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挑戰人類極限,奧運還帶來了什麼 | 品牌新事

2022-04-29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除了挑戰人類極限,奧運還帶來了什麼 | 品牌新事

在奧運會上最重要的是參與,而不是取勝,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鬥爭,不是征服而是努力奮鬥。

——顧拜旦

文 / 南山客

奧運百年發展史,也是一部科技進化史。

回望當年,奧運會馬拉松冠軍還是「赤腳大仙」阿貝貝,如今專業跑步鞋輕至百克,注入了雷射燒結、3D列印、鍍碳大底等黑科技。

曾經的游泳比賽選手赤膊上陣,後來鯊魚皮泳衣不斷疊代,實現了熔接無褶皺,降低阻力,提升浮力,直到因過分昂貴有礙公平被禁用……

哪怕是2008年,「買台高畫質電視看奧運」仍是一句戳中痛點的促銷口號。今天,北京冬奧會賽事轉播引入「子彈時間」,AI智能合成視頻技術讓滑雪運動員的高空翻轉動作,都能被自由縮放、慢動作環繞、定格旋轉。

北京冬奧會高自由視角觀賽

圖源:《雲上的中國》第二季

層出不窮的新技術廣泛應用於奧運賽場,並藉助這個全球矚目的平台大放異彩,撬動一個產業、一國經濟,改變一代人的生活。

我們不妨截取幾個奧運瞬間,聊一聊新技術通過「奧運賽道」湧向民間的故事。

1908年倫敦奧運會:影像里的英雄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第4屆夏季奧運會在倫敦舉辦。電影技術第一次被運用到奧運賽事的拍攝中,極少數幸運觀眾可以在數月之後的電影院觀看賽事錄像。

如果當時的膠片還能保存完好,我們或許可以看到義大利馬拉松選手道多蘭多·佩特里的感人畫面。

他其實是個身材瘦小的糖果商人,卻在比賽末段一馬當先。當時,柯南·道爾也在現場,他的敘述仿佛是在等待另一個福爾摩斯出現:

(佩特里)一定會從那邊的通道進來,彎道上觀眾的每一雙眼睛注視著那個通道的缺口。他現在一定很近了……

(佩特里)一定會從那邊的通道進來,彎道上觀眾的每一雙眼睛注視著那個通道的缺口。他現在一定很近了……

不錯,佩特里第一個衝進了賽場,不過此時他筋疲力盡,甚至跑錯了方向。最後200米,他的節奏已被打亂,接連摔倒,身上沾滿跑道上的煤渣,殘存的意志仍在驅動肢體——就在全場即將歡呼他的勝利之時,他重重摔在離終點僅僅15米的地方,沒能再爬起來,醫護人員攙扶他走到了終點。

佩特里被扶著通過終點

圖源:公共網絡

佩特里沒能贏下冠軍,但以另一種方式載入奧運史冊,正如誕生於1908年奧運賽場的名言:「重要的不是取勝而是參與。」

1924年巴黎奧運會:在熱氣球上廣播

1924年的巴黎,奧運不再是某個街區數萬人的狂歡。當時,廣播技術已日漸成熟,通過逐漸普及的收音機,奧運實現了實況廣播。

然而,奧運賽場巨大,僅憑現場記者的一雙眼睛,如何儘可能及時、全面地收集賽事信息呢?

巴黎廣播電視台的記者腦洞大開,他們找來了一隻熱氣球,把記者和廣播設備安置在吊籃里,再讓熱氣球懸停於體育場上空,如此,現場賽況盡收眼底。

後來,據說熱氣球被大風刮跑了,播報草草收場,而收音機卻成了熱銷產品,信息以廣播的形式走進千家萬戶。到1933年美國大蕭條時期,羅斯福已可以對6000萬聽眾開啟「爐邊談話」。

1964年東京奧運會:把電視搬回家

1964年東京作為一個亞洲城市,第一次獲得了奧運會舉辦權。

這給經濟復甦中的日本,又打上了一強心。日本牢牢抓住奧運的風口大幹快上,不僅完成了東京七千多座房屋的拆遷,還建成了世界第一條「高鐵」新幹線。

與此同時,東京奧運會藉助通信衛星和海底電纜,實現了首次全球電視直播。

東京奧運會實現了首次全球電視直播

圖源:《雲上的中國》第二季

為此,日本鼓勵企業湧入半導體和通信領域,研發了超小型攝像機、可通話麥克風、彩色攝像機等先進通信設備。剛建成的東京電視塔也承擔起電視轉播的重任。日本的電視普及率,更是在1960年到1964年,由54.58%上漲至93.5%。

