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朝美日化開拓國內國際口罩「雙市場」多方協力實現太多「不可能」

2020-04-09   浙江新聞杭州

朝美日化有限公司的車間裡,工人們抓緊生產口罩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夏雲 攝

春暖花開,建德市朝美日化有限公司的車間裡,生產線開足馬力。3月中旬完成省市的調撥任務後,國外疫情日益嚴峻。「一口氣都沒有歇下來過。」公司總經理林焰峰說,到4月初,已有1000餘萬隻口罩發到國外,需求還在上漲。門口每天都停著大大小小十幾輛車,等著運貨。

就在公司所在地楊村橋鎮上山村委會附近,一片9.83畝的土地已打好建築基坑,腳手架正迅速往上攀升。6個月後,這裡將會有朝美日化的新車間。此次擴建將把朝美日化帶上20條生產線並行、日產KN95各類防護口罩再添30萬隻的發展新階段。

以3倍工資迅速召回員工,率先承諾口罩出廠價不漲,完成每日40萬隻口罩的調撥任務,到如今口罩漂洋過海、遠銷國外……回想疫情發生以來的一幕幕,朝美日化遇到了太多想不到,也實現了太多不可能。

緊急改造口罩生產線

從日產2萬隻到40萬隻

85後林焰峰是朝美日化的總經理、公司黨支部書記。他一身運動裝,滿臉絡腮鬍,說話做事風風火火。

1月20日,林焰峰對這個日子記憶深刻:「下午還在開年會,本來打算會後就放假了。」就在年會當中,不斷有經銷商、業務員和政府單位打電話來,詢問工廠是否有口罩儲備。

林焰峰當機立斷召開管理人員會議。半個小時後,公司以3倍工資召回員工的通知層層下發,當天就召回附近員工80人,第二天到崗人數達120人。

朝美日化此前生產的口罩,八成以上供工業企業使用。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工廠必須馬上調整生產線。記者在車間裡發現,與疫情之初相比,生產線上多了「身材」嬌小、帶有卡通圖案的兒童口罩。「市場上有需要,我們就及時研發生產。」機修工汪高建說。

更改一條生產線,從重新組裝生產配件到調試完成進入常規生產,以往至少需要5天。面對醫用防護口罩激增的需求,汪高建帶領的機修團隊,僅用兩天時間就完成了5條生產線的改造。

保供應最緊急的時候,董事長林錦祥一天只睡兩個小時,車間主任日行5萬步,一線人員坐下就睡著了……林焰峰說,大家有著共同的目標:多生產一隻口罩就能給防疫前線多送一份物資。正是靠著這種拼勁和信念,朝美日化的國內口罩日產量從最初的2萬隻達到後來的40萬隻。

為了讓員工安心生產,公司不僅吃住全包、3倍工資全付,還每天額外補貼100元。

國家有需要

我們就傾盡全力

這些天雖然本地疫情趨於平穩,但朝美日化廠區周圍依然連設三道崗,查驗健康碼和體溫。駐企服務員每天都會來廠區,市場監管、公安、經信等多個部門派人駐點,隨時解決物流、質量、人員管控等問題。

「如果沒有政府部門、上下游兄弟企業的幫助,或許就邁不過去了。」林焰峰最大的感觸是「全靠大家齊心合力」。他感動於那些雪中送炭的溫暖——

員工要上崗,當地政府全力協調,朝美日化才能包下3家賓館,300餘名員工由專車接送兩點一線。工廠勞動力緊缺,建德市的近200名黨員幹部三班倒馳援,連續進車間23天,原本對手工一竅不通的他們變成了「熟練工」,人均製作口罩1130隻,平均25.5秒能完成1隻口罩的貼棉工序。

得知朝美日化產能受限,楊村橋鎮立刻成立專班,幫助落實杭州市的新舉措——對於疫情防控需要緊急使用的土地,可以先行用地,並在疫情結束後6個月內完善相關手續。3天不到,專班就幫公司解決了土地緊急徵用、平整和杆線遷移等事項,廠房設計等前期工作也同步推進。

從最開始作出不提價、春節不停工承諾,到如今迎來大批外貿訂單,林焰峰總結,這是因為朝美日化保持著單純的初心。「每一次我們都沒想太多,就是國家有需要,我們就傾盡全力撲上去,盡力把自己的產品做好。所以在困難和挑戰面前,總能得到各方幫助,讓我們能應對和抓住機會。」

大練兵也鍛鍊出了敏銳性。這段時間,朝美日化一直在關注國內外新聞,也預知未來行業競爭會更加激烈。不過,林焰峰不慌:「一是我們的口罩種類齊全,經銷商可以一站式購齊;二是效率高,想要什麼類型的口罩,我們切換生產線,能夠很快滿足。」他說,接下去朝美日化要往國際市場開拓,爭取在口罩行業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