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非米·奧古魯:當家具成為自我意識的延伸

2022-06-06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尼非米·奧古魯:當家具成為自我意識的延伸

原創 焦雨儂 藝術與設計

尼非米·奧古魯的家具設計作品

「功能性雕塑」,即具有實用性的雕塑作品。出生於法國里昂,如今常駐美國紐約的年輕的奈及利亞裔設計師尼非米·奧古魯(Nifemi Ogunro),以「功能性雕塑」這一創作概念,使設計、社會議題以及社會可持續性之間的隔閡。

工業設計出身的奧古魯,在其創作過程中注意到了當代設計行業歐洲中心主義的特徵,儘管設計在人類各民族、社會中都廣泛存在,但當下的主流設計話語權常常將這些更加「小眾」的設計風格忽視、抹殺或肆意挪用。

尼非米·奧古魯,「索拉小姐椅」(Mrs. Sola)

「當我創作的時候,我思考的是我的黑人身份,我的奈及利亞裔身份以及我的女性身份。」奧古魯會選擇在拍攝作品的場景中,歪斜或錯落地安置她的功能性雕塑作品,隨後將自己作為模特安插進場景里,完成拍攝。相比常規地完成對家具使用方式的示範,奧古魯選擇以一些更不尋常的姿態與物體達成互動,以一種非物品使用者的身份,和雕塑出現在同一畫面中,因此這種互動更像是這件作品的一部分,而非以旁觀者角度對被製造出來的物品所補充的功能說明。

尼非米·奧古魯,「索拉小姐椅」(Mrs. Sola)

「在這個通常以我這樣的人為勞工,而非為故事主人公的行業環境里,發出聲量到底意味著什麼?通過一件作品獲得聲譽的人,與實際製造這件作品的人之間往往存在著巨大的偏差。」為彌補這片空白,奧古魯決定直白地以她在作品中的「在場」,展示作品創作背景。「以我的皮膚宣告我的存在」。換而言之,奧古魯把物品與自我都作為了作品的一部分,她與雕塑一起,共同完成了一次帶有個體敘事含義的創作。

尼非米·奧古魯,Tob(i) 桌

與個體相關的敘事在奧古魯更多的作品中得到延續。在「Mrs. Sola」「Tob(i)」以及「Tope」這幾把凳子中,除了類似的拍攝方法外,奧古魯還從個人親緣關係中尋找靈感,利用設計構建蘊含著家族記憶的家具「家庭」譜系。「Mrs. Sola」凳的背後是一個只有家庭成員才懂的笑話,奧古魯的母親會要求奧古魯的朋友們依照奈及利亞習慣,以「女士」一詞來稱呼她,「我可不是你們的什麼朋友」。「Tob(i)」凳的靈感來自於奧古魯的父親,他是一位工程師,人們總是把他的名字誤拼為「Toby」。「Tope」凳是奧古魯的兄弟的中間名,這把凳子是這個家具家庭中最抽象化的一件,「我認為只有他才最明白這件作品的美」。

尼非米·奧古魯, 「一號容器」椅(Vessel 1)

以曲木與膠合木材為材料,奧古魯探索家庭之愛與個人身份的意義,將其作為進入西方社會的第一、二代移民的經歷與記憶,符號化為有形的家具,講述具體的故事。不論是當一個奈及利亞名被理所當然地當作英文名的滑稽時刻,或者當美國朋友對她的母親直呼其名的尷尬瞬間……移民文化與社會主體文化的差異,滲透在眾多細微的生活細節里,逐漸成為移民家庭的歷史記憶。像是一個濃縮的家庭單位,在這個家具家庭中,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以及獨一無二的個體記憶,甚至每一把凳子都有自己的名字。這些個體以家庭為單位聚合在一起,分享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相同的移民歷史前提,隨後更多的家庭單位相聚,構成一個個小社群,最終成為美國社會中龐大的一部分。

尼非米·奧古魯設計的廁紙架,在紐約瑪爾塔畫廊的展覽中展出

漫長的殖民歷史遺留下眾多主流與「小眾」之爭,不僅僅是少數族裔移民,還有各種多元文化,民族、性別、信仰……這些不屬於主流文化的記憶符號以一種離散的形態零落在社會之中。儘管數量龐大,但他們依然常被當作外來者,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與許多其它的為少數群體宣告、發聲的方式相比,奧古魯的表達方式似乎更加溫和。她對少數群體中具體個體的強調與看顧,既是個體向外的存在宣言,也是內在的接納與自洽。與其說是一種孤注一擲的抗爭,不如說這種帶有敘事性的話語權爭奪更像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發現主流語境下某種少數群體聲音的缺席,抓住社會對這種聲音的渴望與好奇,用小而美的細節,潤物細無聲地構建當代關於多元文化宏大敘事中的一環。

當這種環節的存在達到了內外都將其視為理所當然之時,這些歐洲中心主義背景映襯下的「小眾」文化,將自然而然地獲得它應得的聲譽,而非在主流話語權的操控下,得到人們偶然投來的目光並被施捨以有限的支持。

尼非米·奧古魯,「翅鯊」咖啡桌(Tope)

除了奧古魯之外,還有許多如她一樣的、年輕而充滿表達欲的藝術家試圖將自己的少數群體身份融入創作表達中。從亞洲到非洲,從本土到移民,從性別到取向……對「多元」的追求在當代設計、藝術中的地位與日上升,以打開創造力的邊界來對抗中心主義下的話語權階級固化與它所造成的「卷」。當某種中心主義的圖騰被推翻,少數群體對「多元」發聲的追求逐漸滲透進主流,甚至於成為主流的一部分時,如奧古魯們的聲音將不再理所當然地被視為是「大眾」的對立面,多元文化經受各種目光的洗禮,終於在主流語境里剝掉小眾、獵奇的外衣,並暴露出其真正迷人的人文內核所在。

文 Article / 焦雨儂 Jiao Yunong

圖 Pictures / 尼非米·奧古魯 Nifemi Ogunro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7d4916cdd8f04b604ac54b2dc5d3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