1964年第18屆奧運會開幕式彩色照片

圖源:VCG

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日本打出了產業升級和技術立國的旗幟,日本製造以高品質的形象驚艷世人。1960年至1970年,日本GDP年均增長高達11.3%,並在1968年超越西德,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網際網路競速

1994年,中國剛剛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接入國際網際網路。

1996年,在亞特蘭大奧運會的比賽組織和轉播中,網際網路已大顯神威。

彼時,國際網際網路巨頭IBM幫助國際奧委會和奧組委建立了第一個官方網站,網民可以通過網站瀏覽奧運會交互式地圖、賽事安排、賽事圖集,甚至網上購票。據統計,奧運會期間,亞特蘭大的站點訪問量達到了1.7億次。

追逐網際網路的熱情在奧運會之後迅速升溫。1996年雅虎在納斯達克上市,一年多後,股價翻了64倍;1997年5月亞馬遜上市,在一年半時間裡,股價上漲230%,三個月後,再度暴漲400%。

接著,網際網路熱浪席捲太平洋彼岸的中國,阿里、騰訊、新浪、百度、攜程、360、京東等公司全部誕生於1998年的第二季度到1999年的第四季度之間。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的高光時刻

2008年,奧運會終於選中首都北京。

這一年,北京奧運開幕式的高峰收視率超過了「阿波羅號」登月直播、黛安娜王妃葬禮直播和美國總統就職典禮直播,成為人類「首個10億人觀看的直播事件」。

2008年8月8日,人們在公交車上看奧運開幕式

圖源:VCG

奧運之前,中國企業鋪設了1.12萬公里的跨太平洋光纜,連接中國、韓國、美國,這條光纜可以處理相當於620萬個電話的數據量,確保500多萬寬頻用戶同時登錄,是之前中美海底光纜容量的60多倍。

全民看奧運,我們看到了象徵奮鬥和榮譽的51塊金牌,更看到了中國經濟的「奧運景氣」,在哼著《北京歡迎你》的歌聲中,中國率先走出全球金融危機:

2009年,中國汽車產量超過美國;

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全球製造業占比超過美國;

2011年,中國整體研發費用超過日本;

2012年,中國全球貿易占比超過美國。

2022年北京冬奧會:雲上的中國

時隔14年奧運會再次來到中國。

北京冬奧會再次以歷史性的核心系統100%上雲,完成了劃時代的轉變。

奧運最核心的賽事成績、賽事轉播、信息發布等信息系統遷移至阿里雲上。尤其,6000多小時的內容實現了雲端遠程接收處理,不再受限於衛星傳輸信道。

比起2018年韓國平昌冬奧會,北京冬奧會現場的轉播人員減少了32%,轉播中心面積縮小了20%,但轉播內容卻多出400小時。而且,本屆冬奧會創造了冬奧會史上的最高收視率,全球超過27億人參與冬奧互動。

北京冬奧會雲轉播後台工作畫面

圖源:《雲上的中國》第二季

此外,全面上雲使得北京冬奧會變得更為綠色,通過雲數據中心,避免了大量IT設施的重複搭建,降低了70%的能耗,相當於節約標煤8萬噸,多種400萬棵樹。

雲技術的潛在社會價值仍在進一步發酵,北京冬奧會的「數據上雲」只是一次演練。

首先,奧運會是全球最複雜的賽事,奧運數據上雲,對於中國乃至全球的體育產業都是一個里程碑事件。它意味著相關數據資產可以拷貝到其他大中型賽事,大幅降低各類賽事成本。

其次,雲技術的融合算法還實現了運動的捕捉、場館仿真和智能控制,為公眾帶來多維度的視覺體驗和全新的交互方式。這種近乎全息化的時空重構,可能塑造新型公共空間,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人、人與時空的真實關係。

當然,奧運會既是一個面向世界展示自我的機會,也是一個產業升級和經濟提振的契機。它為運動員提供了競技平台,也是新技術的試驗場。我們期待那些前沿科技,更快走向民間,帶來鼓舞人心的改變。

伴隨著中國的雲計算技術不斷進步,產業數字化的趨勢正在深刻影響著企業的生長和我們的生活。在《雲上的中國》第二季,和財經作家吳曉波再次出發,走訪北京冬奧、成宜高速、享道出行、杭州臨浦、葛巷社區等不同領域的數字化標杆案例——尋覓一條道路的起點、探訪一場盛典的幕後、走進人們生活的社區。共同領略數字化下的「中國速度」。

歡迎觀看《雲上的中國》

第二季第二集「雲上冬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6e5ea007b1e1f9b667ded687dcb23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