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折了三千億,順豐三十而惑?

2023-01-09     鋅刻度

原標題:市值折了三千億,順豐三十而惑?

撰文/ 陳鄧新

編輯/ 高 智

2023年,恰逢順豐成立三十年。

這三十年來,順豐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從大到強,一路走來成為物流行業的「風向標」,可謂風光無限。

然而,其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卻截然相反。

眼下,順豐的市值相較歷史巔峰折損近三千億元,以至於外界質疑其「還能不能打」之聲從未斷過。

那麼,資本市場為何對順豐憂心忡忡?作為物流「一哥」,順豐怎麼走到三十而惑這一步?押注電商,順豐為何屢戰屢敗?

業績不振,市值縮水

1993年,王衛懷揣10萬元,創辦了順豐快運,這是順豐控股的前身。

憑藉及時與可靠,順豐逐步取得消費者的信任,並最終力壓「四通一達」,成為物流行業的翹楚。

不過,行業的競爭並未塵埃落定。

遙想2005年6月,快遞價格普遍高企,順豐的費用為20元,圓通的費用為18元,彼時阿里巴巴試圖降低快遞價格以促進電商繁榮,圓通第一個站出來響應。

於是,電商件的「價格戰」打響。

在這場價格戰中,順豐其實並不占優,卻進一步鞏固了「高端」的定位,與「四通一達」的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呈現拉大之勢。

此背景下,資本市場對順豐頗為期許。

2017年2月24日,順豐控股成功借殼上市,首日市值就高達2310億元,數天之後市值漲破3000億元大關,一躍成為彼時中國第五大網際網路公司,僅次於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和京東,也成為深市第一權重股。
與之對應的是,王衛身家飆升至1500億元。
這個身家,當年僅低於世界GDP排行榜中第99名的愛沙尼亞(1616.81億元),高於第100名的莫三比克(1327.75億元)。

資本市場的「寵愛」,可見一斑。

這還不算完,順豐控股的市值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之後,再度開啟上漲模式,於2021年2月創下5681億元的歷史峰值。

卻不想,這之後資本對順豐的態度變了。

順豐控股不再是資本市場的「香餑餑」,其市值開啟遙遙無期的下跌之路。

截至2023年1月3日,順豐控股市值為2828億元,與歷史峰值相比縮水了2853億元,縮水幅度高達50.22%,而同期深證成指的跌幅為31.77%,遠未到腰斬的地步。

之所以如此,與順豐的業績有莫大的關係。

順豐控股2021年第一季度凈利潤為-9.89億元,為其近15年來首次虧損,令外界一片譁然,紛紛用腳投票;到了2022年前三季度季度,凈利潤為44.72億元,同比增長148.77%。

凈利潤回到2019年的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順豐的凈利潤大漲皆因合併了嘉里物流的財務數據,真實經營並不如表明那麼樂觀:2022年第三季度,毛利率為12.23%,同比減少1.23個百分點,環比減少0.54個百分點。

一言以蔽之,順豐控股的業績有所恢復,但含金量仍有待提升。

「護城河」不寬,成長性欠缺

毛利率下滑,背後折射的是順豐「護城河」不夠寬。

當初,快遞業務處於野蠻生長的階段,順豐以高品質為抓手脫穎而出,進而憑藉口碑構築了公司「護城河」。

然而,高品質並不具備唯一性與稀缺性,容易被對手複製。

譬如,順豐是春節不打烊的重要推手之一,也在特殊時期享受到流量紅利,但看到順豐「吃到肉」之後,「四通一達」也紛紛跟著春節不打烊,如此一來順豐不得不面臨業務量分流、補貼高企等問題。

據時代財經報道,順豐宣布兔年春節將用4億元獎勵春節值守員工,,其中2億元為春節專項激勵包。

再譬如,順豐是國內第一家擁有航空貨運機場的物流公司,堪稱航空貨運的領跑者,為其高時效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京東、圓通等也下場組建了貨運機隊,並紛紛謀劃了全球航空貨運樞紐與順豐分庭抗禮。

以上可見,順豐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打法正在逐步失靈。

對此,一名市場人士告訴鋅刻度:「現在行業的服務早已標準化,以『最後一公里』為例,順豐承諾50城不上門必賠付,中通、圓通、韻達等也紛紛要求末端送貨上門,提高品質成為行業的共識,至於安全可靠還有京東物流可選。」

事實上,京東物流對順豐的威脅肉眼可見。

起初,京東物流僅為京東生態系統服務,與順豐並無直接競爭關係,然而其自立門戶之後,雙方的關係有了微妙的變化。

2017年9月底,京東物流與網易嚴選達成合作,順豐不再吃獨食,雙方圍繞網易的高端商品展開了對壘。

這之後,京東物流切入了辦公件領域。

須知,辦公件是一個高利潤的細分賽道,之前主要由順豐把持,京東物流入局之後憑藉高可靠性則可以分一杯羹。

畢竟,這是一場不對稱的競爭,京東物流可以搶順豐控股的客戶,而順豐控股卻難以搶京東物流的客戶。

此消彼長之下,順豐的成長性自然受到質疑。

據公開數據顯示,順豐2022年上半年的業務量為51.3億件,與去年同期幾乎持平,天花板已頗為明顯。

一名網際網路資深觀察人士告訴記者: 「菜鳥網絡與京東物流正在不斷跑馬圈地、下沉市場,增速遠非順豐可及,缺乏生態體系支撐的順豐未來拿什麼與之抗衡? 」

走向電商,遲遲打不開局面

實際上,順豐對短板早已知曉,多年以來一直渴望補短板。

「我一直認為,靠出賣勞力搬貨不是順豐的終極宿命,接下來我們的賺錢模式要從手腳過渡到嘴巴,從體力轉向腦力,從注重公司品牌形象轉向開始重視員工個人形象品牌。」王衛曾如此憧憬順豐的高度,「我們的未來,是會走到很多行業裡面去,做深很多行業,而不是『最後一公里』的倉庫配送。」

簡而言之,順豐試圖構築生態體系,通過高利潤的電商業務拉出「第二曲線」。

於是乎,順豐做起了「電商夢」。

早在2010年,順豐就試水電商,成立「E商圈」銷售食品、手機等商品,卻因為打不開銷售無疾而終;2012年,推出順豐優選,主打生鮮在線購物,一直不瘟不火,不得不於2021年更名為「優選特惠商城」,這之後就邊緣化了;2014年,推出「嘿店」,主打線下O2O社區,於2019年宣布全部關閉;2015年,推出順豐海淘,主打跨境電商,同年改名為豐趣海淘,於2022年11月宣布下架……

以上可見,順豐的電商之路不順。

北上資金在減少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鋅刻度:「從電商到物流是高打低,從物流到電商是低打高,兩者的難度完全不一樣。」

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表示,物流的商業核心是提升效率、控制成本以及做好服務,而電商在此基礎之上還要考慮資本運作、流量獲取、營銷策略等,因而由低維向高維探索時,容易出現方向迷失等問題,這不是順豐一家的問題,圓通、申通等涉足電商也是如此。

總而言之,三十歲的順豐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亟需講出更動聽的新故事,這就需要順豐在物流之外開拓新的利潤來源,並延伸新的業務支脈。

那麼,順豐迷茫中如何自我救贖,仍有待觀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7036de7c5397479593c1a82e04f15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