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國銀行在內部審計時,發現周總理名下的帳戶上還有1.2萬英鎊,而且是在30年前存進來的。
根據30年前的匯率,1.2萬英鎊摺合人民幣約為4.67萬元。在那個貧瘠的年代,毛主席的工資也才404元,一心為公的周總理更是清廉自律,不僅從不讓別人在錢財上吃虧,而且他還經常自掏腰包,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以工作人員猜測,這筆錢很有可能不是周總理的私人財產。那麼這筆錢究竟是怎麼出現的?又有什麼用途呢?
為了能妥善地處理好這件事情,工作人員必須先查清楚這筆錢的來龍去脈。為此,他們多方走訪,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終不僅查清楚了這筆錢的來龍去脈,還發現了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時間回到1967年的夏天。
這天,周總理收到了一封沒有署名的信。信中除了一封簡訊,還有一張中國銀行1.2萬英鎊的匯票。
寫信人在信中寫道:「敬愛的周總理,我們今天通過銀行給您匯去1.2萬英鎊。這些錢是我們這些年來,從我們工資內節省下來的。我們早就打定了主意,要把這些陸續積累下來的錢交給國家,用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但是由於我們還不很清楚應該通過何人將這筆錢交給國家才穩妥可靠。萬不得已,我們才將此事交您處理,因為我們相信您。」
周總理看完信後,沒有多想,就批示道:「個人存款,國家不能收,儘快找到捐款人,物歸原主。」
由於沒有捐款人的信息,工作人員查起來並不容易。再加上當時許多單位都停工了,因此查找捐款人的工作,在開展不久就中斷了。
為了保證錢款的安全,工作人員就以周恩來的名義,把錢存進了中國銀行,準備等到單位恢復生產後,再繼續查找捐款人。
沒想到這事一擱就是30年。當年經辦此事的工作人員,早就調離了工作崗位。那1.2萬英鎊也就隨著時間的流逝,被大家遺忘了。
為了查找當初是誰經手辦的匯票,中國銀行的工作人員翻閱了塵封已久的工作經辦單,終於搞清楚了來龍去脈。
依然是1967年,年過半百的劉本昆和,登上了一艘從倫敦開往中國的航船。他們回望碼頭上向著他們招手告別的英國朋友,心情無比激動。
劉本昆去英國的時候,中國正處於抗戰時期。那時他還很年輕,在大學裡學的是金融專業。畢業後,他受僱於中國銀行上海分行。1943年,中國銀行開拓海外業務。由於劉本昆能力突出,被調到了中國銀行倫敦分行工作。沒想到這一走,因為種種原因,劉本昆遲遲沒能回國。直到1967年,中行總部才批准了他的回國申請。
劉本昆的妻子劉道蕊是英國人,原名多莉·史密斯。
1918年,多莉生於倫敦一個工人家庭。和劉本昆一樣,多莉也經歷了殘酷的戰爭。
據多莉回憶,她21歲的時候,隨著德軍的推進,英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戰亂。很快,多莉居住的倫敦,就受到了德軍沒日沒夜地轟炸。很多公司為了躲避戰爭,已經宣告停業,並遣散了工人。不幸的是,多莉的公司也停業了,這就意味著多莉失去了工作。
為了生存,多莉找到和原公司同一棟大樓開展業務的中國銀行倫敦分行,在那裡找到了一份工作。
當時,中國銀行倫敦分行是中國在海外開拓的業務不多的銀行之一,除了英國的業務外,還負責整個歐洲和非洲大部分的銀行業務。
多莉的工作主要是櫃檯出納。同時,她還要負責給中國在倫敦工作的上百名海員發放工資及辦理匯款業務。那些海員由於身在異鄉,可以消遣的地方不多,因此他們總喜歡到國民黨管理的俱樂部去玩。結果受英國環境的影響,很多人都養成了賭博嫖娼的壞習慣。好不容易賺來的錢,也都揮霍在那上面了。
多莉看到海員們的行徑,心裡五味雜陳。她總是不厭其煩地勸說海員把工資寄回國內,如果有海員聽從了她的建議,她就會在職權範圍內,給海員減免匯款的手續費。
一晃又是4年,多莉已經成為了中國銀行倫敦分行的老員工。她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現,贏得了銀行上下一片讚揚。
然而,在那個冬天,經理卻準備開除她,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隨著中國國內抗戰的推進,國民政府和紅十字會分別都在中國銀行倫敦分行的櫃檯上設立了捐款箱,所獲捐款,主要用來安置在抗戰中受害的難民。
細心的多莉發現,管理國民政府捐款箱的官員,經常把捐款占為己有。這種盜取捐款的行為,讓多莉非常厭惡,於是她把捐款箱放在柜子下面,於是客戶們的捐款多就進了紅十字會的捐款箱。這讓國民政府的官員十分惱怒,便以「私藏政府捐款箱」的罪名,在經理那裡狠狠地告了她一狀,並要求經理必須開除多莉。
經理清楚事情的真相。可受制於官員的威壓,他也只好做出了開除多莉的決定。這時候,銀行里一位叫劉本昆的年輕員工站出來,為多莉據理力爭。
