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夏秋戰局中,蘇軍總體上處於防禦狀態,在南部戰線,鐵木辛哥元帥利用巴爾文科沃突出部,組織了哈爾科夫進攻戰役,試圖殲滅哈爾科夫附近的德軍第6集團軍。西南方面軍從沃爾昌斯克和巴爾文科沃突擊部兩個方向實施向心突擊,以合圍哈爾科夫。從攻擊方向的選擇來看,是比較正確的。蘇軍利用巴爾文科沃突擊部的有利條件作為主攻方向,對德軍側後進行突擊。戰役布勢也比較合理。
沃爾昌斯克助攻方向的第28集團軍第一梯隊投入10個師,其中8個師組成進攻的主力,在26千米地段上實施突破。每個師的突破地段寬度在2.5至4.5千米之間,火炮密度達到了45至60門,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密度為12輛。巴爾文科沃主攻方向的第6集團軍第一梯隊為5個半師,其中3個用於主攻方向,師突破地帶寬度為4至10千米,火炮密度30至51門,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密度為6.4輛。這一密度比以前的歷次進攻戰役都要高出許多,這也是蘇軍在戰役初期順利突破的主要原因。第28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都成兩個梯隊,第28集團軍建立了由近衛騎兵第3軍和1個摩步旅組成的快速集群,計劃在戰役第三天在敵縱深15-16千米處投入戰鬥。第6集團軍建立了由兩個坦克軍(坦克第21和23軍)和一個騎兵軍(騎兵第6軍,以一個坦克旅予以加強)組成的快速集群,兩個坦克軍計劃在戰役第三天進入突破口,騎兵軍則計劃於戰役第二天,在敵縱深內10—12千米處投入戰鬥。此外,方面軍預備隊為騎兵第2軍和2個步兵師。
1942年5月哈爾科夫戰役中的蘇軍БТ-5坦克
進攻的炮火準備,計劃實施1個小時,消耗0.5—0.8個基數彈藥,準備了0.6—1.5個基數的彈藥。這點彈藥對於進攻作戰來說,還是很有限的。為了提高射擊效果,所有的營、團屬炮兵都抽出4—6門火炮用於直接瞄準射擊。炮兵進攻計劃規定,炮兵在支援步坦衝擊時,採用逐次集中射擊方法;支援步坦進行縱深戰鬥時,則採用按呼喚射擊的方法。炮兵的使用效率得到了較大提高。但是,炮兵進攻階段的實施計劃都是由師炮兵指揮員擬定的,因而對火炮使用產生了混亂。而且,由於沒有制定炮兵部隊部署的周密計劃,沒有考慮到許多炮兵團缺乏最低限度的牽引工具。結果,5月11日日終前,32個增援的炮兵團進入發射陣地的只有17個,還有11個尚在行軍途中,其餘4個團直到進攻發起後才趕到。
炮兵準備如此混亂,航空兵也基本雷同。在西南方面軍中,航空兵部隊尚未編成航空集團軍,約占作戰飛機50%的337架作戰飛機,分屬各集團軍指揮,這又形成了多頭指揮、力量分散的老問題。何況西南方面軍70%的轟炸機都是波-2夜航輕型轟炸機,對敵防禦的壓制能力極為有限,再加上其基本力量又是放在壓制敵防禦縱深內目標,故而,航空兵火力不能有效彌補炮兵火力的不足。
德軍在蘇軍突破地段上的防禦配系都是排支撐點式配系。這些支撐點之間留有間隙,並且結合成許多抵抗樞紐部。前沿各支撐點有交通壕相連。在許多地段上,這些交通壕實際構成了第一道連續塹壕。在重要方向上,特別是在居民點內,還構築了大量土木火力點。在支撐點之間的間隙地帶內,配置有隱蔽在掩體內的坦克。德軍主要防禦地帶縱深8-12千米,設有兩道陣地。在某些方向上,德軍還設置了第二、第三防禦地帶,德軍防禦配系全縱深共25-30千米。
哈爾科夫交戰
5月12日進攻發起後,北路的第28集團軍發展很不順利,一天之內只推進了2-4千米,被阻於德軍第二陣地上。而且步坦協同出現問題,當天就有22輛坦克毀於德軍地雷。這時應儘快將快速集群投入戰鬥,以突破第二陣地,進入戰役縱深。可惜的是,第28集團軍沒有這樣做,快速集群仍呆在原地,遠離前線30-35千米處。至日終前,第一梯隊部隊由於傷亡和抽調兵力掩護兩翼,降低了進攻速度。德軍獲得了喘息的機會,立即調來戰術預備隊和從未受衝擊地段上調來兵力,加強被突破的地段。這樣,蘇軍將戰術突破發展為戰役突破的第一次機會未能得到利用。5月13日,北路突擊集團在兩翼取得戰果。第21集團軍各師和第28集團軍右翼各師推進了6-10千米,包圍了捷爾諾瓦亞的德軍。至當日中午,第38集團軍各師又向前推進了6千米。由於德軍固守突破地段的中央部位和兩翼,因而其防禦穩固性未遭完全破壞。下午,德軍在第38集團軍地帶內以2個坦克師和1個步兵師發起了反突擊。由於抗擊德軍反突擊消耗了大量裝甲兵部隊(筆者註:6個坦克旅),使得突擊集團的突擊能力急劇下降。5月14日,僅前進5-6千米。5月15日則幾乎沒有什麼進展。如此,將第二梯隊和快速集群投入戰鬥來擴張戰果的希望,實際上已不復存在。
巴爾文科沃方向(即南路)的第6集團軍進展順利。日終前,第一梯隊前出到了敵第二陣地,騎兵軍投入戰鬥,當日前進了12千米,這時,應該將快速集群的2個坦克軍(約300輛坦克)投入戰鬥,因為德軍防禦已陷入混亂,並開始匆忙向這裡調集各步兵軍和集團軍預備隊。這樣,快速集群有可能在行進間粉碎德軍各預備隊,以進入廣闊的戰役後方。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德軍只能從別處調部隊來封堵蘇軍快速集群,那麼很有可能後來的德軍反擊也就告吹了。
