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新聞網4月11日訊(武童 韓昌睿) 2月14日,隔離區里完成了第三次交接,第三梯隊走了,第四梯隊來了,「戰爭」仍在繼續,逆行依舊,擔當依舊。簡短有力的出發儀式過後,記者留下了第四梯隊醫生田元,低調的她說出了夥伴們的敬業和無畏,卻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現在最大的心理準備是需要倒班,生理情況需要調整一下,比如生物鐘、飲食習慣等方面。有些隊員心理上也是有負擔的,他們知道自己將面對的工作很危險,但必須挺住了,堅決完成任務。」
目送1號電梯關閉,記者仔細對比了第四梯隊的名單,發現了不同之處,劉超的名字讓記者眼前一亮,按理說,她不應該出現在名單里,不在醫療一線的她,不需逆行而去,她為何要身臨一線,身處險境呢?接通視頻連線時,她正在忙著搬飯框,給大家分發午餐,畫面晃動的很厲害,好一會她才喘著粗氣,跟記者聊了幾句,「我是培訓過的心理諮詢師,這次進隔離區主要是做心理輔導工作的,讓姐妹們釋放心理壓力,更好的治療患者,同時打打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隨後,市第七醫院門診部主任戴穎給了記者標準答案,「我們通過前三個梯隊隊員下來之後的反饋,了解到這樣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說醫護人員在隔離區里的時候,都在爭分奪秒的戰鬥,但他們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的過程不第一時間得到療愈和釋放,回到生活區的時候,或者撤離後,一放鬆下來,會有一個巨大的心理反彈現象,有的時候會影響他們工作的質量,所以說這次我們及時的補充了一名心理諮詢工作人員。」記者追問,「心理疏導人員會用什麼樣的方式疏導、療愈同為醫生的同事呢?會不會被牴觸和排斥呢?」「這就需要技巧了,劉超平時的人緣非常好,心地善良,溝通能力強,她會無障礙的和姐妹們談心,進行有效疏導,放心吧,她的出現,會讓第四梯隊事半功倍。」
通過採訪,記者感受到劉超逆行的善良和勇敢,她要與大家並肩作戰,要和大家感同身受,這樣才有發言權,才有心理疏導的「入門證」。
和許多支援隔離區的愛心人士一樣,劉超關鍵時刻站了出來,沖了上去,而不一樣的是,她的支援不僅是乾乾雜物活,噹噹勤雜工,更重要的是,她將給戰友們帶來溫暖和力量,能讓隔離區里,充滿陽光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