劉本昆是清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又是中國銀行倫敦分行最受器重的業務骨幹,他的分量是很重的。最終,他迫使經理撤銷了開除多莉的決定,多莉終於化險為夷,得以繼續工作。
自那以後,多莉和劉本昆就有了私人交往。兩人彼此愛慕,慢慢地,兩個年輕人就走到了一起。
1949年,中國解放前夕,多莉和劉本昆在倫敦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多莉改名為劉道蕊。
新中國初建,百廢待興。對於新中國來說,穩定金融,保護國家資產,就是當時國家重點要抓的工作之一。
在周總理的主持下,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很快設置完畢。同時,又發函到海外各分行,要求各分行暫時凍結資產,等待接收。
可這時候,倫敦分行的經理卻準備叛逃台灣,因此他計劃把倫敦分行受理的倫敦及歐洲存儲的大量外匯,也一併移至台灣。
當時,倫敦分行的員工已裁得只剩下10個人。這10個人中,只有劉本昆等5個人有家屬在國內,他們對國內的形勢十分清楚。
為了能保住國家財產,他們在劉本昆的領導下,發起了抗議。中國銀行總管理處了解到事情的經過後,任命劉本昆為襄理。倫敦分行的資產,也得以順利地移交給了新中國人民政府。
一心盼著能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的劉本昆幾次給中國銀行總部寫信,希望能帶著妻子回國工作。劉道蕊對這事也非常支持,因為她在和劉本昆結婚後,也深深地愛上了中國。為了能和丈夫一同回國,劉道蕊還放棄了英國國籍,加入了中國國籍。
不過,由於中國銀行倫敦分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在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看來,沒有人比劉本昆更熟悉倫敦分行的情況,因此中國銀行總管理處遲遲沒有批准他的請求。
轉眼就到了1967年,劉本昆在工作中,已經培養了不少能獨當一面的工作人員和年輕幹部。中國銀行總管理處考慮到劉本昆已經多年沒能回國與家人團聚,於是同意了他的申請。
劉本昆喜極而泣,恨不得馬上插上翅膀飛回祖國。劉本昆迅速變賣了他在倫敦的所有家產,由於賣得太匆忙,很多東西都賣得非常便宜。就連他最中意的那套房產,也只賣得了1.2萬英鎊。其實,按倫敦當時的市價,那套房產應該能賣到4萬英鎊。不過,為了能早日回國,劉本昆已經無心算計個人得失了。
回到國內後,劉本昆被任命為中國人民銀行國際部副總經理,而劉道蕊則留在中國銀行總行進口部歐美組,負責製作各種單據。
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劉本昆夫婦工作起來特別有幹勁。他們看到國家經濟還不富裕,需要建設的地方還有很多,兩人在商量後,決定把賣房所得的1.2萬英鎊捐給國家,以盡一份綿薄之力。
由於當時國家並沒有號召國人捐款,因此劉本昆夫婦也不知道怎麼才能把錢捐出去。思來想去,他們決定給周總理寫信,讓周總理幫他們把錢捐出去。
事情做完後,劉本昆夫婦也從未向任何人提起過這件事。周總理的工作人員,由於遲遲找不到捐款人,因此事情就這樣擱置了下來。
1997年,在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後,中國銀行向上級領導作了彙報。上級領導決定,按周總理生前的指示,把錢退還給已經退休了十餘年的劉本昆夫婦。
當工作人員找到劉本昆夫婦時,劉本昆夫婦卻怎麼都不肯收下這筆錢,他們說,既然捐出去了,就不打算再拿回來了。
其實,退休後的劉本昆夫婦生活非常簡樸。特別是劉本昆身體很不好,經常需要住院吃藥,這些無疑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可是,不管中國銀行的工作人員怎麼做思想工作,劉本昆夫婦依然堅持不肯收回捐款。最後,還是劉道蕊想了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以劉本昆的名義,在中國銀行設立一個基金會,把捐款用來表彰那些在工作中表現優秀的員工。
那一年年底,劉本昆夫婦參加了中國銀行的表彰大會,並親自為8位工作表現優秀的青年員工,發放了第一筆劉本昆基金會獎金。
如今,劉本昆夫婦都已經仙逝,但他們當年的感人故事,卻流傳了下來。
其實,當年像劉本昆夫婦一樣熱愛國家,渴望為國家添磚加瓦的人民群眾還有很多。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在他們無私精神的感召下,我們偉大的祖國才會有今天的發展成就。讓我們永遠記住那些為祖國建設無私奉獻的先輩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9719267cb73da161226d3fc44b683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