1942年5月蘇軍1939年式Ф-22 УСВ型76毫米加農炮部隊
對德軍來說,幸運的是蘇軍快速集群仍在35千米之外,還未向第一梯隊靠攏,而第6集團軍第二梯隊也未投入戰鬥(筆者註:第一次機會喪失了)。第二天,第一梯隊顯然突破了德軍第二陣地,但只前進了3—5千米,進攻速度已明顯下降。這時,第一梯隊已前出到坦克軍預定投入戰鬥的地區;但是非但沒有把坦克軍投入戰鬥,還在5月13日夜把坦克軍預定投入戰鬥的地區改劃在敵縱深30千米處的後方防禦地域之後,而且還將原用於支援第6集團軍的全部航空兵都去支援北路突擊集團,因為此時德軍正發起反突擊(筆者註:第二次機會再次喪失,要知道事不過三)。直到5月15日,第一梯隊奪取了德軍後方防禦地域的許多地段後,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和第6集團軍司令員才命令坦克軍5月16日3時前進入突破口(筆者註:此時坦克軍仍距離作戰地區25-35千米)。但是,坦克軍遲至5月17日晨,即戰役第六天才投入戰鬥。這時,德軍已發起反攻,力圖在巴爾文科沃突擊部根部截斷蘇軍進攻部隊。此時,坦克軍應調轉頭對付身後的德軍進攻部隊,但是兩個坦克軍是在進攻了兩天後,於5月19日才調頭去封鎖德軍突破口,為時太晚了!
連結-蘇軍哈爾科夫戰役突破地段兵力兵器密度
第21集團軍:進攻地帶寬120千米,突破地段集團軍寬度14千米,師2-4千米,每千米平均23門火炮,最大60門火炮,每千米支援步兵進攻坦克3.5輛
第28集團軍:進攻地帶寬15千米,突破地段集團軍寬度15千米,師2.5-4.5千米,每千米平均45門火炮,最大60門火炮,每千米支援步兵進攻坦克12輛
第38集團軍:進攻地帶寬100千米,突破地段集團軍寬度26千米,師5.9千米,每千米平均14門火炮,最大20門火炮,每千米支援步兵進攻坦克5輛
第6集團軍:進攻地帶寬75千米,突破地段集團軍寬度25千米,師4-10千米,每千米平均30門火炮,最大51門火炮,每千米支援步兵進攻坦克6.4輛
博布金集群-主要為騎兵第6軍:進攻地帶寬26千米,突破地段集團軍寬度11千米,師5-6千米,每千米平均19門火炮,最大27門火炮,每千米支援步兵進攻坦克4輛
1942年5月蘇軍戰俘在哈爾科夫露天集中營
哈爾科夫戰役的失敗,原因很多。僅就進攻戰役本身來看,蘇軍指揮員只使用第一梯隊實施突破是錯誤的。也許他們想把快速集群完整無損地投入到敵人後方,這樣快速集群可以發揮更大作用。但是一再錯過快速集群投入戰鬥的時機,到最後德軍縱深防禦趨於穩定時,也就失去了快速集群進入交戰的意義,而快速集群仍然要突破敵預有準備的防禦。由此可見,在戰爭實踐中追求作戰完美的有利條件,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危險的。這次戰役表明,蘇軍指揮員對快速集群的使用能力還是很低的。另外,在戰役進程中,南方面軍未採取積極行動以牽制德軍,使得德軍克萊斯特集群順利轉入反擊,也是戰役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戰爭第一階段中的蘇軍進攻戰役,大多沒有達到戰役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有:蘇軍指揮員缺乏指揮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經驗;編制體制不適應作戰要求;兵力、兵器沒有占有應有的優勢;作戰部署不適應機械化戰爭條件等。在進攻中,蘇軍指揮員不敢削弱次要方向的兵力,擔心會成為薄弱且危險的側翼,而沿戰線平均分配兵力。各集團軍、各師一線式配置在戰線上,「手拉手」的並排前進,結果是處處攻擊,處處無力。看來蘇軍指揮員在把握整個戰場態勢上,火候未到。比如在哈爾科夫戰役中,南方面軍末牽制當面敵人,很明顯德軍有可能在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南部發動反擊。西南方面軍指揮員對此認識不足,在德軍發動反擊後,仍然命令坦克軍向西進攻,而不是去對付背後從南方殺來的最危險的敵人。但是也應該看到,在戰爭實踐中蘇軍也在逐步吸取經驗,進攻戰役的組織實施水平穩步提高。莫斯科反攻和哈爾科夫進攻戰役在組織指揮上,都要比斯摩棱斯克進攻戰役好得多。哈爾科夫進攻戰役的開始階段,尤其是南部主攻方向,突破作戰比較順利,只是在快速集群進入戰鬥和抗擊敵人反突擊環節上出現了問題。通過慘敗和巨大的傷亡而積累起來的經驗,為蘇軍在戰爭第二階段順利實施大規模進攻奠定了基礎。
1942年5月西南方面軍坦克第6旅士兵檢查被擊毀的德軍Pz.Kpfw. IV和III坦克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OXc7HIBfGB4SiUwIKb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