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消費會反彈嗎?

2020-02-14     中國食品報


近日,#我實在太想喝奶茶#又一次上熱搜,獲得了7123萬的話題閱讀量。


奶茶、吃火鍋成為網友的「疫期第一思念」。其中一群人付諸行動,克服重重困難,「冒著危險」喝掉了幾千杯飲品。


這些忠實愛好者是誰?有什麼樣的消費心理? 疫期後「報複式消費反彈」會來嗎?


《咖門》針對疫情期間飲品消費情況,在全國28個城市,找到了1025名茶飲、咖啡愛好者,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為你展現疫期飲品消費特性。


1

是誰在疫期念念不忘喝茶飲/咖啡?


為了保障樣本的可參考性,回收問卷時,我們過濾了一些非飲品消費人群,篩選出全國28個城市1025個精準飲品用戶。


最終的有效樣本中,日常的飲品消費普遍頻繁,其中44%的受調查者飲品消費一周1~2次,37.89%的受調查者是每周3~7次的高頻消費者,還有5%的重度愛好者超過這一頻次,「一天一杯都不夠」。


他們平時就是飲品店的重點客戶,在疫期的消費特點也更具有參考價值。


1、學生、白領仍需求旺盛,戒不掉


日常天天喝的人,並不會輕易「戒奶茶」。


調查中發現,學生群體、白領群體在疫情宅家期間,「奶茶癮」、「咖啡癮」非常強烈。調查問卷中收到很多留言:「三日不喝奶茶便覺得面目可憎!」「在沒暖氣、網絡差的老家,更需要一杯熱奶茶捧在手心!」


經過幾年時間培育,飲品消費人群、消費習慣已經非常明確。儘管競爭激烈,但飲品市場需求仍在上漲,壓抑的需求必須得到釋放。從這一點來看,這批人疫情後會貢獻一波消費實力。


2、30歲以上群體占3成,「老阿姨」更需要慰藉


「輕熟人群」的消費力著實優秀。在參與調查的「奶茶/咖啡愛好者」中,30歲以上的人群占比達到了30.2%,超過了25~30歲的20.17%,與核心人群20~25歲僅相差9.38%。


30歲以上人群經濟實力更強,他們平日裡撐起了大量的寫字樓咖啡、茶飲消費,疫情期間也表現出強烈的飲品需求。


甚至有受調查者呼籲:「被困在家裡帶娃做飯洗衣服的老阿姨們應該被重點關注,太需要一杯奶茶撫慰自己了……」


3、返鄉潮,把購買力帶回了小城


除了上海、深圳、重慶等地的消費者,這份覆蓋全國多地的調查顯示,三四線城市的疫期飲品消費訴求異常強烈,比如新鄉、輝縣、江門、德州、武隆縣等。


除了小鎮青年固有的消費力之外,在一線城市工作的Cindy和Mary們,以及大學生回老家過年後,也「按捺不住想喝的心情」。


對三四線縣城的飲品店來說,這是一個值得把握的機會。我們也觀察到,一些三四線城市因為疫情相對較輕,政策允許部分營業,一些用心經營的門店生意反而比平時好。


4、「奶茶/咖啡男孩」浮出水面

數據顯示,「奶茶男孩」的消費力同樣不可忽視。

圖片來自《咖門2020飲品行業數據報告》


男士的點單率,與《咖門2020飲品行業數據報告》中的新茶飲消費者性別比例基本吻合。


在實際採訪中我們發現,不少男士是重度咖啡愛好者,在疫期實在喝不到咖啡的情況下,用可點到的奶茶替代;也有剛剛確定戀愛關係的情侶,見面困難,男士會點一杯奶茶聊表相思。


2

疫期點奶茶,和平時有什麼不一樣?


1、非常時期仍有高頻消費


這個時候點奶茶,大部分是為了買一杯解解饞,但從此次調查數據看,點3次以上奶茶的人數占到17.5%。


我們對部分點1~3次的受調查者進行了一對一採訪。他們中不少是在大年初一初二時候點過奶茶,初三之後奶茶店暫停營業,點不到了,或者擔心疫情危險,不敢再點。


如果在此期間,品牌的產品口感、安全感、銷售通路得到解決,每家店能找到周邊的高頻消費者,會為門店挺過艱難時期提供保障。


2、得不到的一直在「騷動」


「我沒有點奶茶,因為周邊門店全關了,但我按照自己想喝的填寫了問卷」,一位接受調查的「奶茶患者」反饋。


調查顯示,有32.23%的需求無法被滿足,這其中有不可小覷的消費潛力。


2月4日,微博熱搜上「疫情過後的第一件事」,2.5億的網友參與了討論,在13.3萬人參與的投票中,「第一件事喝奶茶」的人有28258個,排名第二。


疫情過後的第一件事投票,喝奶茶排名第二


公眾號《ONE文藝生活》上也發起了「疫情結束後的「必做小事清單」,總結成順口溜就是:「火鍋奶茶小龍蝦,炸雞漢堡海底撈」。


根據社交平台和此次調查綜合推測,在全國各地都隱藏著大量未被滿足的茶飲、咖啡消費需求。


近期也有不少飲品店老闆反映:外賣開了,但根本沒人點。


供需之間的斷層在於信息不暢與信任度不夠。


飲品店要發揮自身社群、流量池的作用,不能「守株待兔」,要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告知顧客可以提供外賣,並有相應的安全措施。通過客戶告知+打消顧慮+促銷優惠,鼓勵顧客點單。


