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耳進右耳出?面對孩子不聽話,家長可以嘗試「條件反射理論」

2019-10-02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團團媽媽最近和我聊天說到孩子的習慣問題,團媽覺得孩子老不聽話,讓她九點上床睡覺她偏偏不睡,導致早上催著也不肯起來;讓孩子好好寫作業不能分心,她也只是點點頭而已;吃飯不喜歡吃蔬菜,無論爸爸媽媽怎麼哄說都不會屈服。

團媽有點心累,覺得對孩子的說教已經不起作用了,而小朋友本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團媽望著自己家的娃又著急又無奈。不聽話導致孩子養成了很多不良的習慣,不願意聽取父母的意見,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其實如果你的孩子也是如此的不聽話,左耳進右耳出,做事拖拉不認真。不要太過於擔心了,我們可以試試"條件反射理論"教育孩子。

那麼什麼是"條件反射理論"?

所謂的條件反射理論最早是巴甫洛夫提出來的,指的是,有機體在外界的一定刺激下建立起來的暫時的神經聯繫。

巴甫洛夫從一個經典的實驗中得出,在給狗喂食的時候用手搖鈴鐺,觀察狗的反應;鈴鐺一響就讓狗過來吃食,經過幾次這樣的訓練,小狗在一聽見鈴鐺的響聲就會不斷地分泌出口水和胃液,這就是條件反射理論的由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習慣成自然,我們一直重複做一件很普通的小事,久而之久它就會成為你的自然反應。就像剛剛出生的嬰兒,如果是新手父母不懂的話,就會總是抱著寶寶搖晃著讓其入睡,而一旦停下孩子就會哭鬧不已。

"孩子一哭我當然得抱起來哄著啊!"這就是新手父母給孩子養成習慣了,孩子一哭媽媽就會抱著哄著,為了可以獲得安全感和粘著父母,原來哭一下就有了,何樂而不為那?

包括在很多處於兒童時期的孩子,也是用哭鬧撒潑制服了父母。其實我們父母不能太過心軟,讓孩子形成一種不好的條件反射。"我哭,媽媽就會向我妥協,退步。"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無理取鬧是得不到他們想要的反射的!

條件反射的理論帶有哪些特徵?

條件反射的理論帶有五個鮮明的特徵,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1. 獲得:

就是將得到的條件反射刺激和和無條件的刺激多次結合呈現反應加強的效果。就好像給上訴的那條小狗搖鈴鐺的刺激喂食,這一個小小的條件,讓小狗一聽見鈴鐺的響聲,就覺得開餐時間到了,身體也會不自覺的分泌出口水和胃液迎接食物!

2. 消退:

如果不加予強化重複,對於先前的條件刺激不會再出現重複的效果,這個習慣反應就會慢慢消退。就如我們隔了一點時間給狗搖鈴卻不喂食,慢慢的小狗就會對鈴聲不會有產生唾液和胃液的準備進食反應。

3. 恢復:

消退後的條件反應,即使很久都沒有訓練,但是偶然被激發就會出現恢復的症狀,具有很強大的恢復性的特徵。因為我們已經存在了一定的記憶和習慣,一旦出現相同的條件刺激我們就會又下意識的無條件反應。這也被稱為自然的恢復能力特徵。

4. 分化:

讓機體面對條件刺激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學會去做出不同的反應。在父母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對其分化,如教導孩子分清楚勇敢和莽撞、驕傲與自信、退縮和謙讓等,形成正確的判斷;也能夠分出質量和重量等必須的東西。

5. 泛化:

機體一旦學會對於某種特定的條件刺激做出相應的條件反應,那麼其他類似的條件刺激也可能會引起條件反射。就好像如果以前被車撞過的人,以後面對轎車也會害怕恐懼。還有,有些孩子在剛剛認字的時候,對於很相近的字也會傻傻分不清,比如"木"和"本",這也是對事物的相似反應,也是刺激的泛化!

家長用好條件理論治好孩子"左耳進右耳出"!

  • 孩子作對了一件事情,家長要給與及時表揚

家長要善於挖掘孩子的表揚點,也要注意讚揚的技巧,不要誇得太泛太多太假。大家都知道,孩子是最喜歡誇獎的,讚揚的本身也會讓我們產生開心愉快的精神。

就比如,當孩子能夠自己獨立完成一幅拼圖或者積木的時候,你可以告訴孩子:"不錯,孩子你很有耐心可以自己拼好這幅拼圖,沒有放棄!這是一件特別讓我們自豪的事情,你真棒!"我們要強調,是孩子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到這麼好的成就的這個過程!讓孩子可以再接再厲!

而有些家長則會觸碰雷區,太過廣泛和敷衍,"寶寶做的真好"!具體是哪裡好,寶寶表示我也不知道;還有些父母會經常行的沒有含量的誇獎,看見孩子邀功,淡淡的瞥了一眼:"嗯,還行,你做的不錯。""可以,太厲害了,好了,我要做飯了,自己玩哈!"

當孩子堅持不懈的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給予的及時表揚,孩子的潛意識裡就會有這個條件反射。

其實只有我們不斷地強化孩子這個條件反射,孩子就會覺得這是一件開心的是事,我和爸爸媽媽都很開心,他就會繼續往這個方向走下去。表揚不僅僅只局限一種,像誠實、開朗、自信、大方這些都可以。

  • 孩子犯錯不聽話時,家長及時批評和糾正

同樣的,批評也要有技巧,一碼歸一碼,就事論事;不能語言攻擊傷害到孩子,不要說著說著就翻舊帳,否則,孩子就會很抗拒也聽不進去。

就好像,孩子在地鐵上亂跑大叫。這個時候你首先就要嚴肅的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不能夠在公共場合亂跑大叫,這回擾亂秩序也會打擾到別人。

如果孩子不怕您的告誡,還是繼續我行我素,你就要嚴厲起來,表現出我已經生氣了,拉過孩子與你進行眼睛的對視。當孩子表現出害怕的信號,不再繼續,不要忘記給他安慰,這就對了,我們不吵到別人,這才是聽話的好孩子!

但是家長換了一種方式,結果就不是如此了,對孩子大吼:"你怎麼這麼不聽話,都說了不可以大喊大叫,啊?你在幹嘛?每次都是這樣,上次在商場死活不肯走要買那個玩具也是這樣,你這孩子太不讓人省心了!"這樣可會讓孩子一點也不想聽你的話。

雖然批評都會讓孩子低落沮喪不開心,但是他的大腦卻會記住這些信號,在下次他再做這樣類似的事情時,條件反射就要起作用了。孩子的習慣會提醒他,這件事不能這樣做,不然會被不喜歡會被批評的,一點也不好受。

  • 掌握好表揚與批評的科學比例

那麼大家也知道,給孩子的讚美肯定是要比批評多的,那麼科學合理的範圍到底是多少呢?很多研究表明,表揚和批評的比例應控制在4:1或者3:1之間比較合理。在給與孩子自信和尊嚴的同時又給孩子畫下了邊界。

孩子不聽話,家長講不聽,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常態。孩子總是口上說著好,實際行動卻表明我一句也沒聽進去,家長好好利用"條件反射的理論",讓孩子在潛意識中就聽懂你的話,願意聽你的話。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B1gi20BMH2_cNUg0G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