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清醒的消費者,光靠打折糊弄不了

2023-12-21     新周刊

原標題:人間清醒的消費者,光靠打折糊弄不了

在2023年的年尾,「月薪兩萬,買不起XX」的句式火了,從水果到麵包,這屆打工人「買不起」的東西越來越多。

但事實上,這只是人們的自嘲與調侃。月薪兩萬的都市人,買得起麵包也吃得起水果,玩笑的表面下是越來越理性和務實的消費態度。

過去一年,人們總是在爭論這一屆消費者到底在「消費降級」還是「消費升級」,似乎每一種觀點都有強有力的消費現象作為論據支持,畢竟他們有時一擲千金,有時又精打細算。

年輕人們希望在理性中實現消費升級。 (圖/unsplash

他們的消費行為看似像坐電梯一樣上上下下、反覆橫跳,但剝離掉表象再看,這實際上是一種「明降暗升」。這一屆新勢力消費者有自己的消費主張,他們希望能夠在「理性中實現消費升級」。

12月15日,我們發起了一次「電梯式消費」徵集,來自各行各業的新勢力消費者分享了自己在2023年的消費故事。

有人在2023年終於學會摒棄「非必要」的消費,收穫了5萬存款;有人意識到生活中暗藏的「粉紅稅」,不再為產品粉嫩可愛的外觀買單;有人將嬌氣的小羊皮包袋束之高閣,轉頭背起了輕便耐造的尼龍帆布包;也有人說「這一年,學會了買好點、用久點,買就只買100分的產品」。

「裝腔」的生活,我不想過了

兩萬塊的摺疊自行車,動輒幾千的滑雪套裝,每個都市人,都有自己的《裝腔啟示錄》。電視劇熱播時,普通觀眾看的是故事,而一些一線打工人則照的是鏡子。

在北京工作生活的@黎貝卡更是如此,「我本身就是律師,電視劇里的女主讓我看到了自己剛工作那會兒的樣子,為了配得上紅圈律所的光環,那會兒的我真的很『裝』。

都市人各有自己的《裝腔啟示錄》。(圖/《裝腔啟示錄》

每年年底都要第一時間搶到數碼產品的頂配版本,為了見客戶時更「自信」,咬牙買了好幾個當時負擔不起的名牌包。「不得不承認,年輕的時候就是會以身上的logo來判斷對方的社會身份。」

「每次到信用卡帳單日,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被盜刷了。那種打開帳單被shock的感覺,過去這麼多年我還忘不掉。」

10年過去,不斷成熟的不僅是@黎貝卡的收入和閱歷,還有消費觀念。「從前我以為,消費什麼,我就是什麼;後來我才明白,我需要什麼,才會有什麼樣的消費。如今我不再需要任何品牌的符號來帶給我自信或者是力量,為了敲下這段文字,我特意翻了今年的帳單,發現今年買得最滿意的衣服是那條不到400塊的半裙,因為它的剪裁真的非常貼合我的身材」。

今年年末,@黎貝卡趁著活動換了一部新手機,「比起成為某個品牌的粉絲,其實一個續航時間比我出庭時間還長的手機,才是更適合我的。」

越來越多的人,像@黎貝卡一樣,意識到購買那些真正需要且適合自己的東西,才是消費的真正意義。理性消費,在某種程度上,是都市人一次向內探索、重新認識自己的故事。

理性消費,某種程度上,是都市人重新認識自己的故事。(圖/《我的家空無一物》

不斷試錯的消費者,也逐漸在試錯中找尋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產品。@馬兒你慢些走前段時間購入了自己觀望已久的品牌耳機,但實際購入後才知道這並不適合自己。「我戴眼鏡,頭戴式耳機戴上以後更不舒服,況且家裡已經有兩個藍牙耳機,一個入耳式一個掛脖式,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而且這兩個耳機可以單耳交叉戴,可以減緩聽力受損,走路也更安全。」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每個人的需求不盡相同,在北京工作的@mia也表示,「以前買衣服必須買精品,無所謂價格,現在發現幾十塊的打底毛衣也不錯。」

新勢力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在不斷變化,「需要才買、物盡其用」的理性型消費者和「制定計劃、理性消費」的計劃型消費者正在占據主流。

