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17》斬獲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音響效果、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作為一部投資9000萬美元的戰爭歷史片,這部電影通過一鏡到底呈現給觀眾酣暢淋漓的視覺享受,帶我們重溫了1917年4月6日8個小時的「穿越火線」。
整部影片聚焦在臨危受命的兩位下士身上,他們必須穿越法國西北部荒涼恐怖的無人區和危機四伏的敵占區,傳遞出一條關乎1600人生命的情報:取消進攻。
影片中採用的一鏡到底觀難度之大應該說是前所未有,演員和攝像需要穿越農場、戰壕、廢墟、叢林等等場景,光演員的排練時間就長達半年之久。
然而,這部電影卻並不是真的一個鏡頭跟到底,而是出現了22次剪輯,導演薩姆·門德斯利用單鏡頭的「實時拍攝」並不是單純想要讓觀眾感受不間斷的情感體驗,還有宏大的故事背景和深度的人性解析,由此感受到一天之中不同時間段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如果不細究這些剪輯,估計很多人會因此忽略掉,今天,我就想從技術分析的角度帶領大家感受一下剪輯的神奇魅力(以下圖片皆截取自影片)。
1、遮擋剪輯(3分42秒)
在影片開頭處,士兵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在行進過程中遇到一批運送物資的士兵,這組士兵正好從兩人的前方經過,由此完成視線的遮擋,在遮擋處進行了剪輯。
2、黑屏剪輯(8分19秒)
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得到上級命令之後轉身離開地道,此處利用斯科菲爾德背包晃動,遮擋住了洞外的光線,形成了瞬時的黑屏,這是較為常見的剪輯手段,在希區柯克《奪魂索》中,這種方法也被反覆使用過。
3、停頓剪輯(16分42秒)
很多人並不知道,有時候一次簡單的停頓就能完成剪輯,在兩人從戰壕進入敵方戰場時,兩人利用背對時的停頓完成了一次剪輯,但這要求結束和開始動作的完全一致,技術難度很高。
4、遮擋剪輯(23分2秒)
斯科菲爾德左手纏到鐵絲網受傷,此時通過土堆的推移遮掩完成了一次剪輯,目的是為了給斯科菲爾德左手「補妝」,讓手部傷口看上去更加嚴重,這也是為什麼經過土堆手,手部鮮血不止的原因。
5、地道剪輯(25分46秒)
兩位主角進入地道時出現和2相同的黑屏,圖片就不放了,可以自行腦補。
6、爆炸剪輯(28分2秒)
老鼠踩線導致發生爆炸,此時塵土飛揚,利用爆炸效果完成了剪輯
7、遮擋剪輯(38分4秒)
利用布雷克穿越農舍的殘牆完成剪輯,遮擋物就是殘牆本身,從演員的站位可以發現其實還是有細微的區別。
8、飛機墜毀剪輯(43分40秒)
此處的飛機墜毀效果其實是CG特效製作的,不過在救援過程中又轉換為了實拍。
9、背部剪輯(51分25秒)
布雷剋死後,膚色發生了變化,其中斯科菲爾德有一個轉身的動作,屁股對準了攝像頭,這種運動剪輯的目的就是為了補妝。
10、模糊剪輯(51分36秒)
斯科菲爾德拖動布雷克的過程中,有兩名士兵問要不要幫忙,攝像頭向問話方向快速移動,造成晃動模糊,這裡完成了剪輯,鏡頭轉回時,布雷克的臉色更加黑了。
11、 拉近剪輯(54分52秒)
在拍斯科菲爾德上車時,原本左側位置有士兵,通過拉近到一個士兵完成剪輯,空出車輛左側位置讓攝像師上車,否則沒有位置。
12、 拉近剪輯(56分50秒)
下車時,同樣採用11的方法,目的同樣是讓攝像師下車,重新安排車輛內人員位置。
13、 平移剪輯(62分23秒)
在斷橋戲中,出現了一些特效剪輯,實際上橋後面有一些劇組的器材和帳篷。
14、 白晝剪輯(66分17秒)
全片非常明顯的一處剪輯,斯科菲爾德被敵軍擊倒後黑屏時間長達十幾秒,由此完成了白天到黑夜的時間轉換,否則無法完成時間跨度的展示。
15、 廢墟剪輯(71分51秒)
追兵有一個摔倒的動作,在此處完成了剪輯,這裡剪輯前後動作並不重要,關鍵是剪輯的卡點特別關鍵。
16、 黑屏剪輯(79分44秒)
斯科菲爾德告別平民後,有一個瞬時的黑屏,此處有剪輯。
17、 水流剪輯(82分58秒)
斯科菲爾德跳河之後依靠水流的波動完成剪輯,由於之前都是CG特效,所以這段剪輯效果一般。
18、 瀑布剪輯(84分28秒)
斯科菲爾德墜入瀑布,事實上吊著攝影機拍攝的,真實的瀑布只有半米多高,此處依然有特效加持。
19、 遮擋剪輯(86分6秒)
在斯科菲爾德游泳的過程中,有一塊石頭擋住了他身體,此處有一個從暗到亮的剪輯。
20、空鏡剪輯(89分6秒)
斯科菲爾德上岸後,有一段樹林空鏡頭的展示,此處有剪輯
21、 搖晃剪輯(96分30秒)
利用鏡頭的搖晃完成剪輯,《鳥人》中有過很多這種技巧。
22、 遮擋剪輯(97分58秒)
影片最後一處剪輯,當斯科菲爾德從戰壕跳下時,攝像機有抖動,利用奔跑中的士兵作為遮擋,完成剪輯。
以上這些剪輯很多資料在幕後記錄中都有體現,這種剪輯方式有利有弊,這裡就不展開說了。不過,在《1917》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各種剪輯手法的熟練運用,作為教科書般的示範,拍攝技術手段的進步依然值得慶幸,為影片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