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15億押金,ofo戴威赴美二度創業,終點是羅永浩還是賈躍亭?

2023-12-20     新銳作家文壇

原標題:拖欠15億押金,ofo戴威赴美二度創業,終點是羅永浩還是賈躍亭?

拖欠15億押金,ofo戴威赴美二度創業,終點是羅永浩還是賈躍亭?

還剩最後的十幾天,2023年就要結束了,你的小黃車押金退款成功了嗎?

如果沒有的話,那麼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大機率都退不成了。

因為據可靠消息,那個曾在8年前掀起共享單車熱潮的「小黃車之父」戴威,赴美二次創業再次以失敗告終,資金見底。

網圖

2019年6月初,在結束了ofo創立四周年的司慶後,作為公司創始人和董事長的戴威便仿佛人間蒸發一般,再也沒有過公開露面。

據統計,ofo至今仍然沒有給滯留的1600萬名小黃車用戶退還押金,欠款總金額高達15億,旗下app和小程序也在今年二月份徹底停止運營。

恰巧也是在去年的二月份,有媒體報道了戴威的近況,確認其已經到美國,在紐約開啟了第二次創業之旅。

這一次,戴威似乎是受到了瑞幸的啟發,選擇轉行做平價咖啡連鎖。

戴威的這家咖啡連鎖品牌,取名為 About Time Coffee,中譯則是【咖啡時光】,文藝感十足。

網圖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做的是平價咖啡飲品,咖啡時光的選址卻都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頓,有的坐落於第五大道,有的毗鄰時代廣場,都是些人流量絕佳的地段。

然而據最新消息顯示,近兩年來戴威在這個新企划上的大手筆投入,似乎又打了水漂。

打開電子地圖,將位置選中在紐約曼哈頓行政區,可以清晰看見該區域內的絕大多數「咖啡時光」門店已經永久停業,僅剩一家仍在經營。

既然戴威已經親身經歷過了ofo的由盛轉衰,按說也該攢夠了教訓,為何燒光巨額資金仍然沒能把新項目做起來呢?

如果我們能回過頭來,細數戴威在第二段創業旅程上所做出的種種誤判,也許就能意識到,他的翻車其實早有跡象。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戴威赴美之後決定二次創業,選擇的方向是開連鎖咖啡店。

看到這裡,想必您腦海中蹦出來的小問號跟我剛得知這個消息時應該是一樣的:

第一,這小子不是因為老賴被「限高」了嗎?他怎麼買機票去的美國?

第二,他欠了15億的押金還沒退,二次創業的錢從哪兒來?

重新翻看了2018年的法院判決書之後我才明白,原來當年戴威壓根就沒被列為失信執行人,只是被限制了高消費,並未被法院限制出境。

而這也意味著,戴威僅僅是不能乘坐民航飛機、高鐵二等座以上的交通工具,並不影響他乘坐汽車、輪船低等座或者私人飛機離境,再轉道第三國飛抵美國。

講個玩笑話,就算戴威是騎著自家的小黃車到海關,如果能走正規流程通關,照樣可以來去自由。

網圖

至於資金,還要得益於戴威本人多年來積累的人脈。

據悉,自去年12月開始,戴威和他「估值2億美元」的咖啡時光就已經開始尋找融資。

而截至今年上半年,咖啡時光已經籌集到了超過1000萬美元的投資,其中絕大多數來自戴威個人的「老相識」,比如真格基金和唯獵列資本,都是戴威在創立ofo初期的老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坊間一直有傳聞稱,真格基金給到戴威的這筆錢是創始人徐小平直接投的,足見這位「風投教父」對戴威依舊寄予厚望。

畢竟,儘管最終落得一地雞毛,可ofo曾經獲得的巨大成功,無疑是戴威經營能力的體現。

再者,國內瑞幸、庫迪等品牌的成功經驗已經為戴威提供了現成的模板,咖啡時光只需依樣畫葫蘆,失敗的機率應當是不大的。

可俗話說得好,凡事最忌想當然,正當戴威和團隊成員們正打算擼起袖子加油乾的時候,卻發現腳下竟然寸步難行。

網圖

擋在戴威面前的第一隻的攔路虎,就是美國人與國內消費者完全不同的習慣。

由於兩個品牌共享同一位創始人,瑞幸和庫迪的用戶裂變方式基本相同,那就是通過「第一杯大促」吸引消費者下單品嘗,後續每拉新成功一人次,就可以再免費或折扣價享用一杯飲品。