(圖/unsplash

在北京某網際網路大廠工作的@安德烈,這兩年就經歷了從衝動型到計劃型的轉變。

「我算是真正的小鎮做題家,10年前就校招進了這家公司,一路順風順水,沒幾年就拿到了人生第一個六位數的年終獎。」

「收入進入快車道之後開始報復性消費,攝影坑、手辦坑、機車坑,坑坑都有我。每樣東西幾乎都是三分鐘熱度,花了五位數買的吉他,如今仍在客廳角落裡放著吃灰。」

直到近兩年,就業環境開始發生變化,@安德烈也意識到應該重新審視自我的消費需求。「前兩年我一個師兄離職了,他平時真的很會省,省到要薅食堂免費雞蛋的那種。但是令我們所有人都驚訝的是,這個一直節儉的師兄,離職以後自己創業開了一所衝浪學校,我才知道他其實特別愛衝浪。」

省下不必要的消費,投入到真正熱愛的事業中去。 (圖/unsplash)

「那時我突然意識到,人生也許可以省下很多不必要的消費,過得更精打細算一點,把預算都投入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中」。

幾周前,@安德烈換了部新手機。這次換機,@安德烈不再為無理由的高昂溢價上頭,而是為自己的使用需求買單。

「我是一個對工作效率有極高要求的人,平時群多、會多、文件多,所以我需要一部內存夠大而且系統絲滑的手機。現在的國產自研作業系統非常絲滑,AI功能的加持還能極大提升工作效率。工作效率提高後,現在沒事兒就出去掃掃街拍拍片子,成片率也不輸那些年燒過的器材」。

近兩年省下來的錢,@安德烈大部分都存了起來,一部分用於旅行。看似消費降級了,但是從人生的寬度和廣度來說,@安德烈卻認為這是一次「升級」。「今年我已經趁著各種假期去了好幾個國家,去土耳其玩了滑翔傘,去挪威解鎖了雪地越野,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全新的人生體驗」。

從「參數黨」到「功效黨」

22年前,李成儒在電影《大腕》中說出了著名的金句「不求最好,但求最貴」,這八個字幾乎總結了之後近20年人們的消費趨勢。

作為一個80後數碼產品愛好者,@老李頭對國外品牌有著天然的濾鏡,「小學聽索尼的walkman長大,中學入了耳機坑,對森海塞爾、AKG等品牌型號如數家珍。」在那時,人們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貴就等於好」。但這兩年,在理性消費的大潮下,@老李頭也發現了如今的人比起性價比,更加看重「質價比」。

(圖/unsplash

不管是定價虛高,還是無腦低價的商品,其實都打動不了這一屆消費者。比起價格高低,質量和功能才是他們更看重的元素。

很長一段時間,@丹瑟都是某國際院線護膚品牌的忠實粉絲,「這個品牌的全線產品我幾乎都用過,之前這個品牌某個精華在各種社交媒體上風很大,還要搭配各種產品使用。但是對於別人很牛的東西,在我臉上就是無功無過,甚至有時候反而還會爆痘」。

在社交媒體上搜索過後,@丹瑟發現這款精華本來就不適合干敏皮。「這些年學會的就是名氣不是越大越好,成分也不是越純越好,也要考慮自己皮膚的耐受程度」。

消費者們對品牌的名氣濾鏡正在逐漸消失。(圖/《女神降臨》

登山愛好者@金大也感受到了,人們對於國外品牌的濾鏡在逐漸消失,「今年流行的戶外品牌溢價太多,實際上從性能上來講,一些國內產品毫不遜色。今年雙11,我和我的朋友都是買的國內品牌的鞋,好看又好穿」。

@老李頭也「明顯感受到國產品牌在彎道超車。就我個人的感受來說,如今的國產數碼品牌,不僅在硬體實力上與國外品牌不相上下,而且還更懂本土消費者的訴求。今年我就發現辦公室里很多其他老師都把手機換成了華為或者小米。」

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老李頭需要一部既又便攜又專業的相機來滿足日常需求,「生活里拍風景拍人像,工作中拍學校班級活動、拍書拍資料拍文件。而國產手機的拍攝功能強而全,剛好滿足我的需要。」

同時,在工作場合中,一個使用起來得心應手的設備,也會讓工作事半功倍。「我自己是大學老師,聽起來好像挺清閒,但是實際上要做的工作一點也不少。寫課件、寫報告、上網課,平時在辦公室、實驗室、教室三點切換,隨時都要處理大量的學術資料。這時候跨終端協同體驗,能讓我在不同場景中無痛切換,工作時也更沉浸更專注」。

但理性消費,也不是一味按價格篩選,選擇最低價的商品。

@知曉說,「以前去線下買衣服,總覺得根本不值這個價格,更喜歡在網上買。」

但時間久了,@知曉也發現了其中的不同,「雖然網購衣服價格便宜,但因為質量不好,穿一次的成本大概是十幾塊,倒不如在線下試衣服好好買,雖然貴但是會多穿,現在衣櫃裡面十幾件網購的衣服壓箱底,常穿是更貴的基本款,而且面料也舒服。」

