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標誌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這是2022年8月6日拍攝的石峁遺址皇城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事業。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實踐深入,從強調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個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三位一體」,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再到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其中的「五位一體」。這不僅是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也帶來了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五位一體」各方面相互聯繫,相互促進,不可分割,共同構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要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整體性戰略規劃和目標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和建設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
新時代新征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和發展提供根本遵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在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的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繼承發展黨成立以來領導文化建設探索成果和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在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並不斷豐富發展的,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也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和發展提供根本遵循。
2023年8月10日,觀眾在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博物館參觀。
習近平文化思想賡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了當代中國文化特別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境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統一。發展新時代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在於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和影響力,推進文化自強,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在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在新的起點擔起新的文化使命。文化的生命力源於創新創造,文化創新創造也是時代變遷、社會變革的先導,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特別是要重視發展文化產業。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作者:趙愛玲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