這一套營銷打法,在網際網路行業摸爬滾打數年的戴威學起來並不困難。

而且,為了能夠更大限度的吸引消費者,戴威的咖啡時光直接在店門口掛出標語:

「我們的味道比星巴克好,價格也更實惠,只要下載註冊APP完成下單,前五杯我們請!」

網圖

模式全盤照搬,優惠力度比國內還大,按說戴威的店應該能夠迅速收割一大批忠實顧客。

但實際上並沒有。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最關鍵的一點,當下中國消費者習以為常的APP或者小程序下單,在美國還並不流行。

在美國,即便是在移動網際網路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移動支付訂單的營收金額僅占連鎖店總額的15%,更多消費者還是傾向於刷卡或者現金付款。

消費習慣不同,自然也意味著消費者下載app的熱情天然就不高,瑞幸那套在國內所向披靡的「裂變拉新」模式,在大洋彼岸的這片土地上顯然水土不服。

網圖

除了上述我們提到的由於盲目照搬國內營銷模式,導致品牌與當地市場特性錯位之外,戴威犯下的最大的錯誤,也許是因盲目追求人流量而敲定的門店選址。

讀者朋友們不妨試想一下,什麼樣的人群,會日常穩定地購買平價咖啡呢?

一定是收入還不錯的年輕白領「打工人」。

也正因如此,國內瑞幸和庫迪的門店往往都毗鄰寫字樓和辦公園區,以便輻射附近方圓幾百米內的大量潛在消費者。

網圖

可反觀戴威的咖啡時光,選擇的店址都在曼哈頓最繁華處,雖然店門前每日來來往往的遊人眾多,卻極少對咖啡飲品有剛需。

當然,作為坐擁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中央商務區,曼哈頓也有大量的金融行業精英從業人士出沒。

但必須承認,這部分群體的消費能力普遍偏高,對於初創型小品牌的接納程度自然也相應較低,戴威團隊很難分到一杯羹。

與此同時,相比起近些年咖啡文化剛剛興起的中國市場,美國當地居民普遍都有喝咖啡的習慣,當地市場早已被瓜分了不知幾輪,但凡能夠保有市場份額至今的咖啡品牌必有過人之處,各家都是狠角色。

缺少固定消費人群,又要面臨著遠高於國內市場的業內競爭壓力,咖啡時光的撲街,從一開始便可以預見。

隨著投資人的資金和信任燃燒殆盡,散落在曼哈頓各處的門店陸續關閉,戴威的二次創業也宣告終結。

網圖

如果您有耐心對比ofo與咖啡時光的發展歷程,便可以清晰地發現,戴威旗下品牌的打造流程,幾乎如出一轍。

時間回到2013年,即將從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畢業的戴威獨具慧眼,瞄準了「出行最後一公里代步」的市場缺口。

憑藉其首創的「共享單車」乃至「共享經濟」的概念,戴威立刻引起了幾所駐京頂尖高校乃至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最值得一提的是,曾一手投出餓了麼、小紅書等幾家頭部企業的「獨角獸獵手」朱嘯虎,更是豪擲1000萬,助力彼時尚未走出象牙塔的戴威實現夢想。

此後幾年裡,先後拿下數十億美金投資的ofo開始「無腦燒錢」,只求以最快速度搶占市場。

直到最後,再無錢可燒的戴威開始打起了用戶的押金主意,原本正常的收押行為竟逐漸變成了集資。

可押金總歸是押金,終究是要退還給用戶的,一旦無力歸還,ofo的喪鐘也將敲響。

網圖

許是出自同一位編劇,兩個故事幾近雷同,只是咖啡時光的覆滅之路,走得比8年前的ofo快了一倍不止。

哪怕沒有系統學習過經管知識,想必大家也都該懂得「地基不牢,地動山搖」的道理。

很顯然,戴威操盤的這兩個項目,創業前期就沒有形成一個能夠穩定盈利的模式,一味盲目擴張只會加速滅亡。

商業不是公益,情懷和夢想不能當飯吃,接收了投資人的真金白銀,就只能肩負起為「金主」們謀求效益的壓力。

但願經此一劫,「創業夢不死」的戴威能夠真正沉下心來,仔細想想下一盤棋該往哪裡擺。

或許,他能成為下一個羅永浩,抓住機遇東山再起後,還清15億欠款挽回聲譽;

又或許,他將淪為下一個賈躍亭,餘生甘願背井離鄉當人笑料。

至於結果究竟如何,我們不妨與國內1600萬名等待押金退款到帳的前ofo用戶一起,繼續拭目以待。

-End-

作者:路遙

編輯:一乙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87d5cb46acbdb46fd26efa418e260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