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咖啡賽道再迎強勢玩家。
近期,肯德基旗下的KCOFFEE首批獨立店,相繼在多地亮相。累計銷售超過9億杯的KCOFFEE,今年進一步加碼咖啡市場。
肯德基賣咖啡,為什麼到現在才開獨立店?品牌鏖戰的咖啡行業,巨頭入局又將會帶來哪些改變?
帶著疑問,我來到KCOFFEE咖啡館的河南首店,也是全國第4家獨立店,進行了一次深度探訪。
8年累計銷售9億杯
肯德基KCOFFEE開獨立店了
賣咖啡,肯德基是個「老司機」。
從2014年開始在店裡售賣咖啡算起,截止到發稿前,8年時間,肯德基已經累計銷售出9億杯咖啡,曾一度引領快餐店咖啡的風潮。
但在咖啡獨立店的打磨上,肯德基卻又格外得謹慎。
從最初在餐廳吧檯擺放咖啡機售賣,肯德基先後推出了KCOFFEE TO GO窗口速取、KCOFFEE咖啡小館、咖啡車等模式,經過多年的產品打磨,多種模式的銷售,拿到了大量的市場數據後,才在今年十分謹慎地開出了第一批獨立咖啡店。
醞釀8年之久,一出生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KCOFFEE咖啡館,到底怎麼樣?我來到了KCOFFEE咖啡館的河南首店-鄭州上東里,也是全國第4家獨立店,一探究竟。
辦卡最低5元/杯
KCOFFEE的4個底層邏輯
8月15日早上10點,我來到了KCOFFEE咖啡館的河南首店開業現場。
1、看外觀,有精品小館的調性,卻處處有「連鎖邏輯」
剛下車,遠遠就看到了紅色的「大K」符號,在綠植的掩映下格外吸睛,白色的簡約背景牆,通透的落地窗,暖色的燈光,有一種讓人慢下來,進去坐坐的氛圍感。
可以說,這是我看過的跨界做咖啡的品牌中,從調性上比較接近精品咖啡館的一家。而走進仔細打量,我發現這簡約的門頭,基本沒有廢動作。
- 不出意外,路過的消費者第一眼看到的,是最能捕捉眼球的是紅色大K,讓母品牌成為最強信任背書;其次是紅色雕刻字「現磨咖啡」,品牌符號+產品品類,一目了然。
- 接著會看到醒目的slogan:「你喝咖啡,我喝K咖啡」,很容易和渴望與眾不同的年輕人呼應上,瞬間產生這個品牌懂我的感受。
- 品牌符號旁邊的海報是重點,「人氣產品僅需7元」,甚至不用9.9元,讓人忍不住為之駐足,想去嘗試。
- 往裡看,會看到後面還有幾張露營的克米特椅,在綠植和落地窗的配合下,就是一種無聲的邀請。
- 而在大門的左側,木質菜單就掛在牆上,產品,價格、優惠活動一清二楚,讓消費者進門前就能「預點單」,哪怕第一次點,也可以「很熟練」。
門頭,在消費者走過路過時,完成了「最強銷售任務」價格不貴、空間舒適、不高高在上,又有肯德基的信任背書,對一條街上的人流捕捉效率可想而知。
2、看模式,與肯德基比鄰而開,探索「肩並肩模式」
目前全國已開業的KCOFFEE咖啡館,每一家都是開在肯德基的隔壁,業內人士把這種模式稱之為「肩並肩」。
從外看,這是兩家獨立的門店,但走進去,兩家的客座區有門可以相通,而在點單時,看似有隔斷的兩家吧檯,也是「一脈相承」的:KCOFFEE咖啡館售賣的吐司、蛋撻等甜品,都能在第一時間出品。
這種模式,對內可以充分依託肯德基的線下餐飲資源和人流量,後續的營銷拓展也有更多可能性。
對外,咖啡和快餐可以相互引流,對顧客來說是個一站式解決問題的場所,上午10點,來這裡喝咖啡談事/辦公,結束後幾步換場到隔壁的肯德基再吃個午餐,便捷又高效。
這是KCOFFEE咖啡館的優勢之二。