3、接觸外賣和自取,成疫期必修課


超過90%的消費者選擇了外賣和自取,小程序的建設、外賣渠道的補課、自配送的籌備成為很多品牌的必修課。


4、家庭型消費仍未被「點燃」


在和一些茶飲店老闆採訪中得知,門店客單價在疫情期間,不少出現了翻倍增長的情況,老闆們對此的解釋是:「和家人在一起,總不好意思自己點一杯喝。」


家庭型消費,在疫期這個特殊狀態下得到拓展了嗎?


從本次調查數據的來看,點一杯自己喝的仍占據大多數。或許可由此推測,大部分宅在家裡的消費者,還不能說服父母和自己一起喝。這一消費習慣還沒有普及到家庭成員中。


3

在什麼動機下讓他們「冒險」點奶茶?


1、「好喝、上癮、使我快樂」成三大喝奶茶動機


好喝依然是一杯產品的「最高優先級」,其次「續命」、「上癮」等屬於咖啡因使人愉悅的特性,在非常時期,這些慰藉顯得更為重要。


2、健康、提高免疫的訴求顯著提升


在此次調查中,有少部分是醫院的醫務人員,其中一個最愛點的是CoCo的沙棘汁。「維生素C含量高,希望能夠幫助提升免疫力」,她說。


在「喝茶抗新型冠狀病毒」、「維生素C提高免疫力」等「民間偏方」不斷被爆出來之後,水果茶作為集合了「抗病毒的茶和維C」,成為「心理安慰劑」。


4

這個飲品消費調查,

告訴我們四件事


1、可能有一大波「報復性消費」蓄勢待發


在#我實在太想喝奶茶#的微博話題下,大家通過曬奶茶菜單、奶茶視頻、奶茶圖片「望梅止渴」,聊以慰藉。


相關話題#這段時間喝的最後一杯奶茶#、#我好想喝奶茶#、#喝了奶茶的嘴有多甜#等話題,也都有千萬級的閱讀量。


相關話題千萬級閱讀量


大家對飲品「愛而不得」的思念,在疫情之後,有一定機率會變成實實在在的消費。


豆瓣上曾經發起過一個「10元錢過一天」的實驗,大部分參與者都以失敗告終。實驗顯示:如果消費減少 30%,99%受訪者覺得生活變得痛苦,幸福感消失了。斷崖式的降低消費,讓大部分人覺得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稍有喘息的機會便會選擇報復性的反彈。


走出家門,一面撫慰自己的味蕾,一面回歸人群、聚會訪友、商務洽談,都需要社交產品和社交場所。


2、外賣需求尚未被滿足,還有大量開發空間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但饞是一樣的饞。


不能喝奶茶的時間越來越長,消費者想喝奶茶的心情越來越強。


從初一開始,幾天沒喝奶茶的「奶茶女孩/男孩」,開始在群里「雲吸奶茶」。隨後朋友圈就有人曬出了CoCo大年初一第一單的小票。


雲吸奶茶,圖片來自@惰性組成體


「我已經半個多月沒喝奶茶了!我快哭了!」「祈求給我來十杯奶綠,大杯三分甜去冰加雙倍芋圓」,這樣的呼聲在社交平台很高頻。


消費需求是存在的,在當地疫情允許的條件下,只要能夠解決銷售通路、信任問題,做好安全的「無接觸配送」、「無接觸自取」,在疫情期間,門店的營業額也許不能很快恢復如常,但也好於「熔斷」現狀。


節流不是長久之計,開源才能挺過去。


3、飲品的「口紅效應」顯現


奶茶這種讓人類快樂放大三倍的飲料,因為疫情的種種約束,喝一杯,反而帶來了比以往更加強烈的「限制級快樂」。


對「奶茶女孩」們來說,樓不能下,門不能出,頭不想洗,解放遙遙無期,抹口紅無濟於事,還有什麼時候比現在更需要一杯奶茶,換取片刻inner peace呢?


是的, 沒有奶茶「續不了的命」。咖啡也是。


這也反映出茶飲、咖啡的一個創新方向:想方設法製造愉悅,一切從「放大特定人群的快樂」出發。


4、始終保持「謹慎的樂觀」


此時一句「加油」顯得是多麼的蒼白,一場疫情,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這個時候,保持「謹慎的樂觀」格外重要。


一方面,只要品牌還在,核心團隊還在,流程體制還在,消費者還在,就能東山再起,就不怕「從零開始」。


另一方面,「報復性反彈」會不會來?有多大規模?何時何種形式到來?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些問題無法下定論,最好心態樂觀,保持謹慎。


不過,相比於模式重、供應鏈重的餐廳、住宿等行業來說,輕資產輕模式的飲品業,或許是復甦最快的一個。

來源:咖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9eTRnABgx9BqZZIxFq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