理性消費,不是一味按價格篩選。(圖/unsplash

從消費升級到消費降級,@覺曉幾乎踩過了所有的坑。「前兩年消費升級的時候我也會優先買預算範圍里最貴的,這兩年全民消費觀念大轉彎,好像誰會省誰才牛。有段時間我也開始跟風『省錢』,買東西先找平替,結果質量實在太拉胯,很快就放棄了」。

前段時間開始流行起一個新概念——「拿鐵效應」。大概意思是一杯拿鐵35元,每天兩杯,1年就是25550元,30年總計76.65萬元,省下來的錢足夠買一輛豪車。

@覺曉認為拿鐵效應從反面來講也是成立的,價格低但購買頻次高的東西其實累計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還不如一次性到位買一個品質更好更耐用的。

今年,@覺曉在消費上理性和務實了很多,買之前先問問自己要什麼。如果需要100分的東西,絕不買打折的便宜貨,也不會為自帶「非必要」附加功能的產品而心動了。

以上個月換手機為例,覺曉認真考慮了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手機。由於國企的工作性質,對系統安全有很高的要求,國產手機是首選;同時又得經常下鄉走基層,優秀的續航和信號是剛需,做了很多功課後選擇了小米14 Pro。

「這一年,我的花銷少了很多,但生活品質卻一點也沒下降。好的生活,本來就沒那麼貴,關鍵在於如何去選擇。」

都市人的消費觀念轉變,正在發生

雖然以上這些粉絲投稿的消費故事各不相同,但都代表了同一種主張,當代消費者的品牌觀念、消費觀念以及產品偏好都在推陳出新。

當下都市人消費趨勢的流變,正在發生。

12月14日,《第一財經》重磅發布了《2023消費趨勢觀察》。觀察認為,集中在二線以上城市、擁有高等教育背景和較高收入水平的80、90後,已經成為當下消費細分賽道里的消費「新勢力」。

他們的認知、教育、收入決定了他們在消費領域和內容選擇維度的話語權,他們的偏好與決策,捲起了2023年消費新浪潮。如今的新勢力消費者,已經對品牌無理由的高昂溢價祛魅,更加追求品質;不再一味迷信進口,認可中國品牌的製造和技術;更關注「產品力」,關注產品本身使用的體驗感。

都市人消費趨勢的流變,正在發生。(圖/unsplash

在《新周刊》發起的「電梯式消費」的徵集中,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趨勢。

正如@蔚海藍在徵集中所總結的這兩年自己所經歷的消費變化,」從個人消費來說,正經歷著消費降級:減少了大量衝動消費,數量也驟減;但從整體消費來說,同時也經歷著消費升級:易耗品的採買不再追求熱門網紅爆款,而更注重使用壽命、安全性能、品牌資質。」

這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新勢力消費者的消費態度。

學者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中將消費分為四個發展階段:解決溫飽、追求物質昂貴、追求心理滿足、實現精神富裕。而所謂第四消費時代,便是消費者開始出現「去品牌化」的消費理性,不再願意為無理由的高昂品牌溢價買單,而是更傾向「質價比」更高的產品。

在消費市場不斷推陳出新、疊代升級的浪潮下,新勢力消費者早就過了追求昂貴的階段,在理性消費的背後,其實是觀念疊代和精神升級。

三浦展在書中提出一個概念叫做「創費」,我們不是單純的消費,而是為了創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消費。本質上,我們是為了一個更打動人的產品和品質而下單。

消費者的角色已經從被動的購買者轉變為積極的生活創造者。他們不再盲目追求品牌符號和炫耀性消費,而是更加注重產品的真實價值和個性化體驗。這種趨勢並非對品質的妥協,反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消費覺醒,是對精神富裕和生活意義的追求。

重產品的真實價值和個性化體驗,反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消費覺醒。(圖/《我的家空無一物》

無論是小米、華為等高端國產品牌,還是其他不斷湧現的新勢力企業,要在不斷流變的消費趨勢之下始終「在場」,必須要有實現消費者需求的深刻洞察,以及自身在產品、科技上的不斷深耕。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消費市場將不再僅僅是商品交易的場所,而是成為消費者實現自我價值、追求精神滿足的重要平台。對於企業來說,唯有緊跟消費者的步伐,深刻洞察其內在需求,才能與消費者共同創造出更加美好、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作者: 華西里

校對:楊潮

排版:嘻嘻

封面:《安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97afd6569bb365faee7367c4afae8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