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氣知健康 | 供暖後咳嗽、發燒?捏脊療法或幫寶寶健康過冬

2023-11-13     搜狐健康

原標題:看天氣知健康 | 供暖後咳嗽、發燒?捏脊療法或幫寶寶健康過冬

圖說 / 北京醫師協會首批健康科普導師、駐京部隊某部三甲醫院原對外宣傳中心主任許愛素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大康復疼痛 艾素

編輯 | 施桂娟

有不少家長反映,每當冬季家中供暖後,孩子們容易出現咳嗽、發燒、便秘、食欲不振等健康問題,不知如何是好。近日,原北京中醫醫院兒科主任、馮氏捏積療法第四代傳人助理佘繼林教授在北京惠民中醫兒童醫院給基層醫生培訓時指出,小兒捏脊有一定益處,家長可嘗試學習正確的手法來幫助孩子緩解上述症狀。

捏脊有哪些好處?

捏脊是一種古老的外治方法,通過輕輕捏拿和提拿脊背的皮膚,來達到醫療和保健的目的。它具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以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多種作用,尤其在促進脾胃功能正常運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

如果孩子經常在晚上無故啼哭,睡眠質量不佳,中醫認為這可能是由於「胃不和則臥不安」所致。捏脊療法可以有效地調整脾胃功能,使其恢復正常。當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後,孩子就不會再有腹脹、腹痛、胃脘飽脹等現象,自然能獲得良好的睡眠質量。

此外,捏脊療法還可以作為嬰兒的撫觸手法之一。就像在嫩嫩的背部「擀皮」,輕輕地捏脊可以讓孩子感到舒適和放鬆。這不僅有助於增強孩子的免疫力,還能促進親子關係的發展。

捏脊應該如何操作?

首先,我們需要確保孩子處於平靜狀態,讓他們趴在床上,裸露後背。在操作過程中,可以從孩子的尾骶部(臀部上方)開始,向上到大椎穴(在脊柱區,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後正中線上)或更高級的穴位,如風府(在頸後區,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這個過程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從後背的最底部向上移動到最高點。

常見的捏脊手法是使用空拳,用拇指指腹與彎曲的食指對合,捏起孩子的背部肌肉,然後食指在前,拇指在後,食指向後捻動,拇指則向前推動。

而馮氏捏脊方法與常規方法有所不同。馮氏的手勢是拇指在前,食指自然彎曲抵在背部皮膚上,捏起皮膚及皮下軟組織。其次,馮氏的方法中向上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好似在孩子的後背上漫步般,彎曲的食指向前推動皮膚及軟組織,拇指交替提拉皮膚,猶如絲滑的步伐。北京惠民中醫兒童醫院院長侯曉菊形容說:「醫生的兩隻手就像在孩子的後背走貓步一樣。」

規範的操作流程應分為七步:分推、捏、捻、放、提、按、揉。根據實際情況,捏脊的力度可逐步調整,以孩子能夠適應為度。若孩子已經習慣此種操作,可以承受更大力度。在捏脊的過程中,可採用「捏三提一」或「捏五提一」的技巧,根據需要重複操作。有經驗的小兒推拿師還會根據臟腑辨證原理,在相應的背俞穴部位加強治療力度。通常來說,每次捏脊可重複3—5次,一般每天治療一次即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65cac3a842ddf717546e92d37e933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