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YSL的口紅,但我要他的工作室

2019-08-13   Chicology

本文首發於Chicology公眾號,歡迎關注我們。點擊文末「了解更多」真的可以了解更多哦。

YSL在巴黎的家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在進行人物傳記的撰寫中,一直在討論如何使用存在主義的觀察方法,來描繪被人們稱為「大師」的作家。在為福樓拜寫傳記的時候,薩特依然將到底是什麼讓作家成為了作家這個問題置於首要位置。

他從福樓拜小時候的各個階段 尋找「那個時刻」:

那個可以稱之為轉變的,

在某一個節點具有「神秘」作用的時刻,

將一個人最終成就為一個作家的時刻。

YSL的家堆滿了各種個樣的藝術品

同樣沉迷在「那個時刻」的還有村上春樹。在他新發行的小說《刺殺騎士團長》中,作為一位商業肖像畫家的主人公「我」,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住進了一位著名日本畫家的房子,在這個大師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工作。在那裡,「我」遇到了顯現的理念,經歷了流淌的隱喻,看見了回到工作室的藝術家的魂魄。小說固然想要表達比工作室本身更加多的東西,但一切的開頭,都只是因為「我」入駐了那間工作室。

YSL工作室的書櫃

Photo by 盧笛

設計師如何成為設計師?

想要回答這些問題,恐怕也只能用跟薩特一樣的觀察和思考方法,走進他們工作的地方,窺視所有的細節,感受徘徊在那空間之中的藝術靈魂。

我的生活沒辦法離開那些屬於我的吉普賽氛圍,我討厭一個看起來荒蕪卻聖神的空間。

——Yves Saint Laurent

Photo by 盧笛

巴黎瑪索大街5號,

設計師Yves Saint Lauren生活了將近30年的地方

在設計師去世之後的第九年、他的同性伴侶Pierre Bergé去世之後的第八年,由兩人聯名的基金會將這棟房子作為博物館,在2017年向大眾開放。這個基金會所有的資金,全都來自YSL死後,Pierre組織的一場拍賣會。在這場拍賣會上,皮埃爾將兩人一起收藏的全部藝術品,統統賣掉。這個基金會的成立,也只為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這位時裝大師,用於建設兩個關於YSL的博物館,其中就包括巴黎瑪索大街5號。

巴黎瑪索大街5號外觀

Photo by 盧笛

每每回想當皮埃爾自己一個人將那些充滿回憶的收藏一件一件賣掉的時候,到底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在下定決心將關於YSL一切慢慢地一樣一樣地展現在公眾面前的時候,又是什麼樣的心情。

——

皮埃爾在記錄片《瘋狂的愛》中說,

「我住過最遠的地方,就離伊夫的公寓大概一個街口的位置」。

YSL和Pierre在摩洛哥家中

一棟佇立在巴黎街角的普通建築,白色的石頭房子,黑色的鑄鐵陽台圍欄,沒有任何特別。唯一不同的是,自從博物館開放以來,每天都能在門口看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排著長長的隊伍站在街邊,等待入場,風雨無阻。

Photo by 盧笛

博物館的第一個展廳,正對著瑪索大街,陽光充沛,是當年用來招待VIP客人的沙龍,現在除了為大家展示將近50年YSL的經典設計的T台錄像之外,還掛滿了各個時期聖羅蘭本人的照片。他的眼神始終陰鬱,他帥氣的面龐看起來始終沉重緊張。只有與皮埃爾的合影,他看起來放鬆得多。

博物館中的一號展廳

Photo by 盧笛

Pierre鏡頭下,在馬拉喀什街頭的YSL

1974年,YSL和皮埃爾將品牌的高級定製時裝屋從薩巴蒂尼大街50號搬到瑪索大街5號,在這棟位於街口轉角的白色建築里,YSL設計出了那些能夠名垂千史的衣服,著名的Safari Jacket、Smoking Suite,全部誕生於二樓的工作室。

Photo by 盧笛

博物館完全還原了當時工作室的樣子,

每一個細節都跟設計師生前一摸一樣。

那種雖然零散但充滿生動的氣質,似乎伊夫和所有的助手、工作人員,只是暫時離開。設計師的白色外套還隨意地搭在椅子上,就像他剛剛才完成的繁重工作,白色的工作服被不經意地留在了這裡。所有的氛圍,都告訴所有人,在下一秒鐘伊夫和助手們會一起推開房間盡頭的大門,湧入這安靜地等待著它的主人的房間。伊夫會重新坐在工作檯前面,穿起那間普通的白色外套,將不同的紐扣擺在不同的面料之上查看,或者繼續看著助手完成沒有完成的配飾草圖。

Photo by 盧笛

作為一個參觀者,在這個房間裡似乎都放棄了大聲呼吸的權利,實在不忍心打擾這裡正在進行的工作。這不單單是一間工作室,一間存在在博物館裡的展覽品,這是一個傳奇,每一個小物件和每一寸飄蕩在這其中的空氣,都是動人的。散落在桌子上的便簽,壁櫃里放著的書籍,隨意釘在牆上的狗狗的照片,正在製作的新一季時裝的草圖。擺在角落的人台,成堆的各色面料,牆上掛著新表現主義畫家Bernard Buffet為伊夫畫的鉛筆肖像。

物品和空間在某一時刻完全超越它們自身,成為「關鍵」,

那個YSL之所以成為「他」的關鍵。

/

如果在深夜,是否能在這個空間裡,

像《刺殺騎士團長》里的「我」一樣,碰到YSL的靈魂?

/

text :盧笛

graphic:Doreen

produced by Chicology

圖片來源:網絡

未經允許請勿擅轉至他處,如需轉載/合作請聯繫我們:crywin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