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敗成龍、洪金寶,香港金像獎獎盃來源,《何必有我》憑什麼?

2023-06-06     閒人電影

原標題:擊敗成龍、洪金寶,香港金像獎獎盃來源,《何必有我》憑什麼?

80年代,對於邵氏電影來說是比較悲涼的時代。

彼時的邵氏已不像六七十年代那樣所向披靡,在嘉禾與新藝城的左右夾擊之下,變得疲憊不堪,無法重回霸主地位。

嘉禾坐擁成龍、洪金寶兩員大將,新藝城有七怪,雙方你來我往,斗得難分難解,也讓香港電影輝煌無比,誕生了諸多佳作,《何必有我》就是其中之一。

《何必有我》是鄭則仕第一部自導自編自演的電影,更是他的成名作。

起初,黃百鳴交給鄭則仕拍的是《夕陽武士》,講的是老年人的故事,但鄭則仕覺得太過於悲苦,觀眾未必喜歡。

與黃百鳴一商量,借鑑1983年為新藝城打開台灣市場的《搭錯車》的劇本結構,把父女情改成了母子情,便有了《何必有我》。

《何必有我》拍攝完後,新藝城本打算以《搭錯車》姊妹篇的方式在台灣和東南亞上映,但未曾料到在香港的口碑異常的好,便開始大規模上映。

《何必有我》講的是智力有缺陷的年輕人的故事,跟成龍、洪金寶的《龍的心》撞題材,又撞檔期,在《龍的心》上映半個月後接檔。

短時間內,觀眾能否接受兩個幾乎一樣的電影,票房給出了答案,《何必我有》706萬,年度榜第27位,《龍的心》2033萬,年度第四,且前三都是成龍的電影。

《何必有我》不同於《龍的心》,有成龍、洪金寶那樣大牌演員。

當時周潤發還沒有出演《英雄本色》,被稱為「票房毒藥」,港姐鄭文雅空有頭銜,沒有號召力,鄭則仕名氣略大於他們,但也是杯水車薪。

整部電影能夠叫觀眾走進電影院的只有幕後的黃百鳴、石天、麥嘉,客串的曾志偉和新藝城這塊金字招牌,與成龍打擂台,敗局是既定的。

儘管《何必我有》在票房上不及《龍的心》,但在獎項和影響力上卻大獲豐收。

下一年的金像獎,鄭則仕擊敗了成龍雙保險的《龍的心》和《警察故事》,拿下影帝桂冠,讓肥貓成了比他本名還響亮的稱呼。

之後鄭則仕還找來張曼玉,一同主演《何必有我》的續集《肥貓流浪記》,90年代後又出演電視劇《肥貓尋親記》《肥貓正傳》系列。

不僅如此,金像獎還專門為《何必有我》增設了評選團大獎,與最佳電影同一分量。

在第五屆金像獎上,由於自己心目中的最佳電影落選,身為評選團主席的李翰祥炮轟金像獎只能在影評人中選片,對第二輪的評選團不公平。

金像獎籌委會為了平衡影評人和評選團之間的矛盾,便增頒了特別獎項——評選團大獎,獲獎者則是《何必有我》,但也僅頒發了這一屆,下一屆就取消了。

女主鄭文雅還因曼妙的身材定義了香港金像獎的女神獎盃。

1982年的第一屆金像獎獎盃是一個簡單的金屬人型,第二屆是高舉星球的男性,第三屆變成了藍色水晶方塊。

第四屆開始又改成了揮手向前飛奔的雙頭怪,這個雙頭怪一直沿用到第九屆,最後一個獲得此獎盃的演員是周潤發。

到了1991年,金像獎獎盃造型才變成了鄭文雅在《何必有我》中的洗浴剪影,直到現在,但在片中與趙文雅合作的周潤發卻再也沒有獲得過新獎盃。

除了這些之外,《何必有我》本身也是一部較為不錯的電影。

