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過去50天,剛在法蘭克福車展全球首發亮相的全新大眾LOGO就迫不及待出現在大眾所最倚重的中國市場。
一同亮相的還有四款帶有新標識的新車型,包括在MEB平台打造的全新電動車序列ID.的首款量產車型ID.3。
如果說,e-Golf,e-Bora和e-Lavida這三款基於MQB平台的國產電動車帶著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試探與過渡的意味,那麼,基於MEB平台打造的ID.3以及為ID.3打頭陣的ID.初見,則向全世界宣告大眾對電氣化時代制霸權的志在必得。
大象轉身,已準備了整整四年。
一年之後,專為中國準備的ID.初見將正式量產登陸中國市場,面向全球的ID.3也將通過上汽大眾實現國產並在國內上市,正式打響大眾電動化戰役的頭炮。
在嶄新的標識和新車背後,千億棋盤已經布好。
與宿敵豐田在各種新能源技術路線全面開花不同的是,大眾幾乎把賭注全部押在了純電動車身上,為此計劃投入700億歐元(約等於5462元人民幣)——這個數字已逼近大眾800多億的市值。
成則王,敗則亡,這樣的all in無疑相當兇險。沃爾夫斯堡將在這場浩大的賭局中登頂成聖,還是沒落沉淪?
鋌而走險的all in
如果你還記得2015年的那次柴油尾氣作弊事件,就不難理解大眾為何如此鋌而走險。
335億美元的巨大代價讓踟躕於轉型與變革門前的大眾終於下定了決心。這一年秋天,文德恩在引咎辭職前,完成了他作為大眾CEO的最後使命——發布「變革 2025+」戰略。
驕傲了數十年卻因「排放門」蒙羞的沃爾夫斯堡人,就此開始了大眾集團有史以來最大的變革。
2017年9月,大眾啟動了業內最全面的電動化戰略「Roadmap E」,目標是到2030年,集團的整個車型陣容全部實現電動化。
在汽車行業百年一遇的重大變革面前,所有傳統汽車製造商都打開了通往電動時代的那扇門,但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像大眾這麼激進。
根據今年4月在上海車展公布的計劃,大眾將在十年內推出近70款電動車型,到2028年,計劃在全球交付2200萬輛純電動汽車。
2200萬輛,相當於2018年全球純電動車銷量的11倍,全球汽車銷量的四分之一。
ID.3
焦點還在於「純電動車」。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在商界摸爬滾打數十乃至上百年的汽車製造企業更是深諳這個道理。豐田、本田、現代甚至寶馬都對氫能源展示出極大的興趣,老成持重如豐田,甚至還在混動、插混均有布局和一定建樹,大眾卻執意地把未來十年都押在了純電動技術路線上,這無疑是一招險棋。
如此all in且激進的主流傳統車企,除了大眾,可以說找不出第二家。
豪賭中國市場
所謂「兵行險招,劍走偏鋒」,大眾這麼做,有它的理由。
當下,不論中國還是歐洲,都在加速升級汽車環保標準。去年歐洲淘汰了NEDC標準,開始使用WLTC油耗標準(全球輕型車統一測試規程),我國多地今年7月起實施的國六排放,採用的就是WLTC標準。
WLTC本質上是對實際駕駛狀況的監測,在即將於2020年頒布的歐7排放法規的要求下,達標內燃機的車輛成本將比電動車更貴,這必將倒逼車企轉向電動車謀出路。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對發展純電動車的信念無比堅定,每年靠中國市場貢獻大約四成銷量的大眾汽車,不得不以此來確定自己未來的發展路線。
也正因此,大眾的大象轉身,對中國市場寄予厚望。
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馮思翰
「到2020年,大眾集團預計向中國客戶交付40萬輛新能源汽車,到2025年,交付量增長到150萬輛。」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馮思翰在10月31日「遇見新大眾」發布會上公布了大眾的計劃,未來兩年,大眾集團還計劃發布30款新能源車型,並針對核心量產車型實現本土化生產。
如果不是豐田終於在2019年向天下昭告自己的純電動野心,並在短短几個月內火速與中國多家車企(一汽、廣汽、比亞迪)、出行平台(滴滴)、動力電池企業(寧德時代)合縱連橫展開合作,另一邊,售價有望下探至20萬區間的國產特斯拉也進入交付倒計時,大眾推進電動化進程之心不會如此急切。
大眾汽車計劃在2022年底前,將電動車年產能提高至約100萬輛,這個數字將超越特斯拉。位於上海安亭和廣東佛山的兩家工廠明年起將生產電動車,年產能將達60萬輛。
按照大眾汽車描繪的願景,至2025年,在全球範圍內年產100萬輛MEB車型,其中三分之二產自中國;同樣至2025年,其在中國銷售的車型中,將有25%-35%的車型為純電動汽車。
前途迷霧重重
大眾all in純電動車的打法,是一盤很兇險的賭局,成則搶占全球新能源市場高地,敗則一塌塗地,全球數一數二的汽車帝國將就此沉淪,迅速被其他巨頭所代替。
大眾成功的機率有多大?
目前來看,這是一條迷霧重重的道路,橫亘在大眾面前的風險至少有三個:
一是消費層面,消費者對純電動車的接受度一直不高,私人市場沒有真正被激活。
以鋰電池為主要發展方向的動力電池一直存在技術天花板,導致純電動車普遍存在續航里程短、充電時間長、容易自燃自爆的問題。
要解決鋰電池的不足,或許只能寄希望於固態電池。但現階段,固態電池還存在技術不夠成熟可靠、成本太高的短板,至少在5年時間內,這些問題都無法妥善解決。
二是產品層面,大眾純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售價和安全性,與競品相比是否有競爭力。
ID.3和ID.初見的車型參數目前還未公布,但從大眾現有的三款純電動車來看,270-300公里的續航里程,競爭力並不明顯。
三是資金壓力,在傳統燃油時代,光是打造MQB平台就耗費了大眾500億歐元的研發投入,而電動化時代的研發開支壓力比燃油時代更為巨大。
在推動電動化戰略落地的過程中,研發、工廠改造、三電系統和零部件以及充電配套設施,都各自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大眾未來計劃投入700億歐元,其中200億歐元投資電動車、500億歐元投資動力電池,而數百億歐元投入進去,何時能夠盈利仍是個未知數。
這三個風險緊緊相扣,成為懸在大眾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密切影響成敗。
但如今箭已上弦,大眾不能回頭也無法回頭,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了,要麼引領下一個時代,要麼被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