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常常把「給孩子優越的物質條件」擺在第一位,而常常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哺育。你知道嗎?表面看起來很正常的孩子,也可能被心理問題所困擾著,如果不及時疏導,怎很可能演變成更加嚴重的心理障礙。
心理專家表示,近年來抑鬱症等心理障礙的發生率已經越來越低齡化,最小的只有四歲。孩子身上的問題不是一下子出來的,可能是一點點累加起來的,而且也是可以預防的,以下7類孩子,容易患心理疾病,家長就該引起重視了。
1、過分內向
內向是一種很普遍的性格,但不代表孩子一直就是沉悶安靜的,有的孩子在熟悉的朋友面前很活躍,而在不太熟悉的人面前,可能會不善言辭。但如果孩子過分內向,不分地點不分場合,過於膽怯和害羞,就需要引起家長的重視,關注一下孩子的內心了。
2、過於敏感
孩子懂事是好事,但孩子如果過於敏感,對大人的一個表情一個語氣都過分的在意,甚至為了大人而取悅自己,那麼父母也要給予及時的引導,鼓勵孩子放鬆心情,勇敢表達自我,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里。
3、強烈對抗
正常的孩子是有一定的邊界感的,知道什麼的行為是對的,但如果孩子做出了很多出格的行為,比如父母嚴格限制的事情,孩子卻偏偏要對著干,表現出「不良少年」的樣子。
4、毫無夢想
無論孩子年齡大小,其實心中都是有夢想的,如果孩子一點夢想都沒有,過於佛系,對生活沒有任何追求,年輕小小就顯得很「喪」,這也是不良的信號。
5、太愛表現
活潑開朗的孩子是很多父母喜歡的,他們認為這樣的性格在社會上會更受歡迎,但如果孩子過於愛表現,表演型人格,愛博眼球,求關注,這也是心理不太健康的表現。這樣的孩子,一旦失去關注,可能會一蹶不振,變得自卑。
6、認知過於早熟
有的孩子,年紀還很小,就表現得很世故,對很多大人的事情了如指掌,這也是心理不太健康的表現。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提前太多了解一些孩子年齡當下不該知道的東西,對孩子的心靈也是一種負荷。
7、性別無邊界
正常的孩子,從有了性別意識開始,都會有一定界限感,但如果你的孩子對男女性別沒有邊界,表現出不同於其他孩子對性別的認識,那父母是該引起重視的。
心理障礙,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對孩子的成長有極大的影響,家長們該如何預防呢?
1、採取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每個孩子都具備不同的氣質和性格,這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父母的基因,但也不是不可改變和塑造的,父母只有先了解自己的孩子屬於什麼類型,然後針對性地採取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這也要求家長們平時就要不斷接受再教育,在和孩子磨合的過程中不斷探索。
2、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
很多時候,孩子容易陷在生活中的一些小問題里,也許在大人看來沒什麼,但對孩子來說就是大事,父母要細心觀察,及時幫孩子疏導解決,避免拖成更嚴重的問題。就好比衣服上的小口子,如果放任不管,它只會越來越大,但如果及時縫補上,便能及時止損。
3、家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沒有哪個孩子的性格是完美的,先天和後天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孩子現在的模樣,每一個父母首先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成長環境,不忽視對孩子的心理撫養,了解孩子,接納孩子,用自己積極陽光的性格影響孩子,就不愁培養不出性格陽光的孩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