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和宰相,真的是一回事嗎?差別太大了

2020-06-08     史海觀復

原標題:丞相和宰相,真的是一回事嗎?差別太大了

在看一些古代背景的電視劇時,經常會見到丞相和宰相這兩個官職,而且都知道這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官,身處此位的人那就是光宗耀祖,風光無限,可以說這也是古代讀書人們奮鬥的最高目標。因此,通常都將這兩個官職當作一個,只是叫法有區別而已。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丞相和宰相是有區別的。

秦始皇當初統一六國,為了更好地統治這個龐大的帝國,就設計改良了官員體系。這就是奠定了此後兩千多年中央集權國家政治體系的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指的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則是奉常、廷尉、治粟內史、典客、郎中令、少府、衛尉、太僕、宗正。丞相一職雖然在戰國時就已出現,但是知道秦始皇時才算是正式起來。也就是說,丞相是一個具體的官職。

丞相的職責就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是百官之首,皇帝之下最高行政長官。自秦始皇正式設立這個官職到後來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其間歷經了一千六百年。但是過程並不是特別順利,時斷時續,有的朝代按規矩設立,有的朝代乾脆就不設,數朱元璋最乾脆,直接給取消了。因此,雖然丞相出現的時間不短,但是真正存在的時間並不長。

這個原因自然就是因為其手裡的權力太大,皇帝不得不對其十分警惕。且就算是當上丞相,雖然表面上風光無比,但自古以來都是非常難當的。比如西漢的時候,劉邦當上皇帝,蕭何可謂是功不可沒,要沒有他在後方將糧餉處理的井井有條,劉邦那一夥再會打仗也是白搭。後來蕭何被封為丞相,其既廉潔又有能力,民間好評如潮,因此沒過多久劉邦就開始猜忌他。但是蕭何看出來了,於是就往自己身上潑髒水,把自己整成一個貪官污吏,百姓們對其評價也沒那麼好了,劉邦這才放了蕭何一馬。

而漢武帝對丞相則更狠,其在位期間總共有十三位丞相,但有一半死在他手裡了,致使後來都沒人敢當丞相。到了朱元璋時期,因為其看丞相權力太大了,怎麼都不順眼,直接就殺了,還把丞相這個職位給抹了。由此可見,丞相是一個身居高位但是又十分危險的職業,這就是一個明確的官位。而宰相就不一樣了,其雖然聽著和丞相差不多,但是並不是一回事。

簡單來說,宰相併非一個明確的官職,也就是說並沒有宰相這個職位。宰相是對權力中心那些高官的統稱,意思就是那些身居高位輔佐皇帝的官職都可以稱為是宰相,包括丞相,但不僅是丞相,其他官職也可以。比如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就可以被叫做宰相,清朝雍正設立的軍機大臣以及清末的總理也屬於宰相。

總而言之,丞相和宰相不是一回事,丞相是一個具體的官職,而宰相則代表擁有最高行政權力的所有官職,這些官職會因朝代的不同而不同,本質上來說宰相就是一種制度,一種體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_eQknIBnkjnB-0z7U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