3、看產品結構,該店僅有20個左右的SKU,少就是多
KCOFFEE咖啡館看似簡單的菜單里,卻把少而精的策略用到了極致。
意式咖啡系列的7款產品,除了美式拿鐵卡布三大基礎款,集齊了生椰、燕麥、厚乳等市場爆款,對於剛需提神的顧客來說,總有一款適合你。
對於有咖啡進階品鑑需求的消費者,在這個系列之下,只需要+3元,就能換SOE的豆子。
剛剛接觸咖啡的顧客,他們也準備了過渡產品,比如結合肯德基的經典九珍果汁做出的百香果九珍氣泡美式,還有果味明顯的血橙西柚風味氣泡美式。
如果是茶飲的消費者來嘗鮮,手搖咖啡系列,加上了茶飲這兩年大火的楊梅、杏皮等元素。
再來看輕食烘焙,有肯德基經典的紅豆派、蛋撻、吐司,還另外增加了這兩年大火的巴斯克蛋糕,只有5個產品,但搭配巧妙的情況下,完全夠用:
吐司+咖啡,是白領們的經典早餐組合;帶孩子的顧客,蛋撻、紅豆派是下午茶的最佳選擇;和閨蜜、同事出來小聚的人、巴斯克蛋糕與咖啡,則是更恰當的CP。
覆蓋主流需求,滿足多個場景,鄭州這家店只有20個左右的SKU,KCOFFEE咖啡館的菜單上,沒有一個產品是多餘的。
4、看價格帶,最低僅需5元,「包月卡」鎖定復購
對一個咖啡如舉著來說,最重要的價格帶,我放在這裡「壓軸分析」。
面對價格戰已經打了數月的咖啡市場,KCOFFEE咖啡館的價格,顯然是有備而來。早在TO GO快取窗口時期,就推出過9元的SOE咖啡,在社交平台上特別出圈。
此次獨立門店,肯德基繼續把性價比策略用到了KCOFFEE咖啡館,從菜單上看,咖啡的價格從12~22元不等,核心的價格以15~18元居多,這是一個常規價格帶。
但當你花費18元(新人首次9.9元)辦了咖啡包月卡後,咖啡的價格就十分有競爭力:美式咖啡、卡布奇諾、風味拿鐵僅需5元,換成SOE的豆子,則是7元/杯起;
特調咖啡手搖杏皮美式,使用包月卡購買僅需7元/杯,這種辦卡後「多買一杯多賺一杯」的心態,會牢牢鎖定消費者當月的復購。
拋開價格內卷不談,從整個市場來說,這對於挖掘咖啡增量市場,培養剛需咖啡用戶,長遠來看,是有益的。
而這樣的價格設置,進可攻退可守,只需要調動月卡的售賣數量和折扣比例即可。放在一二線城市,沒有低價標籤,放在三四線市場,無需價格決策。
這是個「新舊交替」的入局時機
但做咖啡仍是沒有捷徑的
《2023中國城市咖啡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咖啡全行業產業規模呈增長態勢,其中現磨咖啡增速最快,2022年增速高達28%,線上咖啡外賣市場復合增長率則達到133%,預計2025年,中國咖啡產業規模將達到3693億元。
巨大的市場增量,讓大量品牌、個人創業者跨界湧入這個賽道,形成了上半年的報復性開店潮。
在眾多的入局者中,有空間,調性足,價格令人驚喜,KCOFFEE咖啡館在綜合性價比上,無疑是優秀的。
但不得不說,即便供應鏈強大如肯德基,月卡後的杯單價,恐怕也只有微薄的毛利,但在目前國內咖啡的現狀下,價格是快速突圍市場的利器。
從2014年就開始賣咖啡的肯德基,讓我們再次看到,做連鎖咖啡品牌的路徑已經很明確:先占市場、搶心智、增勢能,跑通模式。
然後,憑藉著咖啡成癮性強、顧客忠誠度高的品類特性,等真正市場覺醒後,再從巨大的市場紅利中取一瓢飲。
經歷過價格戰、閉店潮的洗禮,咖啡的C端市場進一步被激發,咖啡的B端市場大量擠出泡沫,此時入局,或許是個新舊交替的好時機。
但即便如此,做咖啡,仍然是沒有捷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