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咖啡走入日常,在重慶,我發現一家社區咖啡館,那可太「日常」了:
名叫「黃學珍coffee」,看到這個名字,不禁聯想到王守義十三香、楊國福麻辣燙,如果沒有「coffee」,我會覺得這是一家小麵店。
店裡畫風更離譜,比如顧客追著充會員,還幫店裡端咖啡、洗杯子;老闆不在,熟客甚至上門幫忙營業......
和老闆聊了聊,我的咖啡館格局打開了。
最近,我在重慶發現了一家很有意思的咖啡館,名叫「黃學珍coffee」。
咖啡店是社區店,開在傳說中「燈紅酒綠」的南坪五小區,那裡是餃子館、炒麵店、燒烤等一切煙火氣的聚集地,「黃學珍coffee」這個名字,完美融入其中。
第一眼就過目難忘:鐵皮捲簾門、涼板席沙發、木板凳和有點復古的裝修,風格像極了小時候的家,網友感嘆「親切慘了」。
「黃學珍」這個名字,來自主理人的母親,透著一股子親切。產品線也很接地氣,十多個sku,意式、美式、澳白都有,價格不貴,都在15~28元區間內。但在這裡,Dirty要被叫作「燈兒提」。
最特別的是,這裡的熟客不能被稱作「熟」,應該被叫作「鐵」:
甚至,老闆還被到店消費者追著「充會員」,由於沒有建立會員系統,只能用本子記錄信息。
仔細研究我發現,像「黃學珍coffee」這樣獨具特色的社區咖啡館,近一兩年在各個城市遍地開花,很多社區店都經營得有聲有色,還開出了連鎖店。
上海永康路、嘉善路等關鍵點位的500米範圍內,咖啡館多達15~20家,平均每100米就有一家店。
那麼,這些有趣的社區咖啡館都是怎麼做的?我和多位社區咖啡的主理人們聊了聊。
1、日常到底,把咖啡館做成「樓下的小麵館」
採訪中,「黃學珍coffee」咖啡館的主理人浪老師,用「樓下的小麵館」來比喻社區咖啡館,他希望自己的咖啡館能成為一個放鬆的「聚集地」。
黃學珍coffee
浪老師認為,這种放松的氛圍,是當代年輕人渴望且稀缺的,準確的定位是把一家社區咖啡店做出差異化的第一步。
2、社區店也可以做白領上班前、下班後的生意
寫字樓咖啡是剛需,但當白領回到家,咖啡消費習慣也被帶了回來。
海口的「六個人Six coffee」選址在社區,做的就是白領和遊客生意。
「六個人Six coffee」主理人王成健告訴我,咖啡店所在的社區,位於海口旅遊勝地騎樓老街,和國貿市中心之間,來往路過的上班族、遊客是主要消費人群。
六個人Six coffee
摩登風的門頭在市井社區中十分「亮眼」,能迅速獲取來往人群的注意力,而且能隨買隨走。
3、「來了就是朋友」,用短視頻完成破冰
最初接觸到「黃學珍coffee」是在小紅書上。
浪老師一口重慶話,在短視頻中講述咖啡店與周圍顧客之間的奇聞趣事。比如,老闆回家過年,咖友來開門營業;疫情被封咖啡館,靠熟客「投喂」活下來。
看完視頻,會產生一種「來了就是朋友」的感覺,大家在這「侃大山」,但又不會覺得聒噪。
浪老師也告訴我,每個看到視頻的人,都會在第一次接觸咖啡店時就默認了這種「文化」和相處模式,完成了心理上的「破冰」,來到咖啡館就會自然而然的用這種方式交流。
短視頻是一種生動的傳播方式,能讓人直觀的感受到情緒,達到明確定位的目的。
4、產品、話術都簡單,減少「點單尷尬」
黃學珍coffee的產品線並不複雜,只有意式、美式、澳白、dirty、拿鐵,和在這個基礎上延伸出來的搭配。
浪老師解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減少顧客的「點單尷尬」,加快點單速度。
因為咖啡店定位「接地氣」,簡單的產品設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們的「點單焦慮」。
同時,在引導點單時,浪老師也會儘量使用「是想喝偏甜還是偏苦」、「冰的還是熱的」等簡單話術,便於快速幫助消費者做出選擇。
總之,讓人們打心底里放鬆,來店裡喝杯咖啡像吃碗面那麼簡單,對於社區店來說,心理舒適程度,是影響消費者粘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王成健也告訴我,他們在店員招聘上會花費很大的精力,會有意識的篩選出善於與消費者互動,和品牌「性格」契合的人。
5、主理人親自看店,基本功到位,並連結到「人」
社區咖啡館看重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這種屬性決定了主理人們必須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產品打磨和與人相處上。
多位社區咖啡館主理人告訴我,儘管店裡不缺人手,他們也會花掉大量時間守在店裡。
六個人Six coffee
王成健表示,一周至少會在門店待4天以上,觀察消費者對每款產品的反饋,便於及時調整產品和服務細節。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是,真正與消費者發生情感聯繫的,是經營咖啡店的「人」。會日日上門的顧客,期望的也不止一杯咖啡,而是和人產生聯繫。
入局社區咖啡,要先擺正心態
除了經營方式之外,社區咖啡館主理人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關鍵詞:心態。
關於社區咖啡,業內其實有很多不同的聲音。
比如,社區咖啡館需要花大量精力維持與消費者的關係,獲客成本高;社區缺乏高頻剛需消費人群,盈利天花板低,賺不了大錢等等,甚至很多人對社區咖啡能否存活下去,都抱著懷疑態度。
對此,這些高復購社區咖啡館的主理人認為:做社區,要先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黃學珍coffee
浪老師告訴我,從咖啡車到咖啡館,他的目標,是為志同道合的咖友提供一個可以卸下疲憊、放鬆交流的聚集地,在「掙大錢」上沒有執念。
所以低成本投入、做熟客生意,能在不做「打工人」的情況下,有一份還不錯的收入,是浪老師對社區咖啡館的期待。
王成健的預期是,能展現自己的咖啡理念,同時也要能盈利,最大程度上達到兩者的平衡,所以他選擇把咖啡館開在社區,卻定位白領人群。
先考慮清楚自身需求,不對社區咖啡抱有過高期待,在此基礎上找到咖啡店定位,並一以貫之,經營方式上加法減法相輔相成,結果大都不會太差。
有人情味的小咖啡店之所以能生存,正是因為在售賣咖啡的同時,還滿足了人們對「聯繫」的渴望。
這種「聯繫」,就是社區小店的靈魂。