、陳記爺爺婆婆蛋烘糕、本物所、林記燒烤、Mó得空間、素、試喝小報
支持媒體/機構
四川觀察、YOU成都、四川廣播電視台城市之音(FM102.6)、搜狐城市-成都、百度APP、城市中國、《1314》設計與藝術雜誌、一言一吾ITALK、Local本地、illuart一廬藝術、更成都、漫成都、成都同城會、成都向上、購成都、成都gogo、玩味成都、成都LIVE、有點成都、幸會Salon、試物所、張朴好時光、M大生活、商界·川渝經濟、在藝、成都活動情報站、TheArtHunter尋藝、聚Feel、NY20PLUS、會玩研究所、Untitled Art 非標題藝術、德必成都、知日塾、RoSSo藝術留學、RAC設計課堂、維歐國際藝術留學、睿意高策、成都看展、CBC建築中心
一築一事
策展人 王牧之
藝術指導 羅丹
執行策展人 余棲倉
策展支持 袁梅振宇、劉安琪
內容 吳憂、譚家予、何艷、江婧怡、陳子譞
視覺 左艾玉、葉穎、代幫容
社群 尹何卉芝、甘琦、鍾子也、植浩星
攝影 鄒瓊、屠棲蒙
視頻 朱健雄
製作 高子涵、方雨欣
識別二維碼預約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