《何必有我》是一部雜糅了各種元素的片子,喜劇與現實是主力,中間穿插不少鹹濕情節,片尾又加入了cult、恐怖和警匪,在煽情上也比較刻意。

這樣一部投機取巧的電影,為什麼會成為經典,李翰祥又為何不惜得罪金像獎組委會都要為其發聲?原因有兩點,克制與演技。

《何必有我》《搭錯車》同為黃百鳴編劇,但兩部電影在感情刻畫上卻天差地別。

《搭錯車》是怎麼悲情怎麼來,恨不得觀眾哭倒一大片,而《何必有我》則是專門淡化這種情緒。

影片時長91分鐘,但在前70分鐘完全可以當作許冠文式的社會喜劇,指出社會問題,借用現實的黑色來幽默。

如社工KOKO(鄭文雅飾)不辭辛勞來到村子裡,只為告訴一位老伯他申請的福利公屋下來了,誰知這位老伯已經人入黃土好幾年了。

類似於這樣反差式的搞笑在片中比比皆是,這也符合新藝城剛成立那幾年只拍喜劇的定位,若沒有後20分鐘的積累式爆發,恐怕又會淪為一部平庸的喜劇片。

在角色設定上,相依為命的肥貓和母親,他們並沒有怨天尤人,消極度日。

肥貓母親在丈夫去世之後,含辛茹苦的將肥貓拉扯大,村裡人對肥貓不待見,她自己整日風吹日曬。

按理說,就算她抱怨命運不公,社會不作為也可以理解,但黃百鳴並沒有選擇這種俗套的傳統方式。

肥貓母親不但為人和善,對生活充滿希望,還樂觀大方,從不怪鄰居的閒言碎語,並把肥貓養成了一個懂禮貌,能做一些家務的好孩子。

即使遇到颱風來襲,老屋子被吹的搖搖欲墜,看見肥貓塗藥水弄的一團糟,她也只是發泄幾句,說自己當初不該生肥貓下來受苦。

這樣一個積極又堅強的角色,讓觀眾在觀影時眼淚在眼眶打轉的次數減少了許多。

可這也是黃百鳴的聰明之處,一個樂觀、善良的人,當苦難降臨後對觀眾的情感衝擊力更大。

好人為何沒有好報,麻繩專挑細處斷的情緒便會占據觀眾的大腦,從而由之前的笑聲轉為對肥貓母子的同情。

影片的節奏也順勢加快,把喜劇放到一邊,讓悲慘連番」轟炸「。

肥貓母親因病去世,肥貓孤苦伶仃,又被村裡的惡少欺負,情緒失控做出殺人之事,最後沒有等到社會的援助,反而被一顆子彈了結了生命。

本以為電影會繼續煽情下去,但在結尾處鄭則仕又給觀眾決堤的淚水以希望。

一直幫助肥貓的社工KOKO親眼目睹肥貓的遭遇後對社工失去了信心,想要辭職換換心情,但她的內心依舊是善良的,看到跟肥貓一樣的孩子仍然忍不住前去幫忙。

這種從頭到尾的克制與希望讓《何必有我》不像其他同類型的影片一樣,只顧苦難,非要讓觀眾哭天喊地才罷休,這也是李翰祥為其發聲的主因。

有好的劇本和設定,沒有演員撐著也白搭。

肥貓是貫穿影片始終的靈魂人物,如果這個角色讓觀眾無法代入或演的很尬,《何必有我》就毀了。

但鄭則仕與角色完美契合的演技讓肥貓深入人心,銀幕上的肥貓看起來就像是現實中的人,沒有絲毫演的痕跡,成龍、許冠文、周潤發輸給鄭則仕,一點都不冤。

可惜的是,像《何必有我》這樣關注現實小人物的電影幾乎絕跡了。

人們走進電影院的需求是消遣、放鬆和社交,更願意選擇不用思考,基調詼諧的喜劇片,現實片也就慢慢被邊緣化,成為小眾題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a6f58936e50f2dfc1788011b73456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